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CPU競爭攻守易勢!英特爾的敗退和AMD的崛起 | 2024·大覆盤

2024-12-31 09:18

如今,不聊兩句AI,似乎就跟不上飛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相關從業者到櫃檯的銷售員再到長輩、同事、朋友,似乎都對這個話題略知一二。每次看到由AI驅動產生的新應用、新產品,人們也都在感嘆,現在的電腦、手機這麼智能了?現在的數字助手這麼強大了?

在討論這些話題時,筆者發現,很多人對於AI的認知就像一個「大明星」,能看到「他」做了什麼,也知道「他」的討論熱度很高。但正如人類需要大腦支配、心臟供血一樣,行為和外表上的光鮮亮麗,往往會讓人忽視了用於驅動的內在覈心究竟是什麼。

AI也是如此,如果你把ChatGPT、kimi甚至是Siri、小愛同學、Bixby、小藝這些AI應用解剖開來,你會看到什麼呢?無非是一堆由處理器、電路板、閃存組成的計算單元以及數據層面的算法、語義資料等等。

歸根到底,AI應用不是憑空來的,就跟你在手機、電腦、電視上看到的圖像、文字一樣,都是由芯片計算而來,所以,「AI芯片」自然也就成了2024年的熱詞。現階段,與AI結合最緊密的產品無疑是電腦和手機,不過有趣的是,最早提出AI PC的英特爾如今卻深陷泥沼,起步更晚的AMD反而春風得意,兩家頭部CPU廠商的命運,似乎將從2024年開始,被逐步改寫。

開啟AI PC賽道后,英特爾接連失利

在AI PC之前,已經有不少產品、技術都與AI前綴完成了綁定,包括AI音箱(2017年)、AI影像(2018年)等等。而AI PC的特殊之處有三點,首先是它由英特爾提出,作為上游廠商,為終端產品做出了定義;其二則是該品類的界定也來自於芯片層而非應用層;其三則是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爆后第一個加入AI前綴的品類。

所以,與其説AI PC的誕生,倒不如説是個人電腦上出現了AI芯片的應用。進入2024年,AI芯片在PC端的應用有成為「標配」的趨勢。英特爾自不必説,從2023年年底發佈的英特爾酷睿Ultra系列處理器開始,就強調新架構中NPU的作用,但AI成就了英偉達、激活了AMD、卻成為英特爾遭遇滑鐵盧的開端。

英特爾提出AI PC后,眾多OEM廠商自然是雙手支持,能夠給新品加個噱頭、還能推動用户換新,但這件事本身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在競爭中,英特爾既要面對高通、蘋果作為「新勢力」(Arm架構)的競爭,還被好兄弟微軟擺了一道,關於這些內容,可以參考之前筆者撰寫的《電腦+AI,有搞頭!但不多 | 2024·大覆盤》,本篇內容讓我們聚焦在芯片本身。

產品端,英特爾於年末發佈了新一代Lunar Lake架構芯片,採用了8核心混合架構,包括4個性能核心(P-cores)和4個效率核心(E-cores)。英特爾宣稱,Lunar Lake的P-Core架構(代號Lion Cove)相比上一代產品實現了14%的IPC(每周期指令數)性能提升,E-Core架構(代號Skymont)的IPC提升也超過了Raptor Cove。

AI方面,Lunar Lake集成了新的神經處理單元(NPU),提供了48 TOPS的AI性能,整個平臺的AI算力達到120 TOPS,其中NPU算力為48 TOPS、GPU算力為67 TOPS,CPU算力為5 TOPS。

然而,你翻遍目前市面上關於它的測試內容,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大家都在圍繞「能效比」講故事,強調這代處理器將筆記本的續航能力提升了多少、在低功耗下性能提升了多少,而對於AI算力提升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都隻字未提。

原因很簡單,在筆者看來,英特爾提出的混合算力概念,現階段十分缺乏實際應用支持,目前市面上能夠調動英特爾NPU算力的應用,也只是鳳毛麟角。客觀來説,能效比提升對用户來説是一件好事,可以讓續航表現始終落后的Windows PC,能夠擁有與以蘋果為代表的Arm PC進行競爭。

但對於英特爾自身來説,這卻是一場更大的「潰敗」。外界有分析稱,這些提升,並不是英特爾的芯片製造工藝提升帶來的,而是由芯片部分交由臺積電代工換來的。

據Anandtech報道,Lunar Lake採用了臺積電的N3B工藝製造了整個計算模塊,包括P-Core和E-Core,另外還採用了臺積電的N6工藝製造了平臺控制模塊,其中並沒有採用自己任何代工設施進行製造,然后再結合了英特爾的Foveros封裝技術。

用大白話來説,就是芯片的提升,首功應該給臺積電,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英特爾自家芯片工藝落后的事實。9月9日,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發展受阻,據悉已將3納米以下製程全面委由臺積電代工,並進行全球裁員15%計劃。

此外,英特爾內部對芯片製造、產品開發上產生的分歧,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公司首席財務官戴維·津斯納(David Zinsner)近期在巴克萊科技會議上表示,是否將英特爾的製造部門與產品開發部門正式拆分,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將由下一任領導人決定。

英特爾面臨頑疾+新傷,AMD躺贏

這還沒完,如果只看消費級CPU產品線,Lunar Lake可以算是今年唯一沒有「翻車」的產品。年初開始,上兩代桌面產品被曝出存在長時間使用后出現藍屏、系統不穩定、甚至「縮肛」問題。其中,最大的輿論便是知名電競視頻博主Gamer Nexus曝料稱,英特爾第13、14代CPU製程中的不當氧化造成電晶體受損,進而導致電阻過高,他認為這是導致CPU工作狀態不穩定的原因。

隨着事件不斷發酵,英特爾不得不為相關CPU產品延長保修期,同時通過更新BIOS的方式來試圖解決問題,遺憾的是直到目前,該問題仍未得到最終解決,查閲國內視頻平臺上,依然對此事有持續不斷地討論,並且不少博主提出的相關分析,與官方聲稱的原因並不一致。

筆者注意到,官方推出的新微碼,也只是對CPU的性能進行了限制,用户更新主板BIOS后,不少都反饋出現了跑分降低、電壓依然存在異常的問題。而怕「縮肛」也成為消費者不購買相關產品,甚至選購競品的理由。

新一代的桌面CPU酷睿Ultra 200S系列也遇到了很多問題,首先是絕對性能相比上代旗艦產品不但沒有進步,甚至還縮水了,要知道這可是對能耗、温度要求相對寬松但對性能追求更加極致的桌面端產品,近期,又有消息稱英特爾將會通過更新BIOS的方式來提升處理器性能。

要知道,曾經英特爾可是以性能領先、穩定流暢、不折騰著稱的產品,而近兩年的產品中,已經被貼上了能耗大、温度高的標籤,如今還要新增一個「買半成品、全靠更新」的名頭。

產品端問題頻出,直接反映到了市場數據層面,根據Mercury Research的報告,英特爾在桌面端和筆記本的CPU市佔率環比分別下降了5.7%、2%。筆者認為,其在桌面端市佔率的崩盤纔剛剛開始,維持現在的競爭態勢下,英特爾的市佔率還會繼續下降,如果競爭對手AMD採用更加激進的價格策略,那市場份額下跌速度還會更快。

如果短期內英特爾無法拿出更具備競爭力的產品並徹底解決人們對上兩代部分產品的「隱憂」,尤其是高端型號的CPU,那桌面端CPU的競爭將有可能迎來逆轉,畢竟目前英特爾的市佔率即將跌破7成,AMD也達到了史上新高。

另一方面,在X86服務器市場的競爭,英特爾同樣也被對手AMD不斷擠壓,根據今年第三季度的數據,英特爾的X86服務器CPU出貨量達到409萬顆,同比增長15.3%,環比增長9.8%,其收入也同比下降1.4%。

反觀競爭對手AMD,不僅出貨量增長了14.4%,收入也增長了20.7%,儘管英特爾在市佔率上依然領先,但公司面臨的壓力卻不斷增大。

瞭解到上面這些內容,英特爾交出56年來最差「試卷」也就不難理解了。根據英特爾公佈第三財季業績報告,公司營收為132.84億美元,同比下降6%,環比增長4%,高於市場平均預期的130.2億美元,按GAAP計算,公司淨虧損達166.3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達2.97億美元,同比由盈轉虧,同時也是過去56年來最大單季度虧損。

2024年,註定載入CPU競爭史

糟糕的表現讓投資人的信心也越來越低,從去年年底開始,英特爾的股價就一路走低,從50美元一路下跌至20美元。截至目,前其市值約為876億美元,還不到競爭對手AMD的一半。12月2日,英特爾宣佈,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帕特·格爾辛格已於12月1日正式退休,並辭去了公司董事會的職務。

正如前文筆者分析的,屬於英特爾的波動仍未結束,儘管從市場份額來看,它依然是CPU領域的老大,但英特爾遇到的諸多問題,並不是換能夠通過更換領導層輕易解決的,過往產品存在的缺陷問題,一方面需要英特爾持續投入經費去解決產品的售后,同時也會影響到現階段乃至未來的產品、品牌口碑。

要知道,曾經的AMD就是因為發熱、性能低問題被定在恥辱柱上很多年,一句「i3默秒全」,讓AMD花了10年還沒完全翻身,而英特爾這次產品集中出現的「縮肛」問題,很有可能也會成為一個「梗」流傳下去。

相比之下,AMD其實在AI上發力的更晚,尤其是消費級CPU領域,直到今年年中才開始在CPU中引入NPU單元,但產品層面實打實的打磨和提升,卻讓用户和企業更加買單,配合臺積電先進的製程工藝,讓產品的性能、能效以及應用表現上都獲得了穩步提升。

以年中發佈的鋭龍9000系列為例,在覈心規格上沒有太大調整的前提下,憑藉頻率提升、緩存容量增加,就獲得了16%的IPC提升,而且依然保持了TDP功耗相比英特爾同級別產品更低的特性。

面相筆記本、掌機等移動端設備的鋭龍 AI 300系列處理器同樣受到很高的關注度,採用全新Zen 5架構,集成基於AMD XDNA 2架構的NPU,NPU算力超過了英特爾,達到50 TOPS。

同時也得益於英特爾目前高端CPU在性能方面存在的短板,AMD的高端產品如鋭龍 9 9950X,發售后一度處於斷貨狀態,遊戲表現更好的鋭龍9 9800X3D更是直到目前依然維持缺貨加價的狀態。

根據德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商MindFactory11月初公佈的最新一周CPU銷量數據,英特爾於10月24日正式發佈的Arrow Lake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在該平臺的銷量為零。同一時期,AMD 處理器在MindFactory的銷量佔比約為94.81%,共售出約 730 顆處理器,平均售價爲267美元,佔總收入的92.64%。相比之下,英特爾處理器僅售出約40顆,平均售價爲388美元,佔總收入的7.36%。

不僅是消費級產品,服務器端也是如此,面對企業日益看重的AI能力和持續擴大的AI運算需求。8月19日,AMD宣佈用49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計算解決方案供應商ZT Systems,AMD預計,到2025年底,該交易將在非GAAP基礎上實現增值。

AMD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Lisa Su表示:「收購ZT Systems是我們長期AI戰略中的一個重大舉措,旨在提供領先的訓練和推理解決方案,可實現從雲端到企業級客户的大規模快速部署,此次收購還建立在我們對於加快AI軟件與硬件路線圖的已有投資上。」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筆者認為2024年很有可能成為英特爾與AMD攻守易勢的重要節點。目前,在消費級市場已經可以看到這股趨勢的顯現,最典型的表現就是AMD產品的定價不再像過去那樣激進、即便不依靠降價策略也會出現供貨緊張的情況、產品的保值率和受歡迎程度也在持續上升。

而英特爾方面也在積極應對,前文提到的為新產品提供補丁更新便是舉措之一,但考慮到上兩代產品引發的輿情以及新產品的「出師不利」,其對消費者在品牌認知上產生的負面影響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 鄧劍雲 編輯|鍾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