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紐邦生物」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孩子的「身高焦慮」支撐起百億生長激素市場

2025-01-06 08:30

近年來,醫療健康產業創新不斷涌現,並發展成為最活躍的行業之一,36氪見證和陪伴着這一領域創新企業的成長,併爲行業帶來專業的聲音。

為此,36氪推出了「醫療健康行業周報」這一欄目,接下來將定期發佈,為讀者提供資本、政策、財務、新產品等多角度的行業資訊。

1月5日醫療健康行業周報請查收。本次周報收錄了本周醫療健康領域的融資新聞。

融資投資

  • 「NewPro」完成數百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合成生物企業「NewPro」近期完成數百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線性資本獨家投資,明德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團隊組建和研發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乳鐵蛋白等核心產品的中試放大生產、新食品原料的註冊申報等。NewPro公司創始人兼CEO曾哲博士畢業於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並參與組建瓦赫寧根未來食品研究所。他曾任達能全球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專注於功能性原料研發和嬰幼兒奶粉配方及臨牀研究,並具備連續創業經歷。此外,NewPro核心創始團隊都具備超過十年以上的產業化經驗,包括功能性食品原料研發、工業微生物開發等。

「NewPro」完成數百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加速推進發酵法乳鐵蛋白商業化|36氪首發

  • 「紐邦生物」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

南京紐邦生物(NNB Nutrition)近期已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熙元祐基金投資,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公司新產品研發、生產及市場拓展等。紐邦生物成立於2015年,主要面向全球市場提供創新型膳食營養補充劑原料、半成品等產品,曾服務的海外內知名企業包括GNC、雀巢、亞馬遜、華熙生物等。創始人廖琪林曾供職於有着「外貿界黃埔軍校」之稱的中化集團江蘇公司,負責大宗商品對外貿易工作;公司當前研發團隊佔比超過30%,核心研發人員擁有20年以上從業經驗。

「紐邦生物」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加速創新型膳食營養補充劑原料開發|36氪首發

  • 明星也逃不過孩子的「身高焦慮」,支撐起百億生長激素市場|早期項目

焦慮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這句話在醫療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

最近,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的孩子因身高問題正在打生長激素的消息,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網友驚訝於「明星夫婦也逃不過孩子的身高焦慮」之余,生長激素這個低調的百億市場也再度引起關注。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3年時,中國人生長激素市場規模就已突破110億元,預計在2030年時增至28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3.7%。

作為備受家長們追捧的消費醫療級「單品」,生長激素也曾歷經多次技術迭代,從最開始的需要每天打一針,逐漸進入到每周注射一次的「長效製劑」時代。

過去近10年的時間里,國內長期在售的長效生長激素產品,基本只有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的「金賽增」這一款。但今年以來,國家藥監局先后受理了三款長效生長激素的上市申請,分別是維昇藥業的隆培促生長素、特寶生物的怡培生長激素注射液,以及退市一年后重新「殺」回中國市場的諾和諾德的帕西生長素注射液……(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行業Mapping

  • 2024,刷新美國藥圈融資紀錄的創業公司,為何「獨愛」這種中國新葯|行業Mapping

醫藥圈的BD、NewCo熱鬧了一年,臨近12月底,終於上演了今年最精彩的一場「贏家通吃」。 

最近,成立僅3個月的美國「黑馬級」創新葯公司Candid Therapeutics接連官宣3項有關TCE產品的交易,披露金額超過13億美元。算上今年9月時收購的兩家TCE概念創新葯企業,Candid 已經密集完成了5起TCE產品的合作,且合作對象均為中國企業或華人在美創辦的醫藥公司。

TCE雙抗,本質上是一種可以激活T細胞的免疫療法。和大眾熟知的「百萬元一針」的CAR-T產品相比,它更便利,也更具成本優勢。

而Candid的創立自帶「明星光環」,9月時,3.7億美元的融資金額直接刷新了今年生物醫藥行業的融資紀錄。它背后站着的,不僅是Foresite Capital、Venrock Healthcare Capital Partners等近20家美元基金,創始人Ken Song也是「行業里非常有reputation」、極具資產變現能力的連續創業者。Candid成立前,他管理的創新葯項目公司剛被百時美施貴寶以40億美元價格收購不久。

這樣的組合和「掃貨」速度,幾乎是在明着昭告全球製藥界,當下,頂級資本和創業團隊有多看重TCE領域。而Candid,或許就是行業內最具競爭力的TCE公司……(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知料

  • 「最慘」富貴病,苦等十年終迎一款新葯|知料

説起代謝類疾病,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糖尿病和高血脂。過去數年間,無論藥企還是投資機構,都在此傾注了無數金錢和精力。從以一己之力撬動整個丹麥GDP的重磅單品司美格魯肽(GLP-1),到定價萬元也能「每天新增200患者」的長效降脂藥英克司蘭鈉注射液,代謝病們支撐起了醫藥行業的一個又一個百億市場。

但相較於這些自帶話題度的疾病,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已躋身第二大代謝病的痛風及高尿酸血癥問題,已經快10年沒有新葯上市了。

據平安證券研報,隨着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改變,痛風患病率在國內不斷上升。2020年,國內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患病人數約為1.8億人,到2030年時這一數字或將達到2.4億人,且「發病年齡愈發趨於年輕化」。

如果純從治療角度,痛風絕不是無藥可治,只是過去的產品或多或少存在些副作用。直到最近,衞材旗下一款名為多替諾雷片的藥物獲批在國內上市,用於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這段「空窗期」才終於暫告一段落。

新葯的到來,將如何攪動痛風市場……(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編輯:胡香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