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鉅虧440億,馬雲的「新零售」崩塌了

2025-01-03 23:28

2025年第一天,阿里巴巴賣掉了大潤發。

1月1日晚,阿里官方發佈公告,賣掉了持有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的所有股份,套現131.38億港元。

對於阿里而言,賣掉大潤發,無疑是一次慘痛的「割肉」。

2017年和2020年,阿里曾分別拿出224億港元和279.57億港元,兩次投資大潤發,總投資額達503.57億港元。

這一次割肉,從投資角度來看,阿里虧損了372.19億港元,摺合人民幣347億元。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阿里第一次在「新零售」項目上割肉止損。

早在半個月前,阿里就賣掉了銀泰百貨,虧損93億元離場。

銀泰百貨與高鑫零售的割肉,導致阿里在投資上鉅虧440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銀泰商業、高鑫零售、盒馬鮮生一度被業界視為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中的關鍵三子。如今三子賣掉其二,昭示着馬雲的「新零售」開始坍塌。

遙想阿里當年,雄姿英發。2016年雲棲大會,新零售作為阿里核心戰略被首次提出,馬雲甚至放出豪言:「未來十年沒有電子商務只有新零售!」

大江東去浪淘盡,如今主導新零售的逍遙子退休,新零售板塊逐漸瓦解。

阿里的新零售何以至此?

在首席品牌評論看來,從阿里開啟第一屆雙11時,潘多拉的魔盒就已經打開。

2009年,阿里發起了第一屆雙11。自此,雙11購物節取代了光棍節;自此,逍遙子張勇打開了晉升阿里CEO的通道;自此,阿里的戰略方向錨定上了消費升級。

之所以説雙11是阿里的潘多拉魔盒,是因為從那一年開始,每年的雙11戰報愈加受到公眾矚目。

雙11戰報,不僅成爲了阿里業務增長的晴雨表,甚至逐漸成爲了社會消費增長的晴雨表。從公開披露的第一年起,阿里就註定揹負起了增長的壓力。

彼時,互聯網電商方興未艾,移動互聯網如火如荼,電商的規模還在持續擴張,由此帶來的雙11戰報更是迅猛發展。

那段日子,用户有錢買,商家有錢賺,平臺有增長,其樂融融。

最初幾年,雙11的GMV只是來自淘寶和天貓,可是一旦淘寶天貓進入增長瓶頸,雙11的GMV就后繼乏力。

怎麼保持雙11的GMV持續強勁增長呢?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藉助資本手段收購更多銷售渠道,增加雙11 GMV的來源。

一方面,從橫向維度阿里不斷增大電商業務的資本併購,比如網易考拉、Lazada等;另一方面從縱向維度阿里開始收購、介入線下渠道,作為對電商線上渠道的補充,銀泰商業、高鑫零售、盒馬鮮生作為「新零售三劍客」正是由此而來。

到了2021年,阿里雙11的GMV達到5403億的歷史巔峰,但此時的戰報數據已經不僅來自淘寶和天貓,阿里旗下線上和線下的、國內和國外的新零售渠道數據,都被統計了進來,多年來的資本併購共同託舉起這一場消費盛宴。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強大如阿里,也難以做到永不衰退的增長。

2021年雙11之后,疫情對於國內經濟的影響開始凸顯,消費升級迟迟沒有進一步深化,而阿里爲了增長吞下太多資產,開始有些「消化不良」。

以高鑫零售為例,2022財年大潤發出現了8.26億元的虧損,這是大潤發自2011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到了2024財年,大潤發的虧損額更是飆升至16.68億元。

資本併購的不良反應開始顯現的同時,阿里的電商主業也出現動搖,拼多多開始「偷塔」,抖音直播電商異軍突起。在2023年11月,拼多多的市值首次超越了阿里巴巴,這帶給阿里巨大的壓力。

其實這些年,阿里巴巴犯了一個很多創業公司都極容易犯的錯位,那就是當核心業務進入賺錢的easy模式后,就開始躺在功勞簿上吃紅利,注意力和精力不再聚焦主業,而將主業當作現金奶牛,去涉獵跨界項目,追求大而全的機會主義。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強有力的對手崛起,曾經的基本盤就容易發生動搖。

一個令人震驚的案例是,2024年天貓被曝出家具類目的一個小二貪腐,其人只是基礎崗位的一名運營,涉案受賄金額竟然高達1.3億元。

腐敗至此,阿里內部的問題可見一斑。

內憂外患之下,江湖消失已久的馬雲在去年開始露面,在阿里內部溝通會上,馬雲提出了「迴歸淘寶、迴歸用户、迴歸互聯網」這一戰略導向。

自此之后,阿里巴巴開始「瘦身」,於是就有了銀泰百貨與高鑫零售的連續切割,阿里的「新零售三劍客」也僅剩盒馬鮮生。

此前盒馬曾曝出了賣身傳聞,從目前阿里的戰略走向來看,盒馬賣身似乎並非空穴來風。

最近幾年,阿里已經不再公佈雙11戰報,馬雲也幾乎不再提「新零售」,在鉅虧了440億之后,曾經的「新零售」藍圖最終還是走向了崩塌。

全文完。更多資訊,盡在【首席品牌評論】↓↓↓

關於【首席品牌評論】

創建於2014年,全網粉絲超百萬。

熱門品牌案例,專業深度評論。在這里,讀懂中國品牌!

商務合作/品牌諮詢/聯繫微信:Jeff_Main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