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又有多家券商獲准參與互換便利業務,機構擴容如何影響市場?

2025-01-03 10:58

又有多家券商獲准開展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

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發佈公告稱,為更好發揮證券基金機構穩市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會同證監會持續推進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落地。根據參與機構需求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啟動了第二次互換便利操作,並於2025年1月2日完成招標。

公告顯示,本次操作金額為550億元,採用費率招標方式,20家機構參與投標,最高投標費率30bp,最低投標費率10bp,中標費率為10bp。

同日晚間,多家券商公告獲批參與第二次互換便利。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包括國投證券、國金證券長城證券方正證券國聯證券東吳證券紅塔證券等7家券商。

作為我國首個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2024年10月18日,央行公告創設了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相較首次操作,第二期互換便利主要有哪些增量?券商機構的擴容又將如何影響A股市場呢?

兩大增量

據悉,互換便利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份股等資產為抵押,從中國人民銀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通過這項工具獲取的資金只能投向資本市場,用於股票、股票ETF的投資和做市。

整體來看,相較首期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操作,第二期主要有兩方面增量。

一是規模。央行公告顯示,第二期互換便利操作金額為550億元。2024年10月21日,為更好發揮證券基金機構穩市作用,人民銀行開展了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首次操作,首次操作金額500億元。

二是增選了20家互換便利參與機構。2024年12月31日,央行公告稱,為支持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將於近期開展第二次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操作,互換期限1年,可視情展期,面向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開展操作,互換費率由參與機構招投標確定。即日起接受機構申報。

同日,證監會公告稱,會商中國人民銀行在首批20家參與機構基礎上,根據分類評價、合規風控等條件增選了20家參與機構,形成40家備選機構池。每批次操作時,根據意向參與規模篩選出20家左右的機構參與人民銀行招標操作。

穩定市場信心

作為我國首個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互換便利將如何影響市場呢?

華金證券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秦泰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分析稱,整體而言,證券、基金、保險互換便利有助於增加股市增量資金,穩定和改善市場信心。

「通過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將提升非銀金融機構股票增持能力,這將構成重要的長期資本的補充來源。」秦泰説,這也呼應了新「國九條」明確提出的「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持續壯大長期投資力量」要求,通過活躍股票市場、引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帶動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優化升級。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分析指出,「互換便利」的作用機制是「以券換券」。海外經驗和我國實踐中,均有與「互換便利」相似的工具。如美聯儲於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推出了定期證券借貸便利(TSLF),我國相似的工具是2019年推出的央行票據互換(CBS)。

羅志恆表示,「互換便利」的效果主要有二:一是通過盤活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的存量資產,激勵其積極參與市場、活躍市場、穩定市場。二是避免非銀機構因為流動性問題「套現離場」,防止同質化交易、贖回壓力等可能造成的市場踩踏。

落實到機構層面,截至記者發稿時,國投證券、國金證券、長城證券、方正證券、國聯證券、東吳證券、紅塔證券等券商,公告獲批參與第二次互換便利。

2024年10月18日,證監會公告稱,已經同意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申萬宏源廣發證券財通證券光大證券中泰證券浙商證券國信證券東方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東方財富證券、中信建投興業證券、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等20家公司開展互換便利操作。

澎湃新聞記者瞭解到,1月2日,國泰君安繼首批獲准參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操作並完成增持A股交易后,積極參與央行第二批互換便利操作,並順利中標。國泰君安此次互換便利操作中標費率為10bp,換入標的均為央票,中標額度大幅超過前次。

國泰君安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截至目前,第一批互換便利操作融入資金已全部用於增持A股股票及股票ETF。」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將充分利用互換便利工具,發揮證券公司專業優勢,積極履行金融機構社會責任,發揮耐心資本和壓艙石作用,提振投資者信心,為股東創造價值,為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和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田忠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