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2 17:39
2025年的第一個重磅消息,來自於阿里。
2025年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公告,宣佈子公司及NewRetail與德弘資本訂立協議,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計佔高鑫零售已發型股數總數約78.7%。根據協議,阿里巴巴子公司及New Retail將有權就待售股份收取最高金額約131.38億港元,相當於1.75港元/股。
此次出售的完成意味着,阿里巴巴將不再持有高鑫零售的任何股權。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的正式終結。高鑫零售CEO沈輝在公告發布的第一時間也在內部發布了全員公開信,闡述了此次阿里出售的原因及對未來的展望。
公開資料顯示,德弘資本是一家國際性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成立於1995年,總部位於香港,由前KKR全球合夥人劉海峰和華裕能創建,管理團隊自1993年開始在大中華區進行投資,在過去的26年中,該團隊領導了一系列在中國PE界具有開創性的投資項目,扶植了眾多行業領軍企業,例如平安保險、蒙牛乳業、青島海爾、聖農發展、遠東宏信、中金公司、百麗國際、現代牧業、中國臍帶血庫、中糧肉食、南孚電池、恆安集團、聯合環境、永樂家電、亞洲牧業、啟明醫療、MFS等。
在創立德弘資本之前,劉海峰曾任KKR全球合夥人、KKR亞洲私募股權投資聯席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華裕能曾任KKR全球合夥人,負責大中華區的投資業務。在加入KKR之前,劉海峰與華裕能曾領導了摩根士丹利在亞洲及大中華區的私募股權投資業務。
1
阿里 & 高鑫零售:從熱戀到分手
2009年至2015年間,中國網絡零售市場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勢頭。2013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總體規模增長至1.8萬億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在此背景下,2016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正式提出新零售,並稱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就會結束,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商這一説法,只有「新零售」。自此,以阿里、騰訊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便開啟了對傳統零售業態大刀闊斧的改革。
2017年,阿里巴巴首次入股高鑫零售,斥資約224億港元,持有36.16%的股權;2020年10月,阿里進一步增持高鑫零售股份約至72%,正式成為后者的控股股東,總投資額也達到了近500億元。
2020年5月,曾任阿里副總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接棒黃明端執掌大潤發。隨后的幾年中,林小海着重佈局互聯網和新零售業務。同年推出小潤發,定位新零售社區型生鮮超市,首店於2020年7月15日在南通開業,4000余個SKU,生鮮佔比高達60%。根據公司規劃,2021年計劃開出200家小潤發,然而這一目標並未實現,數據顯示,2022年初,小潤發門店約為100家。發展至今,小潤發陷入停擺。
2022年,高鑫零售出現首次虧損。數據表示,2022財年-2024財年,營業收入為881.34億元、836.62億元、725.6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8.26億元、0.78億元、-16.68億元,這也為阿里的出售埋下了伏筆。
2024年3月,市場上有關大潤發、盒馬等新零售線下資產被收購的消息開始流傳,雖在當時被相關方否認,但到了10月份,高鑫零售還是正式發佈了公司有買家有意收購的公告。
2
高鑫零售:難逃被時代拋棄?
在零售行業的歷史上,大潤發曾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
自1996年在中國臺灣成立,1997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來,大潤發以其獨特的經營模式迅速擴張,成為家喻户曉的大型連鎖量販超市。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這個曾經的零售巨頭似乎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曾經,大潤發以其創新的商業模式,將傳統市場的新鮮、量販的便宜及百貨公司的舒適便利融合在一起,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2010年,大潤發以404億元人民幣的營收超越家樂福,成為中國大陸零售百貨業的冠軍。這一成就標誌着大潤發的黃金時代。
然而,隨着互聯網的興起和電商的蓬勃發展,傳統零售行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大潤發也未能倖免。從2012年起,大潤發開始面臨線上競爭的嚴峻挑戰,儘管嘗試推出自有線上平臺,但始終難以與電商巨頭抗衡,導致商超銷售不斷下滑。
隨着阿里的加入,大潤發嘗試通過數字化轉型來適應新零售的趨勢,但轉型之路並不順利。從2022財年起,大潤發首次出現虧損,遭遇了嚴重的財務挑戰。尤其是隨着社區團購、硬折扣等新業態的興起,以大潤發為代表的傳統商超業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儘管大潤發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如加碼「中潤發」(大潤發Super)及「M會員店」,同時拓展線上業務,但效果始終未達預期。傳統連鎖商超的衰退已成為普遍趨勢,大潤發的自救行動似乎並未能扭轉局面。
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曾感慨:「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説。」這句話道出了大潤發的無奈與悲哀。在新零售的大旗下,大潤發的轉型並未能帶來預期的成功,反而顯得搖搖欲墜。
3
阿里的「下下策」?
阿里此次的急切之舉,深層次反映出其正在進行一場重大的戰略調整。隨着數字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市場的需求和行業的格局瞬息萬變。過去那種全方位、大規模的業務擴張模式,在當下的環境中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聚焦核心競爭力成為當務之急。阿里意識到,雖然旗下業務眾多,但真正能夠支撐其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還是那些具有深厚技術沉澱和海量用户基礎的核心業務。例如,淘寶、天貓在電商領域的品牌認知度極高,阿里雲在雲計算技術上的積累也是有目共睹。通過剝離一些與核心業務協同性不強、或者在現階段盈利困難的邊緣業務,阿里能夠將更多的資源 —— 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投入到核心業務的升級與創新上。
另一方面,適應市場新趨勢刻不容緩。當下,消費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消費者對於購物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於商品的豐富性和價格的低廉性,更注重購物過程中的體驗感、商品的品質以及與自身個性化需求的契合度。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各個行業的滲透率不斷提高,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日益迫切。
阿里看到了這些趨勢,急切地想要調整戰略佈局,以跟上時代的步伐。比如在電商業務中,加大對個性化推薦算法的研發投入,根據用户的瀏覽歷史、購買行為、興趣愛好等多維度數據,精準推送商品,提高用户的購物轉化率。
在雲計算業務方面,將更多的研發方向聚焦於如何為企業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利用新技術提升運營效率、挖掘數據價值。而出售部分非核心資產,就是爲了快速籌集資金,為這些戰略轉型舉措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商業江湖,刀光劍影,競爭從未停歇。阿里面臨的競爭對手,不僅來自國內,還有國際巨頭的虎視眈眈。
在國內,騰訊、京東、拼多多等一眾企業在不同領域與阿里展開激烈角逐。騰訊憑藉強大的社交生態,將電商、支付、雲服務等業務與社交平臺深度融合,通過微信、QQ 等社交入口為旗下業務引流,給阿里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京東則以其優質的自營商品、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務,在中高端消費市場站穩腳跟,吸引了大量注重品質和購物效率的消費者。拼多多更是以低價策略、社交裂變玩法,在下沉市場掀起熱潮,迅速積累了龐大的用户羣體,對阿里的市場份額造成了顯著的衝擊。
國際上,亞馬遜作為全球電商和雲計算的領軍者,一直是阿里追趕的目標。亞馬遜憑藉先發優勢,在全球範圍內構建了龐大的物流網絡、完善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其電商業務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品牌影響力深遠。
近年來,隨着跨境電商的興起,亞馬遜更是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力度,通過吸引中國優質賣家入駐、優化跨境物流服務等舉措,與阿里在跨境電商領域展開正面交鋒。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阿里必須爭分奪秒地優化自身資源配置。131 億的 「甩賣」,可以讓阿里迅速獲得一筆可觀的資金,用於技術研發、市場拓展、人才培養等關鍵環節,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同時,通過調整業務結構,精簡產品線,能夠讓阿里更加敏捷地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在市場的浪潮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重新揚帆起航。
展望未來,阿里有望憑藉此次資產調整,輕裝上陣。在電商領域,通過深耕用户體驗、創新營銷模式、拓展新興市場,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商家,打造更加繁榮的電商生態。
在雲計算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提升服務質量,與國內外競爭對手展開差異化競爭,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強大的支撐。
當然,阿里的前路依然充滿挑戰。市場競爭不會因為其一次的戰略調整而減弱,新興技術的變革還將持續衝擊傳統業務模式。
但只要阿里能夠堅守初心,以用户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優化,相信它依然能夠在商業的星辰大海中乘風破浪,續寫輝煌。而這次的 131億甩賣,或許將成為其蜕變重生的關鍵契機,讓我們拭目以待。
快消經緯
微信號|FMCG_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