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臺積電的硅光平臺看「CPO和銅纜之爭」

2024-12-30 23:26

一、巨頭入場:臺積電的硅光戰略

簡單説一下臺積電和NV在干什麼。

臺積電在剛剛結束不久的IEDM2024上發佈了自己的硅光平臺,詳細介紹了自己打造的先進的硅光代工平臺和關鍵光子器件的性能。並且強調「專為滿足下一代數據通信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量身定製」。

臺積電在硅光子全鏈條上都有佈局,分為COUPECI。簡單介紹一下CI,臺積電把帶有光互連、電信號互連兩重功能的interposer稱為Composite Interposer(CI),對應的封裝平臺稱為iOIS_CI。

那麼COUPE是硅光芯片的流片和封裝,而CI是硅光芯片和其他ASIC的封裝,這個可以看 重新重視AI算力(中)——博通發佈帶CPO的ASICs全新重大進展里面帶提到的「帶CPO的ASICs,所以説臺積電目前的「野心」是通吃整個硅光鏈條兩大核心環節

NV這次講了自己的宏偉藍圖,3D結構的集成芯片(下圖):

硅光互連、GPU的「分層」(GPU疊在GPU 上!?)、3D堆疊DRAM...總之就是非常牛p了,但只是一個願景...但這件事兒估計得2027年甚至更久之后,因為SiPh需要增加產量,提高良率。NV只有保證每月能獲得100萬個以上的SiPh芯片纔會正式推出,同時堆疊本身工藝非常難,而且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需要考慮材料,同時需要考慮芯片內散熱...這個有點太太超前了,現在搞個機櫃散熱都拉扯的來來回回的...

互連上,從之前NVIDIA最新的產品路線圖來看,CPO switch中的Quantum3400X800 InfiniBand交換機將於25Q3發佈(InfiniBand交換機有144個MPO光接口,支持36個3.2T CPO模塊,內部帶有4個28.8T交換芯片,可提供115.2T的總交換吞吐量,下圖),隨后在2026年推出Spectrum4 Ultra X800以太網交換機。

目前NV一直在和臺積電合作搞大硅光解決方案,從之前披露的信息看,NV的Scale-Out(p.s. Scale horizontally,橫向擴展,向外擴展)網絡用Quantum交換機Spectrum交換機,而Scale-Up(p.s. Scale vertically,縱向擴展,向上擴展)網絡用NVswitch交換機

也就是説:Scale-Out看中互連能力,Scale-Up能力的拓展需要增加GPU、Memory來擴大節點本身的深度和性能。

另外Scale-Out採用高速PAM4的路線,即100G/lane,200G/lane、400G/lane,這個也是現在可插拔光模塊的路線,具體的方案其實就是COUPE,大家有個印象就行,不太重要。

總結:

臺積電+NV爲了應對

(1)AI 集羣規模不斷擴大;

(2)新一代 GPU 的帶寬需求不斷增長;

(3)低延迟和低成本,在大力搞「超越分立解決方案性能又可以節能同時還要降低成本的光互連」,採用的方式就是共封裝,就是集成。

集成分兩個環節:一個是COUPE,臺積電擅長硅(電),現在要攻克光,把電光發生和轉換封裝在一起;另一個是硅光芯片+ASIC,就是CI。

二、臺積電發佈的PDK,把COUPE平臺推到了新的進度節點上

先介紹一下PDK。工藝設計工具包( PDK )是半導體行業使用的一組文件,用於為設計集成電路所用的設計工具建模製造工藝,PDK由晶圓廠構建。這次臺積電展示了COUPE的PDK器件庫,有Si/SiN/無源/有源器件,非常全面,這意味着COUPE已經基本成型,算是初步搞定了COUPE的工藝的實驗室大部分工作。

這里面臺積電的報告詳細解釋了這些器件的性能,比較牛的的就是「Dual-microring resonator」,一個由由兩個對稱圓形 Si WG 和集成加熱器組成的雙微環諧振器 (DMRR)。微環的特點是面積非常小,對應就是功耗很小,直徑在微米級別。總之就是儘可能的發揮自己在Si(電)領域的能力,把器件做小、功耗做低。其他的器件就不介紹了,報告里有,已經上傳星球了。

三、從臺積電的硅光平臺看「CPO和銅纜之爭」

其實最近IEDM上,也有關於Cable的報告,只不過關注度相對來説沒有這麼高。因為確實大力搞硅光的都是NV、臺積電、博通、Marvell,這些公司提出的架構和方案一個比一個「高科技」,點燃了大家對於下一代光互連數據中心的熱情。

但是我們得很清楚一個事兒,就是願景歸願景,路得一步一步走。臺積電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完成2025年工作,而現在的COUPE3.0要到2026年開始逐步完善,就已經非常好。而真正量產可能得到2027甚至2028,因為臺積電的COUPE3.0確實非常的牛了,COUPE用雙微環調製器,CI也是微環調製器,那就是面積小又小,功耗低又低,純純高科技。

爭「光進銅退」還是「光退銅進」本身就是偽命題,因為光肯定在進,但銅現在也在進,二者「進」的方式和產生的資本市場估值結果不同。光進是説從光模塊到硅光模塊后面要到CPO,而銅進説的是明年GB200和GB300就是對銅纜有很現實的需求。真的到了明年下半年,或者2026年,臺積電的COUPE有了明確的催化,那時候再説光進銅退確實沒問題。

而產生的資本市場結果就不一樣了,現階段CPO利空的不是銅連接,而是光模塊...銅連接因為所處的產業階段比較早(雖然爆發期可能不會很長),但是確實演繹的還不夠充分,光模塊去年漲,今年又漲,到了這個階段CPO看到花頭了,大家心里肯定癢癢。所以CPO的進展,目前並不會對銅連接的業績造成直接的衝擊,同時對於估值和預期影響也不會特別大,這是明年的事情。

對於銅連接來説,該如何定位?

目前階段的理性選擇,但趨勢不利。也不一定就是過渡方案,未來銅互連還會有,不過隨着CPO的進展估值得降,降多少那還要看幾個月之后的市場環境。因為全光互連這件事情還真的比較遙遠,但是這是方向。也就是説,趨勢上對於銅連接不利,用量從技術和巨頭願景來説是下降趨勢(包括英偉達),因為鬼知道未來會不會搞出百萬卡級別的集羣,光互連對於各種資源比如土地、功耗、機櫃減重等等都非常重要。

但是對於資本市場的表現來説,其實預期和價格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漲多了就看看長期趨勢是不是還有想象空間,跌多了就看看短期業績是不是有安全邊際。最近銅連接的表現,其實是單純的情緒估值提升,並不是在計價產業趨勢,而是在計價產業的邊際催化,比如AEC、用量提升、業績能見度提高等等。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來反向歸因,把股價和長期產業趨勢直接劃等號。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得到兩點:

(1)光一定是未來的趨勢;(2)未來就是大玩家的天下。

國內的公司可以和臺積電或者英偉達合作,具體怎麼合作不知道,但是一定是製造相關的。至於國內光模塊能不能搞出和臺積電或者博通類似的CPO大方案,這個事情目前還有點難。臺積電嚐到了AI的甜頭,現在關於AI任何機會他都不想放過。

產業和技術研究,和國內資本市場的交易應該割裂開,老黃來A股弄NV產業鏈的公司,也得虧錢啊...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之前光模塊公司的估值能比NV還貴,新易盛輕松5 60X PE,天孚通信隨便7 80X PE...因為在老黃看來,光模塊也好,銅纜也好,都是「選擇方案」,為的就是更好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更小的面積,誰能做到我用誰的,你們去卷吧...

既然短期AEC和銅連接有業績邊際大幅增長的預期,那麼分歧之下的大回調我們就應該樂觀看待,直到漲的實在看不下去了,再想想臺積電和英偉達的CPO,畢竟現在競爭對手多了個真正的「爆肝大卷王」臺積電。

(全文完)

p.s.會議論文已經上傳星球。

爲了方便大家更細節、更實時討論所有跟AI/半導體/無人駕駛/機器人等等相關的產業和投資話題,歡迎新老朋友進入私域知識星球。

星球里會持續輸出半導體產業、AI產業等眾多科技產業的行業乾貨,也會有大量高質量的外資研報、最新的產業調研資料以及科技資訊等等;我們會對最新的科技變化進行及時解讀,包括一些技術文獻和經典書籍內容的分享,也會邀請一些資深的科技以及投資牛人加入,后面關於半導體、AI硬科技等領域的深度科技乾貨不斷。

現在星球剛剛起步,后面會逐步提價至原價499元/年,里面的資料絕對超值!期待大家的加入!

老鐵,求贊,在看,不錯過文章更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