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2 05:16
5年來,川渝雙向奔赴、攜手前行,「緊密合作」在一串串數字中照進現實。
共同建立一套機制。川渝召開10次黨政聯席會議、10次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26次聯合辦公室主任調度會議,精細化設置22個聯合專項工作組,累計選派5批、501人次優秀干部交流掛職。
共同編制一批方案。兩地出臺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等6個規劃(方案),共同編制13個規劃(方案)。
共同推進一批改革。雙方推出四批次355項「川渝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創新實施跨省聯合河長制等一批首創性政策。
共同實施一批項目。兩省市年度滾動共建重點項目從2020年的31個增至2024年的300個,項目總投資從5836億元增至3.55萬億元。
共同打造合作平臺。川渝共建10個毗鄰地區合作平臺,兩地六方共建的重慶港萬州港區新田作業區二期即將投用,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鄉村畫卷更加美麗。
重要經濟中心蓄勢而起
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放在中國式現代化宏大場景中來謀劃,如何才能提升引領西部發展的能力和貢獻度,更好承載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厚望?
高質量發展纔是硬道理。
5年來,川渝整合成渝地區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后發優勢,着力強化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一輛‘重慶造’汽車,離不開四川的配套產品。」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介紹,長安汽車主流車型已搭載四川50家供應商的零部件,攜手川渝683家合作伙伴穩步向前。
比如,作為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主陣地,兩江新區與天府新區共同建立汽車製造等八大產業旗艦聯盟,聚集頭部企業90余家、會員企業1000余家。
得益於同向發力、雙向賦能,2023年川渝汽車產值達7500億元,整車產量達329.5萬輛、國內佔比為10.9%,產能位居全國第一。
汽車產業集羣加速崛起,只是雙城經濟圈整體實力躍升的一個縮影。
5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川渝攜手壯大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羣,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集羣成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羣;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已服務西部10省(區、市);西部金融中心成型起勢,掛牌成立西部金融中央法務區,成渝金融法院受理案件超2.4萬件;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風生水起,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1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25個。
5年來,川渝基礎設施網絡不斷織密,交通留白正加快補齊。
川渝合力打造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四極之一,川渝間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通道達21個、遠景規劃至39個,成渝雙核間在建和已建成3條高鐵通道、4條高速通道;成渝中線、成達萬等高鐵提速建設,渝昆高鐵川渝段建成通車,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加快建設;重慶新機場選址獲批,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第四跑道投用、T3B航站樓建成在即,成都天府機場和雙流機場「兩場一體」運營,世界級機場羣加快推進。
以現代化產業佈局、交通樞紐建設為牽引,當前,雙城經濟圈區域經濟佈局不斷優化,加速構建「一體兩核多點」區域發展新格局。重慶、成都簽訂實施「1+5」合作協議,完成合作項目72項;先進製造業發展「渝西跨越計劃」、川中丘陵地區四市產業發展、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發展、川南渝西融合發展加快實施,雙核聯動、雙圈互動、兩翼協同的新格局正從「一紙規劃」變成現實圖景。
科技創新中心全面起勢
「對於西部地區來説,要實現內生動力的根本變化,必須靠創新,否則會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區域政策室主任李曉琳説。
科技創新作為西部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5年來,雙城經濟圈強化創新資源集聚和轉化功能,加速匯聚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持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24年12月20日,西部(重慶)科學城科學會堂正式啟用,15家單位集中籤約共建會展產業集聚區。
企業、科研機構紛至沓來,很大程度上是看好西部(重慶)科學城在西部地區的科創引領力。
前不久,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發佈馬鈴薯病毒病快速檢測試劑盒等8項科技成果,金鳳實驗室發佈跨尺度多模態疾病成像技術突破等6項重點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蓄勢而起,如同川渝科技創新競爭力更上層樓的序曲。
在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記錄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變人類對銀河系的認知;在重慶高新區,「超瞬態實驗裝置預研項目」將建成高通量的低能同步輻射光源,產生通量水平國際先進的紫外光,支撐集成電路產業迭代升級……
川渝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攜手培育創新生態,努力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版圖中爭先進位。
從創新空間格局來看,川渝正攜手優化佈局。科技部已批准川渝新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22個,支持實施國家各類研發項目4066項、經費46億元,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26個,佈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啟動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獲批建設全國首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建國家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5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9個,提速建設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
從科技策源地功能來看,川渝碩果頻出。截至目前,川渝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257個、資金超過1億元,形成超級智能汽車平臺等一批創新成果;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4萬余台(套)、總價值超過131億元,中新(重慶)超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等創新數據和算力相互開放;成功爭取電磁驅動聚變裝置等3個「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等獲批設立,中國自然人羣生物資源庫等開工建設。
從科創市場主體培育來看,川渝潛力無窮。川渝科技型企業已超過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技術合同登記2024年成交額突破2800億元,有效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
改革開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會處,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
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規劃之初,打通中國西部內陸與國際市場連接通道的指向就非常明確,是中國構築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
5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斷強化改革集成和開放門户功能,加快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
2024年11月15日上午,隨着X8083次中歐班列(重慶—杜伊斯堡)駛出重慶團結村中心站,中歐班列開行突破10萬列。
日夜不息,馳騁萬里。自2011年3月,中國第一列中歐班列從重慶始發,這列跨越歐亞大陸的「鋼鐵駱駝」已成便捷高效、安全穩定、綠色經濟的新型國際運輸組織方式,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穩步推進的生動實踐。
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川渝正着力打造陸海互濟、四向拓展、綜合立體的國際大通道,對外通道活力不斷釋放。
中歐班列(成渝)品牌運營線路51條、覆蓋歐亞116個節點城市,開行3.6萬列,開行量等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開通中泰、中越、中緬班列,線路輻射全球126個國家(地區)548個港口;協同編制《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實施方案》,創新開行「滬渝直達快線」,共同推動長江水道進出口通關便利化,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功能不斷提升。
以大通道為牽引,川渝兩地積極打造內陸開放門户和國際門户樞紐,開放平臺能級不斷提升。
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碩果累累,發佈10個創新案例,「關銀一KEY通」川渝通辦集成化改革在全國推廣;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實施9年以來,累計簽約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金額257.5億美元,實現跨境融資金額212.8億美元;重慶高新區、眉山市獲批全國首批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兩省市12個綜合保税區封關運行;推出商事登記「渝港通」平臺,在內陸城市中率先實現商事登記領域與香港信息貫通。
改革作為破除高質量發展瓶頸的有效途徑,5年來,川渝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持續釋放改革創新集成效能,塑造未來競爭優勢。
5年來,川渝合力推進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依法賦予川渝高竹新區省市縣行政管理權限,建立全國首個跨省税費徵管服務中心;深入推進重慶、成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落地全國首個跨區域外債便利化試點,兩地企業登記金額超244億美元;構建一流營商環境,重慶、成都營商環境便利度均居西部城市前列,川渝外商直接投資到位資金約佔西部地區50%;推動市場一體化發展,加速完善「市場準入異地同標」便利化准入機制、知識產權跨區域快速協同保護機制等,川渝市場一體化17條經驗獲國家宣傳推廣。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觸手可及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覆蓋川渝16個地市,總人口規模近1億人,面積達18.5萬平方公里,在如此大範圍的土地上實現生活品質升級,並非易事。
5年來,川渝將創造幸福生活作為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起點,也是落腳點,持續強化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2024年12月3日,成都東站迎來成都局集團公司該年第4億名旅客何平。「我定居成都,因工作去年往返成渝間77次。」何平回憶,前幾年,乘坐動車到重慶要2個多小時,如今,最快僅需62分鍾,成渝高鐵跑出「加速度」。
事實上,成渝高鐵的「加速度」,也是川渝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速」的生動寫照。
5年來,成渝雙核間實現1小時高鐵直達、日均客流量達7萬人次,22條跨省城際公交有序運行;推動11項「一件事」在川渝跨域辦理,電子身份證等40類高頻電子證照亮證互認,39個事項「免證辦」,32項區域標準化協同試點事項實現同標辦理;川渝935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161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實現全程網辦,在全國率先實現川渝全域全類別户口遷移「一站式」跨省通辦。
環境也是民生。近年來,川渝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紮實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5年來,川渝攜手共助青山展新顏,簽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130項,聯合印發「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完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營造林超1000萬畝;共繪長江新畫卷,協同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設立全國首個跨省市聯合河長制推進辦公室,建立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長江干流川渝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共建綠色新家園,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無廢城市」共建,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建成4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共赴低碳新生活,兩江新區、天府新區攜手打造氣候投融資示範先行區,啟動川渝碳中和聯合服務平臺,碳市場交易近9000萬噸。
此外,川渝還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區域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在重慶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進城落户農民依法自願有償退出農村權益探出新路;在成都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正探索引進首批「新村民」「新農人」,奏響一曲鄉村振興的凱歌。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
在浩蕩的時代東風中,川渝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整行裝再出發,不斷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向着下一個光輝5年,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