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3 21:57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昱汝 徐芸茜 北京報道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網站發佈了一則「2023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信息」,詳細披露了97家央企主要負責人的年薪收入情況,這一信息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數據顯示,目前已公佈的2023年度央企「一把手」應付年薪均未超過百萬元,年薪前十的在93萬元至96萬元左右。
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嚴學鋒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央企年薪相對較高,從側面反映出央企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覈結果較為優異。
最高為96.08萬元
國資委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度央企負責人應付年薪前三名分別為中國移動集團董事長楊傑96.08萬元、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繆建民94.51萬元和國家電網董事長辛保安94.34萬元。
其中,楊傑與前任總經理董昕年薪均為96.08萬元,領跑央企高管薪酬榜。而楊傑2020年至2022年的薪酬分別為87.82萬元、91.3萬元和94.76萬元。
作為通信行業領頭羊,中國移動不僅業務領先,其高管薪酬也備受關注。透明化薪酬體系,彰顯企業治理規範。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實現營業收入7915億元,同比增長2%。其中,主營業務收入6780億元,同比增長2%,其他業務收入1134億元,同比增長2.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09億元,同比增長5.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率為14%。
事實上,央企「一把手」薪酬的制定並非隨意而為,而是需要經過多方面的考慮和評估。
據國資委考覈分配局資料顯示,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收入由三部分組成,税前薪酬=應付薪酬+社會保險、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的單位繳存部分+其他貨幣收入如補貼,其中,應付薪酬由國資委覈定。
《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覈辦法》提出:「國資委依據年度和任期經營業績考覈結果對企業負責人實施獎懲。經營業績考覈結果作為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據和職務任免的重要依據。」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在通信行業,不同的企業之間高管薪酬差距,更多的是來自於對人才的吸引力。優秀的管理人才在市場中的流動性極大,企業在競爭中不僅是產品與服務的比拼,更是對人才的爭奪。高管的薪酬、職業發展空間以及企業文化等綜合因素會影響人才的去留。
行業差距顯著
就行業而言,能源、電力、石油、電信一類央企的負責人應付年薪穩定在80萬元及以上,相對處於較高水平。
據披露,2023年度華潤集團董事長王祥明的應付年薪為92.42萬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厚良94.23萬元,中國交通建設集團董事長王彤宙90.15萬元,中國鐵道建築集團董事長汪建平87.77萬元等。
不僅是去年,國務院國資委在官網公佈的96家中央企業負責人2022年度薪酬中,「三桶油」的一把手分別位居前三。其中,2022年度央企負責人應付年薪最高的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東進,應付年薪達到96.08萬元。位列2、3名的依次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永生,應付年薪達到95.34萬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厚良,應付年薪達到95.29萬元。
對此,嚴學鋒表示,這些央企作為商業二類央企,具備獨特市場地位。企業資產質量優良,發展成熟,展現出穩健的行業特徵與廣闊的發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97家央企中有5家央企負責人應付年薪低於50萬元。「年薪較低往往存在特定原因,如行業周期性波動、企業經營壓力等。」嚴學鋒對本報記者指出,例如,近年航空業業績下滑,央企虧損嚴重,其負責人薪酬下降、整體偏低,實則合規合理,符合市場規律。
然而,年薪水平的差異是否會對企業的人才吸引和留存策略產生影響?
對此,嚴學鋒認為,薪酬差異對央企負責人確有影響,但相較於其他因素,其影響相對較小。從經驗來看,鮮有央企負責人因薪酬問題而離職。然而,薪酬不滿或致履職勤勉度受損,增加貪腐風險,對個人與企業均為負面能量。因此,央企負責人應自省並提升。
嚴學鋒認為,人才乃第一資源,央企負責人作為關鍵少數,其作用至關重要。為充分發揮其效能,需進一步優化薪酬制度,完善正向激勵機制。通過合理薪酬與正向激勵,激發央企負責人的善意與潛能,助力央企實現高質量發展。
未來,隨着行業發展和政策調整,這些行業的年薪水平是否會有所變化?
「與時俱進是企業薪酬制度的生命之源。薪酬制度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環節,對經營發展至關重要。央企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其負責人薪酬制度的合理化,更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此,需秉承創新精神,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優化薪酬結構,使之既激勵又約束,成為企業穩健前行的堅實基石。」嚴學鋒對本報記者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