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現金補貼最高5.5萬,車企優惠力度加碼,緩解消費者觀望情緒

2025-01-06 08:54

「沒趕上補貼不用怕,樂道有辦法為你兜底。」1月2日,樂道汽車北京合生匯展廳一位銷售顧問對中新經緯説。

1月1日,蔚來和樂道推出「以舊換新」補貼限時兜底措施——1月1日至2月28日開票購車用户,如因新車開票時間早於2025年政府「以舊換新」政策要求時間而無法申請政府置換補貼,蔚來和樂道將通過積分和等額加電補貼的形式,進行補貼全額兜底。

部分主流車企推出的優惠政策 中新經緯 龔宸芫製圖 部分主流車企推出的優惠政策 中新經緯 龔宸芫製圖

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蔚來、小鵬、理想等十余家車企宣佈推出以舊換新限時兜底措施,其中至少有15家汽車品牌稱未趕上國家置換補貼的購車用户,將限時享受數千元至數萬元的現金或等價物品優惠。有汽車品牌現金綜合補貼至高達到5.5萬元。

有車企優惠力度加碼

比亞迪和特斯拉在2024年12月末就相繼發佈了相關措施。

從具體內容來看,比亞迪和特斯拉都是針對旗下熱銷車型,發佈了更具優惠力度的活動,部分車型優惠幅度達到歷史新高,比如特斯拉的Model Y,優惠后售價23.99萬元起,刷新了上市以來的最低價。

更多車企選擇2025年元旦后發佈優惠措施。通過現金優惠、保險補貼、貸款利息減免等形式,不少車企向市場端傳達出一種聲音:現在想買車的用户,無需等待2025年國家置換補貼政策出臺,車企會為此兜底。

「目前置換補貼政策還沒出具體細則和指導意見,我們認為會在近期公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祕書長郎學紅對中新經緯説。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度國家汽車以舊換新(報廢更新)已於2024年12月31日結束,而各省市推出的2024置換補貼活動也在同日截止。

「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跟蹤數據來看,(2024年)12月最后一周車市銷量數據比我們預期低。主要原因在於消費者擔心下單后由於物流時效、開票時間等因素,拿不到國家和地方補貼,乾脆持觀望態度。」郎學紅認為,正是車企看到消費者存在這些顧慮,才相應推出補貼兜底措施。

從整體優惠力度來看,大部分車企都選擇延續2024年年底措施,比如理想汽車的3年0息優惠力度與2024年12月一致。也有車企在1月初推出超過2024年12月優惠力度的措施,比如東風奕派部分車型,在上月優惠基礎上,還推出5000元新春現金紅包補貼、金融免息措施等。

「車企都希望通過這種優惠活動來穩定1月銷量。」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向中新經緯表示。

緩解消費者觀望情緒

面對最新優惠舉措,消費者是時候出手了嗎?

「車企的措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消費者觀望情緒。」郎學紅説,這些舉措能否落實到位,將直接影響1月車市消費情況。

郎學紅表示,按照此前數據分析,12月和次年1月是全年消費高點。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乘用車市場銷量均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中2024年1月同比增長幅度超過57%。

「我們通常在2月過年,但今年春節在1月底,會對1月最后一周汽車消費造成影響。2025年1月是提振整年消費和市場信心的關鍵,那麼1月前三周汽車消費很重要。」郎學紅表示。

在行業專家看來,車企此時發佈的兜底舉措就能起到穩消費者心態的作用。

至於地方政府,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已有十余個省(直轄市)宣佈2025年延續以舊換新補貼政策,部分地區的具體實施細則有待公佈。

1月3日,北京市商務局發佈《汽車以舊換新跨年度銜接政策》。內容提到,2025年本市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自2025年1月1日續接,從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本市汽車置換更新政策發佈的空檔期,轉讓符合條件的舊車,併購買符合條件新車的個人消費者,納入2025年政策支持範圍,申請條件參照2024年政策要求執行,補貼標準按2025年商務部政策要求並結合北京市實際確定后,按照新標準執行。

「補貼政策不會有空檔期。等后期政策出臺時,時間一定是從今年1月1日追溯實施,所以請消費者放心,在政策出臺前買的車也會享受到國家和地區補貼。」郎學紅建議,持幣觀望的消費者可在1月選擇心儀車型過年。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3日舉行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祕書長袁達表示:「我們將盡快公佈今年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的具體方案,指導各地及時做好相關支持政策跨年度順暢銜接和平穩有序過渡,力爭取得更大實效。」

郎學紅預測,在地方政府、車企等多方面引導下,1月汽車市場消費會比預期結果好。

財經號所發佈文章之版權屬作者本人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財經》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