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01 19:46
在歷史的長河中,2024年註定是值得銘記的一年。
這一年政治風雲變幻,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共有78個國家和地區迎來了關鍵的選舉,涉及人口總數達到了42億人,佔全球人口的60%。
從年初到年末,有人成功連任,有人馬失前蹄,更有諸多意外事件影響了選舉的進程和結果,影響了全球的政治格局……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成為「超級選舉年」的縮影。
當地時間3月18日,俄羅斯大選落下帷幕。
和預期一樣,普京再次贏得大選,還以超過87%的得票率刷新了他在2018年總統選舉中創下的77%的紀錄。
這次的選舉也是在2020年修憲后,第一次在新的憲法下選舉產生的總統。未來六年,普京將開啟他的第五個總統任期。如果沒有無特殊情況,普京大概率將執政到2036年。

對於俄羅斯未來的發展,普京在向國民的致辭中表示,爲了不辜負俄羅斯人民信任,為確保此前發表的國情諮文中詳細闡述的大型國家項目和計劃得到落實,他將全力以赴。
關於經濟、貿易和產業:在西方對俄持續制裁的背景之下,俄羅斯的經濟整體表現出韌性和穩定性,增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關於對外關係:當前世界經濟、貿易、金融和技術市場亟待轉型。俄將努力聯合世界大多數國家,以應對全球性挑戰,將在平等、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礎上與夥伴國開展合作。
作為世界上選民數最多、選舉耗時最長、選舉規則最複雜的國家,印度今年的選舉投票從4月19日-6月1日分七個階段進行,登記選民數近10億,投票總人數6.42億。
當地時間6月5日凌晨,印度大選結果揭曉。
印度現任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不出意料繼續保持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第一大黨地位,但其僅以240個席位處於領先,未獲得議會過半席次(272席),失去單獨組閣權。

不過,莫迪原來的目標是執政聯盟一共獲得議會的三分之二席位,這樣就能夠修改憲法,實現莫迪「一個國家、一種語言、一種宗教」的改革目標。但目前來看,執政聯盟只是獲得了超過半數的席位,修改憲法就不行了。
當地時間7月4日,英國宣佈英國工黨拿下議會下院席位410席,佔總席位的63%。
這是英國工黨時隔14年后再度執政,工黨黨魁斯塔默就任首相。
政治立場方面,斯塔默被認為是中左翼的代表,他在工黨內部推動了一定程度的政策調整,試圖將工黨帶回到更加主流和包容的立場。他的領導風格被描述為穩重而務實,與前任首相蘇納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距離7月英國大選結束還不到200天,英國民眾又坐不住了。他們向英國國會發起呈請,要求再次舉行大選,請願書在短短几周內收穫了超過260萬的簽名。
更抓馬的是,世界首富馬斯克也跳出來,表示支持英國重新大選。
12月17日,改革英國黨黨首奈傑爾·法拉奇在X平臺上放出與馬斯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的合影,並配文稱英國需要改革。馬斯克回覆:絕對的。

當地時間11月11日上午,日本第一屆石破內閣在臨時內閣會議上集體辭職。隨后,日本召開特別國會進行首相指名選舉。
當天,石破茂在參議院投票中獲得過半票數並勝出。但在眾議院投票中,第一輪投票沒有人獲得過半數,石破茂與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得票數位列前兩位,進入第二輪投票。
第二輪投票中,石破茂以相對多數贏得眾議院提名,從而當選日本第103任首相。

對於石破茂能在短時間內兩次當選首相,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作為自民黨內的重要人物,石破茂擁有深厚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支持。二是,他在首次擔任首相期間展現出了穩健的領導能力和對國家事務的深刻理解,贏得了民眾的信任。
此外,當前日本國內外形勢複雜多變,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來穩定局勢,石破茂的再次當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對於美國大選,美國《紐約時報》曾這樣形容:「一場關乎民主未來的災難性爭鬥。」對於拜登與特朗普的「二次對決」,被認為2024年大選將是「不同尋常」的。
但在黨內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拜登選擇認清現實,成爲了自1968年林登·約翰遜放棄競選連任以來第一位主動退出競選的現任總統。隨后,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迅速從拜登手中接棒,接替拜登走完大選的旅程。
共和黨方面,前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再次參選總統,力圖藉助其強大的政治基礎和號召力重回白宮。

民主黨與共和黨的鬥爭從年初一直持續到年末,可以説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關於俄烏衝突、氣候變化、非法移民等議題方面,兩黨立場的對立更是極其鮮明。
最終在這場全球矚目的選舉中,民主黨落選,共和黨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擊敗了現任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同時,共和黨還贏得了國會兩院的多數席位。
當地時間12月4日晚,法國國民議會投票表決通過一項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依照法國憲法,法國總理巴尼耶將代表政府向總統遞交辭呈。
這也是1962年以來法國政府首次被議會推翻,標誌着法國政治局勢進入新的動盪階段。
根據憲法的規定,在國會通過不信任動議后,總理必須辭職。這一次針對巴尼耶的不信任動議在577席的國會中以331票過半通過,其背后是極右派與左翼議員的少見的聯手合作。
今年9月,巴尼耶被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為總理。馬克龍曾寄望巴尼耶能夠破解國內政治僵局並解決飆升的財政赤字,但巴尼耶所屬共和黨在國民議會只有47席,他一直都面臨着不信任投票的巨大風險。
而馬克龍在投票前就已宣佈,無論投票結果如何,他都會完成自己的總統任期,該任期將於2027年結束。
當地時間12月16日,德國議會曾對現任總理朔爾茨的信任投票進行表決,結果顯示過半數議員拒絕支持他,這宣告了朔爾茨領導的執政聯盟的瓦解。
此前,朔爾茨建議總統解散議會,並希望將原定於9月28日的選舉提前至2025年2月23日舉行。

11月6日,因財政預算案等問題,自民黨決定退出聯合政府,此后,朔爾茨只能依靠反對派保守派的支持,通過新法案,使他的政府成為「跛腳鴨」。
關於候選人的情況,民意調查顯示2025年2月將會有七個政黨參與選舉,目前已有四個政黨先后推出了總理候選人,包括社民黨的朔爾茨、基民盟的默茨、綠 黨的哈貝克以及德國選擇黨的魏德爾。
德國福沙輿論調查發佈的民調顯示,基民盟及其姊妹黨基社盟以31%的支持率位列第一;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緊隨其后,以18%的支持率排名第二。而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的支持率分別回升至17%和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