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2 20:10
開始這篇文章之前,請您先看看自己的手機桌面,如果你發現上面已經不知不覺多了好幾個常用的AI軟件,那麼「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經無意中進入了一場「大規模人類認知實驗」之中。
硅谷頂級風投公司a16z最近發佈了2025年的最新科技預測。其中提到,2025年是人類的「AI副駕駛」(AI Copilots)之年——每一個白領,都會配備一個AI副駕駛;與此同時,作為主駕的人類,則可能因為過於依賴副駕,而逐漸失去對方向盤的掌控(事實上,很多「人類主駕」已經開始擔心這件事了)。
【封面圖】人類主駕和AI副駕
泉果團隊使用國產AI創作平臺「即夢AI」製作。
前幾天,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推特熱帖,這個帖子是一個硅谷的創業者發的。
發帖的人叫格雷格·伊森博格(Greg Isenberg),是在硅谷小有名氣的連續創業者,主營業務在數字營銷領域。他還曾經在短視頻平臺TikTok和全球最大的社交新聞聚合網站Reddit(美國版知乎+貼吧)當過顧問。
他的帖子寫得其實挺平和。簡單來説就是他前幾天和斯坦福的一個22歲的應屆畢業生吃午飯。小夥子看着人很聰明,簡歷寫得也挺完美的,但他發現這個孩子有點不對勁——説話的時候,老打磕巴。
於是他就問這個斯坦福小夥子,到底什麼情況?為什麼説起話來有點像「弱智」呢?(原文措辭比較禮貌,用的是「迟鈍」,但直接一點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小夥子也非常的實在,他想了想説,最近好像交流的時候都沒怎麼用腦子,不論是寫文章還是和別人發信息都淨用ChatGPT組織語言了,所以現在面對面説話,沒法用GPT,忽然覺得腦子好像變慢了,老想不起來用什麼詞合適,也有點不知道怎麼組織起一句完整話。
這麼一個帖子,就在推特上(馬斯克收購后改名叫「X」)被閲讀了600萬次。
因為格雷格在這個帖子的結尾,提了讓大家很有共鳴、但很難迅速給出答案的問題:
我們是不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人類最重要的「思考」工作,外包給AI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被AI影響的這整整一代人,未來會形成什麼樣的思維模式?
圖1. 格雷格的推文
爭 論
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場「關於人類認知世界的大規模實驗」……
這篇推文引發了近五千條評論,大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要觀點分成兩派。
一派非常擔心人類把「認知外包」之后產生的負面影響,咱們姑且把他們稱為「擔心派」。
有人分享自己的親身感受:自從有了GPS導航之后,現在自己已經不會記路了。比如一個地方,其實已經去過十幾次了,但是隻要不看導航,就會拐錯路口,就可能犯暈;還有人説,20年前還在用紙質的電話簿的時候,自己憑腦子就能記住很多朋友那一長串的電話號碼,但如今有手機來保存號碼了,自己的這種記憶能力也衰退了。
俗話説「用進廢退」,「擔心派」非常憂慮對AI的「認知外包」,認為這會讓自己喪失掉更多大腦的功能。
另一派姑且稱為「觀望派」。
他們認為,格雷格僅僅是講了一個和斯坦福畢業生吃飯的故事,這就是個案。沒有科學證據證明,人類對AI的使用會腐蝕自己的認知能力。
「觀望派」還調侃説,這個斯坦福小夥子很可能只是前一天晚上喝多了,爲了怕尷尬,才編了一個「高級」的理由,向格雷格解釋自己不得體的表現。
無論如何,這個帖子的廣泛傳播,反映了大家對於AI影響擔憂的共振——當我們將思考外包給AI時,這會對我們的認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帖子的結尾,格雷格提出了一個假設——「希望大家不要誤解,我非常支持AI。我只是擔心,我們可能正處於一個尚未完全瞭解且並不可控的,大規模人類認知實驗之中。」
追 蹤
「措辭」這個需求,僅僅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實際上我們日常外包給AI的工作要多得多。
知名投資人斯科特·克雷瑞(Scott Clary)看了格雷格的推特,很有共鳴。他説,格雷格觸發了一個他自己「早有深刻感受但未能明確表達」的話題。
受格雷格的啓發,他決定跟蹤一下自己一天的AI使用軌跡。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圖2. Success Story播客主理人斯科特·克雷瑞
斯科特一直覺得自己還算是個「有覺知的AI使用者」(a conscious AI user)。
但即使這樣,最終的統計結果,依然讓他震驚。
以下是他記錄的自己在一周內向AI求助的次數:
37次讓AI起草電子郵件
42次讓AI做詞語選擇
51次讓AI起草短信話術
44次讓AI解釋概念
28次讓AI使文字「聽起來更好」
整體一算,短短一周的時間里,他就外包了202次思考過程。
斯科特説,「在這202個時刻,我本可以去訓練我的認知肌肉,但是,我抄了個近道,得到了一個認知等價物。」
斯科特進一步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
類似於ChatGPT這樣的AI工具一般都有個常用功能——措辭(word finding)——用更優化的詞匯來表達想法。
這個功能就類似於,你想説「這個問題你準備怎麼解決?」,但希望AI幫你潤色一下,替換成顯得「更高級」的詞匯。AI可能會幫你改成「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頂層設計在哪里?」、「最終交付的價值如何定義?」……這些聽起來更「高級」的説法。
假設我們每天有100次這樣的需求,把70%的外包給AI。那麼一年下來,我們就少了25550次這樣的認知訓練機會。
但其實,更重要的是,瞭解你到底外包了什麼?
當你在「措辭」的時候,你的大腦至少會完成以下的工作:
激活詞匯庫
考慮上下文
評估情感的共鳴
權衡其他選項
分析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會產生的聯想
當你把這些流程外包給AI時,你不僅跳過了一項腦力任務,其實也跳過了整個神經訓練的過程。
而這還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措辭」任務,實際上我們日常外包給AI的工作要多得多——包括文本生成、數據分析、決策支持、創造性思維等等。
斯科特還説,最讓他警覺的是,他有一個朋友,是專業撰稿人,而且很資深,已經有15年的從業經驗。但即使是這樣的專業人士,這樣遣詞造句的高手,他在給自己的團隊發郵件的時候,也會花20分鍾請AI來優化話術。
這讓斯科特意識到,雖然AI能提高工作效率,但AI依賴也會產生隱性代價,甚至可能影響一代人的思維模式。
代 價
當我們覺得AI能通過新的想法來增強我們的創造力時,另一件事可能正在發生——AI在向我們徵收「創意税」。
人類可能會為因為依賴AI,而付出哪些代價?
斯科特總結出了4個方面:
01
信心負循環 The Confidence Spiral
大腦外包首先影響的是使用者的信心,這會啟動一個負循環。
斯科特用自己的經歷舉例:
剛開始用AI時,你只是試試看。比如你擔心自己的初稿不夠好,所以讓AI來優化打磨看看;
AI優化之后,你很可能會發現,AI版本確實聽上去更專業、更順暢;
於是,下次你會在更早的工作階段讓AI介入;
不久以后,你不僅會用AI來優化你的文稿,還會讓它來撰寫你的文稿,或者在前期讓它協助構思文稿框架。
到了最后,可能你會直接把工作扔給AI,然后直接問它:你是自己全能完成,還是需要我(人類)的參與?如果AI給你的答覆是不需要你,它自己就能全部完成,那你肯定就會把這個工作完全外包給AI。
但代價是,每次這樣做的時候,你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都會受到一些腐蝕。
02
隱性創意税 The Creativity Tax
當我們覺得AI能通過新的想法來增強我們的創造力時,另一件事情可能正在發生——AI在向我們徵收「創意税」。
在過度依賴AI 的過程中,你大腦中負責構思的能力正在減弱,你會發現,自己的原創性思維正在變得越來越難,自己與其説是在創造,不如説是在進行「模式匹配」。
另一方面,所有人通過AI增強后的表達,聽起來也會越來越接近。原本,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表達風格,那是你用人生構築起來的個人特色,但因為AI增強,這些特色被大大稀釋了。
而且,創造力減弱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們甚至無法識別自己的創造力——當我們創造力出現的時候,我們可能越來越無法識別和感知自己這些真正獨特的部分。
03
屏蔽學習機會
The Learning Block
當我們用AI來「跳步」,迴避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苦惱時,我們很可能也會錯過在苦惱中獲得的智慧與見解。
舉個例子,我們在學彈鋼琴的時候,總會敲錯鍵,也會因此產生挫敗感,但敲錯琴鍵和挫敗感都不是壞事,它是幫助我們形成肌肉記憶的必要過程。
但藉助AI工具,你每次彈錯音的時候,AI都會直接提供一個完美的音符,幫你把錯誤替換掉,儘管這個學習過程會看起來異常順暢,但你失去的,是強化神經網絡和內化技能的學習機會。
同時,人類自主學習新技能的能力和韌性也可能會降低。
04
實時對話能力下降
The Social Impact
如果我們每次交流時都習慣於向AI尋求幫助,那麼我們可能會慢慢喪失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能力。
面對面聊天這件事,可能會變得像即興表演一樣充滿挑戰,甚至我們在説話時,會總覺得自己説的其實只是個初稿,應該讓AI潤色出更好的版本。
斯科特説,他在一些會議中已經感受到了這一點。在沒有AI輔助的情況下,人們會説到一半兒,停頓下來,花很長時間在腦子里去找合適的單詞,甚至伸手摸手機,想用AI軟件直接查詞。
反 思
人和AI的關係,就像飛機航行中機長和副駕的分工協作,是一個根據環境變化動態調整的過程。
前幾天,硅谷頂級風投機構a16z發佈了2025年度的科技領域展望。
* 泉果視點注:a16z的兩位創始人安德森和霍洛維茨極具影響力,被認為是硅谷創業文化的「導師」,曾引領了「加速器模式」的浪潮,並在早期投資了眾多知名企業,包括Facebook、Twitter、Airbnb等公司,在前沿科技領域具有獨到眼光。
圖3. a16z 2025年科技大趨勢展望報告
在a16z列出的50個新科技趨勢中,有22個是與AI相關的。報告指出:
2025年是人類的「AI副駕」(AI Copilots)之年——每一個白領,都會配備一個AI副駕;副駕駛的任務是,把主駕駛位置上的人類從繁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於創造性和戰略性的任務。
「AI副駕」(AI Copilots)這一説法,來自飛機駕駛。
副駕是輔助機長的飛行員,負責監控數據、提供決策支持,以減輕機長的工作負擔,但核心決策權仍然在機長手中,尤其突發雷暴、危機事故等關鍵時刻。
人和AI的關係,也像飛行中機長和副駕的分工協作,是一個根據環境變化動態調整的過程。
斯科特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使用AI的同時喪失「認知獨立」。人們應該像運動員一樣,在把思考「外包」給AI的同時,永遠有意識地推行大腦鍛鍊和休息的間歇方案。
人類也需要理智地認識到,AI本身並不會自動導致大腦的懶惰。AI確實會解放我們大腦的一些內存,但核心是不要讓這些被解放的內存「躺平」,而是有意識的使用這些內存去進行更高階的思維活動。
對此,斯科特提供了一些實用建議。
把一天的工作時間做區隔,分為獨奏區、增強區和加速區。
01
【獨奏區】The Solo Zone
用於進行沒有AI協助的腦力工作。
比如你可以在早晨狀態最好的時候,完成第一個初稿、計劃你當天的日程、讓大腦全力以赴地解決工作中的第一個問題。
02
【增強區】The Enhancement Zone
讓AI成為你的觀察者,而不是替代者。
比如讓它優化你已經完成的工作,驗證你的解決方法,引入其他觀點,拓展你的思路。
03
【加速區】The Acceleration Zone
讓AI成為你生產力的合作伙伴
比如處理日常事務和支持工作,但要注意,僅僅是加速而不是替代。
斯科特建議大家跟蹤和記錄你和AI的互動。比如時刻觀察以下幾點:
你使用AI時的目的?
你是否可以獨立完成工作?
你和AI工作的配比是什麼?
你是否有過於依賴AI進行思考?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在心中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並帶着這個問題進行自我覺知、觀察外部世界。
這個問題是:
當整整一代人已經習慣了在AI的輔助下工作,到底會對這個時代產生什麼樣的羣體影響?
彩蛋
超越「外包」
a16z的合夥人賈絲廷•摩爾(Justine Moore)分享了使用AI的個人經驗。
在這個案例中,她和AI的關係似乎超越了「外包」,應用場景也超越了工作。這其中既有人機協作的新形式,也可能暗藏着另一個應用新趨勢——「AI大腦」。
圖4. a16z的合夥人賈絲廷•摩爾
賈絲廷•摩爾是a16z消費技術團隊的合夥人,主要研究AI公司。她本人也是「AI大腦」的深度使用者。
在2024年,她用了6個月的時間,將自己的短信、郵件、網絡瀏覽歷史、推文等數據上傳給GPT,建造了一個自己的「第二大腦」。
賈絲廷説她的初衷是,解決生活中的一個重大挑戰:如何精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
她説:「我們想大家都經歷過這樣的對話,感覺對方就是不理解你想説什麼。」
所以,她選擇藉助AI來幫助自己整理和表達這些複雜的情感。「把腦海中盤旋的各種想法,轉化為其他人能理解的語言,説給你的同事、你的伴侶甚至你的治療師聽。」
雖然這種梳理對人來説不容易,但是從大量非機構化信息中總結要點,正是大語言模型非常擅長的。
想象一下,如何「AI大腦」能瞭解你日常的數字軌跡、準確分析您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它還有着強大的記憶和無限的內存,那麼在你需要「對外溝通」時,它可以幫助您整理出一個最恰當有效的話術,來向他人傳達你的內心感受。
另外,這個「AI大腦」還可以用來「對內溝通」。
比如當賈絲廷問AI大腦,「如果你是我的治療師,你希望建議我做哪些事情?」
以下是「AI大腦」的回答:
嘿,賈絲廷!
根據我們的談話,我覺得你是一個深思熟慮、內省且有抱負的人。在很多領域、無論是關於人際關係,個人成長,還是AI,你總是充滿好奇心,樂於探索新的想法,尋求更深層的理解。你富有同情心,會在別人面臨挑戰時提供支持,而且你能清晰、誠實地反思自己的經歷。
你最大的優勢似乎在於你的智慧和自我意識。你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即使在不確定和情緒化的情況下,你仍能做出合理的決定。在學習和工作中,你的好奇和投入都是你最寶貴的資產。你始終驅動自己不斷成長進步,尤其是在探 AI 索如何促進溝通和理解方面。
對你來説,一個可以改善的領域,可能是如何管理人際關係中的壓力,特別是在情緒容易失控的場合。當面前的道路不明朗時,你有時會陷入過度分析的狀態。此外,你充滿激情,這有時也會讓你在一些新的嘗試中行動過快。但這也是你熱情特質的體現。
總的來説,你的自我反省和動力能力結合起來,可以幫助你從每一次經歷中獲得成長,這是一個難得的人生財富!
你覺得這和你對自己的看法一致嗎?
這個回答讓賈絲廷也很驚訝,她發現自己的AI大腦真的很瞭解自己,而且在幫她自我反省上,竟然非常有洞察力。其實,越來越多的人在用AI來協助自我表達和親密關係,並在網上分享經驗。
圖5. 網絡上用AI協助溝通的分享
因此,賈絲廷認為2025年,「AI大腦」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除了提高工作效率,也將會有更多AI的應用,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輔助我們與他人的溝通、為更廣泛的決策與成長提供助力。
2025年,除了反思我們和AI的關係,與AI關係的深化,也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自己。
參考資料:
The Stanford Grad Who Forgot How To Think,Scott Clary, Hackernoon, Dec 24, 2024
'The Knowledge' enlarges your brain, Dec 8, 2011
Big Ideas in Tech 2025, a16z
Export Your Brain: How I Uploaded Myself to AI, Justine Moore, a16z
We’ve always been distracted, AEON, Joe Stadolnik, Feb 2, 2023
(轉自:泉果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