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8 17:07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顯著提速。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佔GDP比重大約為6%;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佔GDP比重約10%。
近幾年來,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上市物企受到波及,紛紛加強了對增值業務的探索。在政策強力支持之下,不少上市物企瞄準康養及養老產業。克而瑞物管研究總監馬燕嬌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物企涉足養老康養業務頗具「近水樓臺」的優勢。
不過,上市物企在康養及養老產業的佈局目前整體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定規模,普遍存在的「盈利難」問題亦不容忽視。鄰域Link合夥人唐卓直言,養老和康養業務本身具備較高的專業性,且在具體業務運營上存在「偏重」等因素,業務在前期開展過程中投入大,盈利難,使得物業具備客户資源的競爭優勢顯得不夠突出,還需要在業務專業本身下功夫。
上市物企加強探索「物業+康養」
上市物企榮萬家生活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榮萬家」,02146.HK)於康養賽道的佈局正不斷提速。
據榮萬家微信公號「榮萬家生活服務」,2024年12月21日,該公司旗下「臨鄰悦護」001號店、002號店正式開業。作為榮萬家全新打造的康養品牌,「臨鄰悦護」服務一長一幼,一家三代的全齡人羣,滿足長者和家庭的生活、健康、養老、護理服務需求,提供一站式、綜合性的康養服務。
其中,榮萬家臨鄰悦護001號店居家照護站落地廊坊阿爾卡迪亞社區,該社區屬於深度老齡化社區,近5000户業主,65歲以上老齡人口2000余人。照護站為業主提供居家照護服務;002號店臨鄰悦護長者學院位於廊坊榮盛華府內,是一個在學習的同時植入社區或社會演出、旅行、賽事、直播等功能的社交平臺。
記者注意到,近2年來,榮萬家對康養及養老業務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從2023年開始,陸續升級了社區增值服務品牌、變更公司經營範圍新增養老服務等,並將部分上市所得款(5840萬港元)分至「進一步多元化集團的社區增值服務組合以涵蓋家政服務、社區養老及健康服務」。
榮萬家並非個例。僅在2024年,就有多家上市物企瞄準康養及養老賽道、踴躍佈局。
例如,2024年2月,在回覆投資者提問時,招商積余透露,公司正在探索佈局「物業+康養」居家服務業務;同年2月底,雅生活投資成立新子公司試水康養服務,其控股的山東宏泰物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東宏泰物業)新增投資企業珠海宏仁康養服務有限公司,后者經營範圍包括養老服務、醫院管理、母嬰生活護理等。
2024年6月3日,東原仁知城市運營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原仁知服務」)公告稱,擬收購上海常青社康養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約90.73%的股權,交易代價為人民幣2800萬元;
同年11月20日,東原仁知城市運營服務又宣佈,全資附屬公司重慶東原與賣方成都東原(迪馬股份全資附屬公司)達成協議,收購成都東煜宏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東煜宏商業」)的全部股權。據悉,東煜宏商業持有一宗物業約83.48%的所有權,而該物業被用作養老院。
整體仍處於探索階段
上市物企積極競逐康養賽道的背后,近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顯著提速,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容。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年底,我國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96億人,佔總人口的21.1%;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人,佔總人口的34.9%。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當代社會服務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24年12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佔GDP比重大約為6%。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佔GDP比重約10%。
在政策層面,「物業+養老」亦被頻頻提起。早在2019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2021年1月,十部委《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到,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經紀、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2024年8月,《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又再次重提鼓勵物企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房地產行業近年進入深度調整期,與之關聯度較高的物企也難以獨善其身。據樂居財經統計,2024年,64家上市物企中僅22家市值增長,增幅最高達126.67%;66%市值下滑,市值最高縮水達八成。面對危機,上市物企必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受訪人士認為,物企開展養老、康養產業具備諸多天然優勢。「物企涉足養老康養業務優勢在於距離客户更近,並且在一些滿意度較高的項目,物業和老年業主的關係較為親近,天然具備較高的客户信任度,在業務開展便利性上更具備優勢。」鄰域Link合夥人唐卓向記者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上市物企紛紛加強在康養及養老領域的佈局,但整體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定規模。不僅如此,康養尤其是養老產業普遍存在的盈利難問題亦不容忽視。
據悉,目前在養老業務上產生表內收入的物企只有綠城服務、世茂服務、建發物業。2024年上半年,三家上市物企的相關收入規模分別為2.67億元、0.86億元、0.44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約2.90%、2012%、1.24%。以綠城服務為例,2024年上半年,其居家生活服務實現收入2.67億元,同比增長21.1%。
唐卓認為,養老和康養業務本身具備較高的專業性,並且在具體業務運營上「偏重」,加上部分老年人對服務的支付意願不高,很多業務還處於「市場教育」階段,這也是導致業務在前期開展過程中投入大,盈利難的核心因素,也使得物業具備客户資源的競爭優勢顯得不夠突出,還需要在業務專業本身下功夫。
針對盈利難問題,馬燕嬌分析指出,從養老服務的經營成本來看,場地成本、人員成本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經營的主要成本,這兩項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達60%。如果物業企業佈局社區養老,有望降低這兩項主要成本。同時,物業人員中保潔、保安、管家、客服等不同崗位人員均存在一定複用空間,將這部分人員投入社區養老業務,可大大降低社區居家養老運營過程中的人員成本。
此外,馬燕嬌還表示,「依據物業服務合同,物業企業在運營期間內免費使用小區內的物業服務用房,若能得到政府支持改變其用途,或通過較低的租金水平租賃物業用房作為社區養老用途,將進一步減輕企業社區居家養老的經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