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里出售高鑫零售落地 德弘資本131.38億港元接手

2025-01-03 07:3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商業客

德弘資本此次接手並不算太令市場感到意外。

2025年新年的第一天,阿里巴巴還是把高鑫(金麒麟分析師)零售賣掉了。

1月1日傍晚,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公告,宣佈子公司吉鑫控股有限公司、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及New Retail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Investments 1 Limited與德弘資本(DCP Capital)旗下基金達成交易。

據此,阿里巴巴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在此之前,阿里集團持有高鑫零售約78.7%的股權。

德弘資本此次接手並不算太令市場感到意外。

2024年9月27日,高鑫零售首次傳出出售消息。當時傳説中的主要收購意向方就包括:高瓴資本,其被認為最具可能性的潛在收購者;臺灣潤泰集團,它是大潤發的老東家;

中糧集團,其在2024年3月份被傳擬以300億元,打包收購盒馬與大潤發;另外,則為德弘資本,以及德弘資本創始人劉海峰曾任職的KKR集團。

資料顯示,德弘資本成立於2017年,是一家國際性私募股權投資機構。

德弘資本擁有明星團隊,其兩位創始人劉海峰與華裕能均有KKR集團和摩根士丹利背景,前者曾任KKR全球合夥人,KKR亞洲私募股權投資聯席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及曾擔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亞洲直接投資部聯席主管;后者曾任KKR合夥人,主管大中華地區業務,及曾就職於摩根士丹利的私募股權投資部門,負責中國投資業務。

而德弘資本董事總經理王瑋,在加入前也曾任KKR投資集團大中華區執行董事;董事總經理鄭煥潤則曾任Hudson's Bay高級副總裁,負責公司的全球投融資戰略。

據介紹,德弘資本的核心團隊自1993年開始在大中華區進行投資。列在德弘資本官網的投資案例就有中國平安、蒙牛乳業、海爾智家通化東寶、南孚電池、中糧肉食、百麗國際、新秀麗、恆安集團、聯合環境、永樂家電、聖農發展、中國飛鶴、動向體育、啟明醫療、MFS維勝科技等。

德弘資本此前在2019年完成其專注於大中華區的首期基金「德弘資本一期」募集,總規模超過26億美元。

而目前完成對高鑫零售併購的則為德弘資本的「二期」基金DCP Capital Partners II, L.P.,該基金規模達26億美元,並擁有約60家有限合夥人。

德弘資本為阿里巴巴卸下了一個「包袱」。

自2023年9月,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集團CEO,明確了「用户為先、AI驅動」的戰略重心,並宣佈聚焦電商、雲計算兩項核心業務之后,關於出售「非核心資產」的討論就持續不斷。

阿里也沒打算藏着掖着。在2024年2月舉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就提及:「我們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夠完成退出的話,也是非常合理的。」

阿里巴巴的「非核心資產」,被認為主要為:高鑫零售、盒馬、銀泰百貨三項。

不久后,阿里巴巴於2024年3月召回原高鑫零售CEO林小海,表示其將調回集團另有任用。后續一系列關於出售的傳聞上述已有提及。

最近,阿里持續推進「非核心資產」出售。去年12月17日,該公司剛完成以74億元出售銀泰百貨予雅戈爾集團為主的財團。最新則輪到高鑫零售。

高鑫零售最終完成出售的契機也很微妙。自2024年5月披露史上最差年報,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高鑫零售年內虧損16.68億元,同比降幅高達2238.5%,高鑫零售在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中期業績完成扭虧。

2025財年中期,高鑫零售營收347.08億元,同比下降3.0%,但期內溢利1.86億元,同比增長149.2%,實現扭虧為盈。

實現扭虧,加上原本不差的體量,讓高鑫零售成功找到買家。資料顯示,截至去年9月末,高鑫零售在國內共擁有466家大賣場、30家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及6家M會員店,期內調整持續,19家大賣場退場,相應增加了11家中型超市和5家M會員店,2025財年同店銷售增長0.3%。

其中,大潤發super是大潤發轉型的主要落點之一,與傳統大賣場相比大潤發Super有更小的店面,更精簡的sku(注重生鮮和加工餐食),也更貼近年輕消費者,被視為高鑫零售旗下主力業態。

大潤發Super自2021年孵化,如今開出約30家門店,目前出現提速開店的跡象。據悉,在元旦期間,大潤發Super將在安徽亳州、太和及海口連開三店。

作為國內目前眾多推動「胖東來」式調改或自我變革的商超企業之一,高鑫零售仍有它的價值所在。

此前在消費賽道有諸多動作的德弘資本,將把高鑫零售帶向何方,值得持續關注。

(轉自:觀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