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4 13:21
在歲末這個本應寧靜的時刻,理想汽車的CEO李想日前在2024年AI Talk的對話中宣佈進軍人工智能領域,這一決策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了業界層層漣漪,不僅在汽車行業內引起震動,更在科技界和資本市場上掀起波瀾。
因為宣佈進軍人工智能,也即進入與字節跳動、月之暗面Kimi、騰訊、百度等個人助手之戰,這場原本已然紅海的「基座大模型+個人超級助手」商戰,競爭烈度更大了。
作為一家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業務的企業,理想為何毅然踏上AI這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征途?這一舉措背后,是理想汽車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洞察、自身發展戰略的深度考量以及滿足用户需求的不懈追求。
2024年,理想汽車共交付500508輛新車,成為新勢力造車中第一個實現年銷50萬輛的品牌,歷史累計交付量達到113.3萬輛,進一步與其他新勢力車企拉開距離,展現出強大的韌性。此次理想汽車的戰略轉型,預示着一個全新競爭時代的開啟,也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了期待和好奇。
從隱藏戰略到開放的陽謀戰略
隨着5G、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汽車逐漸演變成集出行、娛樂、辦公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智能移動終端。在對話中,李想也表示:「汽車將從工業時代的交通工具,進化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機器人。」
智能汽車這個大終端,也將迎來巨大的市場需求。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的滲透率從不足10%飆升至近40%,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70%。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智能汽車的發展更是駛入了快車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銷售佔比將達到50%。
這種智能化浪潮的興起,不僅改變了汽車產品的競爭維度,也重塑了消費者的購車決策標準。如今,智能駕駛輔助功能、智能語音交互系統、車聯網服務等智能化配置,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歐洲的豪華汽車品牌也紛紛加大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在智能化汽車的前沿陣地,華為、小鵬、比亞迪等也積極佈局智能化戰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智能汽車產品。
就理想汽車而言,理想汽車的價值觀本就是「超越用户需求,創造讓我們自豪的產品和服務。」如今,理想汽車在銷量和市場份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的同時,通過對用户需求的深入調研和分析,理想發現用户對智能語音助手的準確性、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座艙的個性化定製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期望。
這些都意味着,未來幾年,智能汽車將從「嚐鮮品」變為「必需品」。但眼下的競爭,卻愈發激烈。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理想汽車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緊跟智能化潮流。AI技術的融入,則為理想汽車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增長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紛紛表示,等到實現自動駕駛L4級別,人們對自己擁有汽車的渴望會越來越低。然而李想持有不同觀點,他認為隨着達到L4級別的自動駕駛時,家庭用車的成本會變得更低,從而使得更多人願意擁有私家車:「我們為什麼要買房、要構建家?我們需要高質量陪伴。我們需要為家人創造穩定、安全、舒適的環境。我相信,當一個空間變得更好、效率更高、體驗更好,我們更應該擁有這個空間。」
於是,2022年9月,理想已經確定,要把人工智能包含自動駕駛作為真正重要的方向,這是未來競爭的關鍵。2023年初發布戰略時,理想做了根本性改變,把人工智能從隱藏戰略變成開放的陽謀戰略。
「這樣,才能吸引足夠多的人才。OpenAI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把一個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打開了。所以,我們對人工智能內心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期盼,不用再藏着了,應該拿出來正面講。」李想説。
好產品是在模型能力進化中「沿途下蛋」
除了市場環境等內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技術的演變、時代的進步。實際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
「大家經常講: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我認為智能化講的不是傳統軟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李想表示。
如果按照OpenAI的定義,AGI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從L1級的聊天機器人,具備基礎對話能力,到L2級的推理者,能解決複雜問題;L3級的智能體可以獨立執行任務,L4級的創新者能推動科技進步,最終L5級的組織者將能自主管理複雜的人類組織工作。最終它不僅要有能力,還必須有智慧——它會是人類優質智慧的匯集之河,而不僅僅是人類知識和能力的匯集之河。
從技術變革的演進上看,人工智能時代是「能力的時代」。未來,「模型即應用」,也正如月之暗面創始人兼CEO楊植麟所説,好的產品是在模型能力提升過程中「沿途下蛋」。
「OpenAI可以做聊天工具,現在也在做搜索,它也會進入每一個細分領域。」李想説,「原來講的是‘功能’,今天是‘能力’(模型)。能力有了,任何能力所能解決的問題都能實現。」
目前,理想建立了四支AI團隊,分別解決智能駕駛、理想同學、智能商業和智能工業等問題,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智能商業和智能工業,就是模型能力提升過程中沿途下的「蛋」。
例如,理想通過大模型技術與商業領域數據和知識的深度結合,構建了一批具備零售、營銷、客服、金融反欺詐、財經分析等能力的AI助手。
在零售場景,它能通過對金牌零售專家在溝通技巧等能力維度上的學習,賦能更多零售夥伴;其次,也賦能了客户服務團隊,AI模型學習了車輛使用中的各類知識,通過智能多輪問答能力有效解決了大量用户進線問題,釋放了呼叫中心的坐席壓力等。
再比如,理想的常州工廠不僅僅是製造產品,該工廠本身是一個不斷成長迭代的機器,其核心繫統全棧自研、高度自動化、數字孿生,AI賦能,及智慧物流,高效應用和持續迭代。
理想汽車智能製造超級大腦Li-Mos是一個超級生產管理系統,是理想全棧自研的智能製造操作系統,於2023年7月上線,它實現了每一輛理想汽車從排產開始到下線的製造過程全周期管理,包括計劃、物流、衝壓、焊裝、塗裝、總裝6大業務領域的端到端全流程閉環。
基於人工智能的發展,現在看起來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也或將在未來某個時間節點深度融合。例如,李想認為,OpenAI定義的第三階段(智能體)與自動駕駛定義的第四階段(完全自動駕駛)會在相近的時間點交匯,併合併到統一的架構上。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異的企業都將匯入同一片賽場,因為「基座模型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編程語言」,「基座模型所構建出的人工智能超級產品,會是新一代入口——它會在所有設備之上,在所有服務之上」。企業也必須爭奪「AGI Agent和自動駕駛L4的門票」,這會是雙邊的iPhone 4時刻(類似於智能手機大規模普及的時代)。
也因此,AI時代企業競爭的維度變了。在李想看來,從人工智能開始,研究工作不僅涉及技術本身,還包括它與人類記憶的關係等,這樣才能對技術方向做出有效判斷。因此,企業必須先搞研究,再搞技術研發,最后產品化,如果前兩個步驟做不好,直接產品化是行不通的,否則就會有點像楊植麟講的那句話:「屎上雕花」。
理想的AI 目標與「家底」
事實上,從一開始,理想就不僅僅是汽車。李想講述了一個故事:團隊總問他,理想logo后面寫「理想」還是「理想汽車」?他告訴團隊,「理想汽車」是爲了方便與外界溝通和宣傳,但logo從未加上「汽車」。
「我們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並將推動人工智能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李想表示,通過人工智能將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進行融合,讓有限的空間實現無限的延伸。
那麼,理想要怎麼做?首先是增加研發投入和明確戰略。在投入方面,理想汽車一年超過100億的研發投入中,接近一半投向了人工智能領域;在戰略方向方面,理想建立了四支AI團隊,分別解決智能駕駛、理想同學、智能商業和智能工業等問題。
除了上述「沿途下的蛋」所描述的商業和工業方面的成就,李想在智能駕駛和理想同學方面的表現也非常亮眼,並且更引人關注。
「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個做基座模型的車企;端到端和VLM,從最開始的論文,到技術研究,再到研發和產品交付,也是全世界最早做出來的。」李想説,「今天大家聽到各種各樣做機器人、具身智能的公司講‘系統一’、‘系統二’,大家可以回頭看一看這些論文,最早是我們自動駕駛研究團隊做的。」
具體來看,在智能駕駛方面,理想推出了行業首創的端到端+VLM雙系統解決方案。自2024年7月底啟動「早鳥計劃」以來,以每周兩次的頻率迭代更新,並於10月底正式全量推送,11月底新增「車位到車位」功能,並將在今年1月推出「高速端到端」功能。
在提升算力與數據積累上,2024年其算力提升至8.1EFLOPS。11月份,理想汽車銷量突破百萬輛,得益於龐大的用户基數,其智能駕駛總里程已達29億公里。通過大量數據積累和先進訓練算法,利用世界模型創建模擬環境,進一步提升自動駕駛性能。
在極大的投入和清晰的戰略之下,也應有明確的目標。在智能駕駛方面,理想計劃在2025年實現L3有監督智能駕駛,為邁向L4和L5級別自動駕駛打下基礎。當然,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需擁有500萬輛以上規模的車隊、掌握VLA基礎模型的能力以及有足夠的資金招募頂級人才和算力支持等條件。
「未來兩年預計實現500公里到1000公里一次的接管。」李想説,「我自己的目標是三年內,推出首款為自動駕駛L4定義的車。」
其次,對於大模型及應用方面,理想的目標也很堅定。李想表示,至少在中國範圍內,未來幾年必須保證大語言模型的基座模型是行業前三。「需要什麼樣的訓練算力,我們願意投資。要真正跟頭部企業去PK,去競爭,把能力構建起來。」
基於基座大模型,理想也實現了應用場景的初步拓展。基於Mind GPT的理想同學從車機進入手機,App已於2024年12月27日全量上線,且未來計劃讓理想同學走出車門,進入更多終端設備,打造體驗一致的人工智能產品。
「硅基家人」是李想生而無憾的目標
李想對AGI(人工通用智能)的發展趨勢有着清晰和深遠的認識,基於這些認識,他也設定了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
李想經常用三種方式描述AGI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增強我的能力」。這意味着AGI作為輔助工具,最終決策權仍掌握在人類手中。例如,他可以用Midjourney生成一幅畫,但仍需通過Photoshop進行修改后才能出版。
第二階段是「成為我的助手」。在這個階段,AGI能夠獨立完成任務,並對結果負責。例如,他可以指揮一輛L4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去接孩子,然后繼續完成后續任務,如送孩子去學游泳或樂高課程。
第三階段是李想設想的終極目標,他稱之為「硅基家人」。在這個階段,AGI不再需要人類指示或任務分配,而是成為家庭的一員,甚至承擔起家庭組織者的角色。李想認為,AGI將延續他的記憶,即使他的肉體消失,他的記憶仍能通過AGI保存下來。后代只需與AGI交流,就能像與他本人對話一樣瞭解他。
李想表示,他最興奮的是,他和他的團隊有望在有生之年實現第三階段。他希望這一目標能夠通過他們的努力實現,但即便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他也希望看到頂尖企業能在他們有生之年達成這一目標。
爲了實現這一願景,李想認為必須確保自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決策永遠正確,並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他強調,體驗的能力、範圍和深度是產品開發的基石,缺乏這些基礎,后續的努力將難以奏效。他表示,早期他親自參與業務和產品開發是必要的,但到了現階段,他已成為團隊的天花板和瓶頸。因此,他必須確保在人工智能領域,自己和團隊提出的問題以及執行這些任務的組織都是正確的。
作為一個技術型創業者,李想每周會參加四到五次AI會議,會議內容涵蓋最新論文和不同團隊關於AI的最佳實踐。通過有效講解和分析,他對各個領域的AI前沿論文會有了解。理想的資本團隊和技術團隊也會大量邀請各個行業最優秀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
事實上,李想在初中和高中的經歷,也讓他找到了一個提升自己的有效方式。在解決問題時,他會廣泛閲讀各種信息,設定目標,並運用這些知識真正去解決問題。「我自己的經歷模式,就是學習、驗證、成長的過程。非常像人工智能中的預訓練、后訓練,包括強化學習這麼一套體系。」李想説。
在培養大將軍方面,李想要做的還包括如何把自己的方法論變成團隊和員工的能力,以及如何建立培養他們的方法論體系。為此,李想經歷了從對事不對人,到先對人再對事的過程。
比如,2024年理想收穫了3000多人的校招團隊,在李想看來,這些校招員工比他們那代人優秀10倍以上,他也很意外地找到了一套新的管理方式:第一要在意;第二要認同這些年輕人都有自己做解決方案的能力;第三是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李想表示,在最近的一個研發團隊技術展示會上,AI相關產品有一半以上是校招團隊做的。
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美國人甚至把它形容成曼哈頓計劃。但理想會全力以赴地確保自己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並做好每一個環節。因為,一個時代過去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會變得更好。
通往這個目標的路很長,理想汽車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成為第一家年銷量突破50萬輛、第一家實現盈利的新造車企業。在仰望星空的同時,理想汽車也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