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2 19:53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1月2日電(李一帆) 小米汽車首款新車上市即熱銷、比亞迪三季度營收首超特斯拉、華為「朋友圈」持續擴大、尊界S800預售價100萬至150萬元、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部分新勢力品牌終止運營、經銷商面臨生存困境……2024年的中國汽車行業,可謂波瀾壯闊、風起雲涌,幾家歡喜幾家愁。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將2024年稱為汽車圈流量元年。2024年12月29日,長安汽車舉辦的2025長安汽車全球夥伴大會上,朱華榮表示,「小米汽車最新公佈的銷量數據,關注度是我們平常車企的40倍。40倍是什麼概念,就是我要去講40遍,才能達到它的聲量和關注度,所以我們必須轉型。2024年是汽車圈的流量元年。ICT領域,像小米雷軍、華為這些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
流量時代,一些行業熱點技術和經營方式成爲了相關企業競相探索的方向,在這一過程中,一批具有高關注度的「流量熱詞」應運而生,成為2024年行業發展的印記。新華財經歸納了9個關鍵詞,總結了2024年汽車行業的創新、困惑與精彩。
1、價格戰
隨着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各大車企爲了爭奪市場份額,2024年紛紛採取了降價策略。從年初開始,比亞迪、長安汽車、賽力斯、理想汽車、特斯拉等眾多車企紛紛加入價格戰。
降價潮覆蓋全行業,涵蓋了從A級家轎到中大型SUV等各個級別車型,例如比亞迪的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等A級車,以及問界M7、小鵬G9等中大型SUV。其中既有售價7萬多元的五菱、埃安等入門級車型,也有凱迪拉克等豪華品牌全系直降10萬元。
有些品牌另闢蹊徑推出低價版車型,例如比亞迪推出王朝系列榮耀版,起售價較在售車型大幅下降。也有特斯拉、東風日產、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品牌推出了「限時一口價」,用「降到底」的策略助推了銷量回暖。
2、增·混時代
2024年,插電混動和增程車型正在取代純電動車,成為汽車行業新的銷量增長方向。根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1-11月,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959.62萬輛,其中純電售出555.2萬輛,佔比57.8%,同比增長21.9%;插混+增程售出404.43萬輛,佔比42.2%,同比增長90.9%。插混與增程車型的增速遠高於純電車型,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混動技術佔優的車企以比亞迪為代表,其年銷427萬輛的優勢不言而喻。理想是較早專注於增程技術的新勢力品牌,2024年以理想為代表的車企憑藉增程車型銷量快速上漲,成為首家年銷突破50萬輛的新勢力車企。年銷量排名第二的新勢力品牌問界,同樣憑藉增程車型實現年銷超42萬輛,僅次於理想。
根據懂車帝聯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推出的《2024新能源汽車消費洞察報告》,41.42%的用户在購買新能源車時,更傾向於插電混動車型。主要原因是可以緩解里程焦慮,同時享受純電駕駛的體驗和較低的使用成本等。
增·混時代已經到來。目前,長安、傳祺、奇瑞等自主品牌以及北京現代、東風日產、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均採用增程/插混雙模並行的戰略,小米、小鵬、零跑等新勢力車企均在發力佈局增程技術,小米第三款車型「崑崙」為增程SUV,預計2026年推向市場。
3、端到端
2024年堪稱端到端自動駕駛的落地與爆發之年。特斯拉、理想、華為、小鵬、東風日產、奔馳、商湯科技、地平線等企業紛紛佈局,發佈了能夠量產上車的端到端大模型。華為車BU智能駕駛產品線成立了約50人規模的技術開發部,專門負責包括端到端與大模型的結合。基本每家車企的每一場發佈會,你都能聽到「端到端」。
何謂「端到端」?就是從傳感器端收集數據開始,直接到車輛控制端生成車輛控制指令,跳過了傳統自動駕駛系統中間處理環節,更加簡潔高效。
2024年,基於AI大模型的端到端自動駕駛加速上車,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新技術。這種技術實現了在無保護左轉、掉頭、環島等複雜場景的應用,大幅提升了智能輔助駕駛的技術水平與用户體驗。
展望2025年,或將是端到端自動駕駛的決勝之年。不僅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和合資車企也將全力投入,重塑智能駕駛的未來格局。
4、油電同智
油電同進、油電同路、油電同智、油電同權……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傳統車企尤其是傳統合資品牌轉型路上的「口號」和方向。包括上汽大眾、一汽-大眾、梅賽德斯-奔馳、北京現代等在內的多家車企明確在2024年發展規劃中提出了這樣的四字戰略,並且多家已經實現落地應用。
例如,上汽大眾推出的途觀L Pro,被定義為「最聰明的油車」,搭載了高性能芯片、5G網絡和IQ. Pilo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等。奔馳在2024年廣州車展上市的2025款GLC轎跑SUV搭載了L2 +導航輔助駕駛系統,並計劃將更多智能化配置逐步推廣到更多國產燃油車型上。
這些車企的「油電同權」,雖然為整個汽車行業的油電融合發展與智能化變革提供了借鑑和示範,但整體發展仍處於探索階段,燃油車若想真正實現和新能源汽車一樣的智能化,還需更大的突破和創新。
5、反向合資
2024年,汽車行業的「反向合資」成為一股新興潮流,奇瑞、零跑、上汽、小鵬等車企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展現出了中國車企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的新角色與新力量。他們代表着中國汽車正逐步走向舞臺中央。
例如,奇瑞通過與西班牙 EV MOTORS 合作,在巴塞羅那共建生產基地,助力其重啟EBRO品牌;同時與捷豹路虎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授權其使用「Freelander 神行者」品牌打造電動車並出口海外,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轉變。
上汽2024年與奧迪合作推出了高端電動汽車品牌AUDI,雙方基於聯合開發的新平臺,由上汽提供其在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等領域的技術,改變了以往合資模式中的從屬地位,實現技術「反向輸出」。還有小鵬和大眾、華為和豐田等,中國企業幾乎在合作中都扮演着技術提供者的角色。
這些「反向合資」的案例表明,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關鍵技術領域已經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以「引領者」的姿態開始推動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6、整合重組
汽車行業在變革的浪潮中加速前行,「整合重組」成爲了2024年的關鍵詞之一,不少車企都通過整合重組來應對當下的市場挑戰,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和競爭優勢。
吉利集團動作頻頻,先是10月份幾何品牌併入吉利銀河系列,將幾何作為銀河的智能精品小車系列,吉利銀河升級為品牌,產品與品牌的定位更加清晰。隨后11月極氪與領克戰略整合,極氪持有領克51%股份,雙方將在研發、架構、銷售等多方面實現協同發展;雷達汽車也併入吉利汽車集團,其核心技術融入中央研究院。
上汽集團則宣佈飛凡迴歸榮威,雙方將在研發、銷售渠道、服務等層面進行融合,並重新梳理品牌與產品定位,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營銷效果。
國際舞臺上,本田與日產兩大日系汽車巨頭在12月23日宣佈啟動合併磋商,若合併成功,雙方將在技術、生產、企業管理及市場營銷等多個領域實現優勢互補,降低相關成本,合併后的企業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全球汽車行業,正在走向更加集約化、高效化和創新化的發展道路。
7、經銷商轉投新能源
2024年以來,汽車經銷商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虧損壓力,生存狀況堪憂。在這樣的困境下,不少經銷商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車,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中升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經銷商之一,截至2024年6月,旗下擁有近420家門店,其中豪華品牌4S店的數量佔比超過60%。但近兩年中升集團利潤下滑嚴重,2024年,中升全面擁抱新能源,拿下約50家「華為智選車」授權,首批變更的品牌包括寶馬、奔馳、奧迪、捷豹路虎等豪華品牌,將轉型至鴻蒙智行品牌,主要銷售問界。中升控股表示,「已經與賽力斯簽訂了初步協商協議,同意就合作分銷其旗下的新能源汽車進行進一步磋商。」
永達汽車同樣持續增加新能源品牌銷售網絡,合作的新能源品牌目前已達10余個,涵蓋了問界、小鵬、智己等熱門品牌。
據蔚來高級副總裁魏健透露,2023年至2024年,已有超過40家傳統豪華品牌經銷商選擇轉投蔚來,其中不乏保時捷、瑪莎拉蒂、寶馬、奔馳等全球知名豪華品牌經銷商。比如廣州京溪奧迪5S店,曾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奧迪經銷門店,也已轉投至蔚來的銷售網絡。
無獨有偶,2024年以來,重慶中升匯迪、北京華陽奧通和鄭州中升匯迪店等三家奧迪經銷商均轉投問界網絡,其中北京華陽奧通是北京最大的一汽奧迪經銷商,鄭州中升匯迪是全國前三、鄭州最大的一汽奧迪經銷商。還有部分雪佛蘭4S店轉投比亞迪方程豹4S店等。經銷商困局,正試圖通過新能源品牌破解。
8、飛行汽車
低空經濟起步,飛行汽車掛擋。
2024年,汽車行業的邊界不斷拓展,飛行汽車領域成為眾多車企競相角逐的新賽道。
小鵬匯天是汽車企業中,佈局飛行汽車領域最早、最快的企業之一,從「陸地航母」分體式飛行汽車在廣州公開試飛,到投建廣州飛行汽車智造基地,再到航展上「陸地航母」一飛沖天、完成全球公開首飛與載人首飛,目前,「陸地航母」已經一舉拿下超過3000台訂單,預計2025年四季度量產交付。
2024年,廣汽集團發佈全新飛行汽車品牌「高域/GOVY」,並推出首款複合翼飛行汽車GOVY AirJet,計劃在2025年啟動飛行汽車產品的適航認證。長安汽車與億航智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朱華榮表示,未來5年長安汽車將在低空經濟領域投入超200億元,未來十年投入超1000億元,努力探索陸海空及人形機器人立體出行解決方案。
還有奇瑞在2024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推出三體式複合翼飛行汽車並已成功試飛、吉利控股旗下的沃飛長空全自研戰略產品AE200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驗證機完成國內第二次對外公開演示飛行、一汽集團換帥一汽飛行汽車項目負責人等——飛行汽車正在成為汽車行業的新風口,全球範圍內,大眾、豐田、現代、通用等汽車行業頭部集團也已在飛行汽車領域有所佈局。
但不可忽視的是,低空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何時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
9、人形機器人
2024年最受關注的科技熱點,人形機器人當屬其一。而汽車企業,正在成為人形機器人賽道中的一股跨界新勢力。
2024年,特斯拉機器人賬號不斷更新擎天柱(Optimus)的日常動態,從接住網球展現手腕精妙操控,到斜坡穩健行走凸顯自主行動能力,性能不斷迭代。按照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説法,到2025年底,Optimus將實現對外銷售。至於價格,馬斯克稱Optimus生產成本預計不到汽車的一半,最終將低於25000美元或30000美元,相對親民。
緊跟特斯拉,中國車企也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一路疾馳。
廣汽集團在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推出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憑藉可變輪足移動結構,輕松征服各類地形,年末還發布了第三代GoMate。
比亞迪早在2022年便成立具身智能研究團隊,2024年,在比亞迪長沙工廠中,優必選全棧式無人物流解決方案首次將人形機器人與無人車協同作業應用,實現了「進廠打工」。據媒體報道,比亞迪十五事業部已經開啟人形機器人項目,項目內部代號為「堯舜禹」,目前團隊一直處於招聘狀態。
此外,小鵬汽車、東風汽車、奇瑞汽車、上汽集團、比亞迪、小米、賽力斯等數十家車企均相繼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合作、戰略投資等方式宣佈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不少機構認為,人形機器人與汽車行業在技術上有着一定同源性,汽車上的視覺、激光雷達等部分零部件及相關軟件系統,人形機器人都能夠實現複用。中信證券研報指出,2025年或將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