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31 19:09
中興通訊整合了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和網絡安全等先進技術,構建了一個全面、高效、智能的安全應急體系,為現場公眾和應急救援隊伍提供「全連接」通信保障、「全要素」應急指揮支撐以及「全方位」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與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以及「兩新」政策——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會議強調,來年經濟首要任務是提振消費、優化投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其中提到,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支持「兩重」項目。
根據中央財辦解讀,「兩重」項目需雙管齊下:既要強化「硬投資」,聚焦新質生產力、城鄉融合、區域協調及人口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加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優化資金投向,加快推進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也要搞好「軟建設」,堅持項目建設和配套改革相結合,不斷完善相關政策、規劃和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解決當前與長遠的矛盾和問題,努力辦成一系列大事難事,促進實現「兩重」目標。
在此背景下,應急產業,作為保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民生福祉的關鍵領域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兩重」項目推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據《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力爭到2025年,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形成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50家以上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重點骨干企業等。
從全球範圍來看,安全應急產業市場規模在過去十年間始終保持穩健增長態勢,2011年其市場規模為5311.1億美元,至2018年已攀升至9211億美元,而到2024年,全球安全應急產業市場規模更是有望高達14256.5億美元,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強勁的增長動力。
構築多維度全方位防護網
銀柿財經瞭解到,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不僅涵蓋了2023年特別國債支持的災后恢復重建、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等多個實體建設項目,而且廣泛涉及經濟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多個維度,構成了一個全方位的安全防護網。
在這一龐大的體系中,新技術應用成爲了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上游環節,原料供應商為應急物資的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包括金屬、塑料以及電子元器件等關鍵材料。同時,硬件製造商則專注於應急設備所需硬件的研發與製造,如傳感器、通信設備以及防護裝備等,這些硬件是應急響應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應急技術研發層面的支持為應急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等前沿科技,正在深刻改變着應急管理的面貌。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應急管理的效率和精度,還使得應急響應更加智能化、精準化。
在中游領域,應急服務、應急救援、監測預警以及安全防護等相關產品構成了應急管理的核心。應急服務涵蓋了應急諮詢、培訓以及演練等業務類型,為提升全社會的應急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應急救援方面,則涌現出了應急交通工程裝備、消防設備以及救援機器人等一系列高科技產品。特別是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在應急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救援工作的速度和效果。
監測預警方面,地震預警系統、氣象監測設備以及環境檢測系統等先進設備的應用,使得生態能夠及時察覺並診斷潛在風險,為應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安全防護方面,則更加註重個人防護裝備以及安全防護設施的研發與生產,為應急人員提供了更加全面、有效的保護。
在下游範疇內,公共消防部門、公共安全領域以及民政救災機構等各方力量共同構成了應急管理的堅強后盾。他們不僅提供消防設備、開展安防與安全檢查等工作,還承擔着提供救災物資以及救援服務等重要職能。在自然災害場景下,如地震救援、洪水救援等,這些應急設備與服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提出,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上市公司展身手與資本共繪藍圖
安全應急產業是一個多行業交叉、服務公共安全的新興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社會對公共安全意識的提升,應急產業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安全應急產業將迎來更多的市場機遇。
2024年,多家上市公司在安全應急產業領域進行了積極佈局,涵蓋了無人機、電力應急、消防應急、高空作業平臺等多個領域。這些公司在政策支持和技術發展的背景下,紛紛表態將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性能和可靠性,以滿足市場對高技術含量應急裝備的需求。
科思科技今年和中機應急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應急領域和對方優勢互補,將共同推廣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中針對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相關的特種車輛及通信需求,提供聯合解決方案和相關產品,聯合進行項目拓展與交付,共同打造標杆案例,促進雙方在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提升。
唐源電氣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成都智谷耘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藉助自主研發的耘行流媒體服務平臺、耘行空天地一體化物聯網平臺、耘行AI智能算法調度中心平臺,為煤礦及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監管、企業安全監測預警等方面提供了先進技術助力,實現了省、市、縣、企業四級煤礦安全生產一體化智能監管平臺、非煤礦山安全生產一體化智能監管平臺的建設實施,已佈局完成四川省、甘肅省多個煤礦企業、非煤礦山企業的在線監測系統、AI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
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安邦護衞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75億元,同比增長12.38%;淨利潤3323.02萬元,同比增長23.84%。公司表示,主要是寧波和杭州的基層治理服務訂單量增長較快,拉動安全應急板塊增長。公司其他業務基本穩定,金融安全板塊增長穩定,安防服務業務略有增長。
此外,資本在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同時,注重產業鏈生態的構建。其通過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提升。例如,佛山市南海區已落户安全應急項目近80個,計劃投資總額約450億元。南海的安全應急產業規模已近600億元,匯聚企業數量超580家,併成功吸引徐工建機、星源材質、中科雲圖、乾行達、中氫智能等一批重量級企業入駐,構建起一條完整、協同的產業鏈生態。
華達基金副董事長代文婷在「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研討會」上表示,在資本的持續助力下,應急產業正逐步走向成熟,未來將繼續在研發創新、市場拓展、產業協同等方面持續發力。
中興通訊領先構建體系並實踐檢驗
除了2024年新晉涉足安全應急產業的上市公司,更早之前已有企業在這一領域佈局。中興通訊(000063.SZ)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2022年起便深入應急通信領域,其大型無人直升機應急通信救援方案歷經8次實戰救援考驗和7次實戰比測。
應急通訊作為應急產業的核心與關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正是中興通訊早早佈局該領域的原因。在突發事件中,應急通訊承擔着提供穩定通信保障的重任,確保信息快速傳遞,為應急響應的高效組織築牢根基。
2023年11月,中興通訊成功完成了2023年度應急救援無人機在高海拔地區「三斷」極端場景的實戰化驗證,充分彰顯了其在應急通信系統領域的雄厚實力。面對斷路、斷電、斷網極端困境,中興通訊打造「大載荷長航時無人直升機載應急通信系統」,其可實現6公里覆蓋半徑、5000米最大起降海拔、6小時超長續航及超300公斤載重,滿足公網、專網還有衞星通信,以及搭載其他救援物資的需求。在災害發生后,該體系能夠迅速啟動處置動作,確保信息互通、統一調度,實現高效率的救援。
「將通信能力與無人機做結合,並不是簡單的設備拼湊」。中興通訊應急行業總工夏險峰談到,救援的情況通常比較惡劣,暴風、雨雪天氣下,能否順利起飛?在空中的基站,是否能夠防水;網絡是否穩定?空中的設備防震問題,電子兼容性問題、飛行時長與距離、網絡覆蓋範圍等都需要解決。
為此,中興通訊整合了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和網絡安全等先進技術,構建了一個全面、高效、智能的安全應急體系,為現場公眾和應急救援隊伍提供「全連接」通信保障、「全要素」應急指揮支撐以及「全方位」災情態勢感知能力。
北京門頭溝強降雨、甘肅積石山縣地震、遼寧多地暴雨都有中興通訊救援的身影。2023年8月初,北京門頭溝部分山區鄉鎮受強降雨影響,道路和網絡中斷。中興通訊緊急調度無人機,搭載高空基站,在近80平方公里範圍內實現5G信號覆蓋,有效滿足防汛救災指揮通信需求。同年12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中興通訊迅速派出應急通信無人直升機,為受災現場提供全流程通信保障。2024年8月,遼寧多地發生暴雨洪澇災害。中興通訊協同多家單位,連夜進行無人直升機設備和衞星鏈路的聯調測試,在災區上空構建起臨時的「空中基站」。
另外,在韶關暴雨、摩羯颱風席捲海南雲南、湖南岳陽市華容縣洞庭湖堤防決口、雲南昭通市鎮雄縣山體滑坡以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地震等災害中,中興通訊均第一時間響應,調集保障設備和人員,全力協助運營商開展通信保障工作。
此外,中興通訊還關注公共安全治理從救到防的變遷,致力於城市安全預警數字護盾的建立。中興通訊打造了「城市生命線綜合監管服務平臺」,在多個城市關鍵基礎設施佈局密集傳感器網絡,敏鋭捕捉水、燃氣、橋樑等細微狀態變化。通過數據匯聚與深度融合,結合先進數據分析模型與算法,精準預判災害風險與隱患,前置防護城市安全,為城市經濟穩健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中興通訊方面表示,應急現代化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在智慧應急領域,中興通訊作為「數字經濟築路者」,始終不忘初心、產業報國,將攜手客户及合作伙伴共建智慧應急生態,為應急事業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安全穩定貢獻力量。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表示,展望2025年,產業高質量發展、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將給細分領域安全應急產品、技術、裝備和服務帶來更大市場,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將成為更多地方實現工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的必然選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破將對安全應急裝備智慧化、無人化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提升安全應急裝備輔助決策能力、無人救災能力、遠程遙控能力。對標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要,我國將持續加大先進、專用、特種救援裝備研發力度,推動更多先進裝備在災害事故防控和救援中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