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30 22:5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編輯:Benjamin,題圖來自:AI生成
前不久蔚來ET9與邁巴赫的對比秀,讓現場2萬觀眾嗨翻原地,領不到購車代金券的精英,已經開始討論ET9和邁巴赫究竟哪部車更有性價比。
無論是蔚來橫掃一切的狂熱粉絲,還是在鍵盤背后瘋狂黑它的鍵盤俠,紛紛帶着各自的觀點,打破了科技界的沉默。車展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術展示,而是流量、話題和眼球的激烈角逐。
而網絡上關於兩部車的各種實測對比,也是層出不窮,不知道還以為是世仇。
蔚來這一場秀,軸距比拼的懸疑大片就差沒配上電影配樂了。你以為你在看汽車,實則是在觀摩一場極限版的《速度與激情》。
不過,這場表演最精彩的不是電動馬力和極速,而是如何讓觀眾和媒體跟上節奏,被捲入這場流量風暴。
這些科技展示都像是特效大片里纔有的場面。看完后你才意識到,原來這些極限條件的展示,纔是這場秀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它的真正意義,或許只有在鏡頭前才能找到。
你能想象,坐在邁巴赫的后座,車主問司機:「你説,咱能在雪地里加速到100公里嗎?」而司機則淡定回答:「老闆,您想要嗎?我開車時連空調温度都不敢調太高,免得影響安全。」
新能源車的秀場,越來越像一場緊張刺激的娛樂大片,狂飆的流量和無休止的炫技似乎比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用性能更具吸引力。每一場極限表演、每一次技術展示,似乎都在告訴我們,未來的汽車不再只是一種出行工具,它是流量的容器,是話題的製造者,是消費者心中想象力的最高點。
然而,問題來了:當這場秀場變得越來越癲狂,那些看似絢爛的極限挑戰究竟對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有多少實際意義?
新能源車的秀場,簡直比大衞·科波菲爾的魔術現場還要離奇。
最近的一次挑戰,有些更讓人摸不着頭腦了。奇瑞的星紀元,在首鋼大跳臺上挑戰釘胎。這種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面,一輛車毫不猶豫地飛躍斷橋,主角光環讓電影達到了高潮。
有人曾評價,「這種場景和你平時跟別人搶充電樁時的日常,差距還是很大,我就買個菜接個孩子,不至於玩命,再説,現在都有小飯桌了。」
在和奧迪quattro的橫向對比中,星紀元在四輪驅動的穩定性上,通過戲劇化表達,倒是把車的野性演繹得淋漓盡致,「雖然我沒買這款車,但能想象開着它飛躍酒仙橋和回龍觀,把放學后正在拍煙卡的孩子一把揪回家中。」
這些車企顯然已經掌握了一種新的展示方式——極限表演。如果你以為汽車秀就該是嚴肅的技術展示,抱歉,歡迎進入新能源車的魔幻世界。那些在陡坡上爬行的電動車、在零下18度依然能啟動的車門,簡直讓人懷疑,是不是誤入了某個科技大片的片場。
理想ONE的「400米極限爬坡」幾乎成了汽車界的網紅挑戰。這聽着就像是電影中的場景,車身上揚,輪胎咆哮,突然從坡底疾駛而上,新一代的機械野獸最終它成功地完成了挑戰,觀眾的歡呼聲響徹雲霄,社交媒體也掀起了高潮,你甚至能發現在各種路況下,ONE在不斷進行各種爬坡。
而極越LEO的零下18度挑戰更為魔幻,車門居然能在零下18度的嚴寒環境下順利打開。這一幕簡直堪比北極探險,和你在家里用空調凍成冰棍的體驗相差無幾。這個挑戰發佈后迅速成為熱議話題。和ONE的后續發展如出一轍,越來越多的人將LEO和-18°綁定在一起。
「極越做這個測試很有必要,畢竟連門把手都沒有。」
不過,反過來想,這種寒冷的極限測試,究竟是爲了讓我們在北極圈里舒適出行,還是僅僅爲了打破車門不夠堅固的老印象?
特斯拉的火箭模式,那更是將炫技發揮到了極致。發佈會上,特斯拉帶着大家體驗了什麼叫1秒破百。車迷們見馬斯克則像見到偶像一樣,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加速、飆升、極速,這不是展示汽車性能,而是在表演如何將駕駛的極限感官一網打盡,「贏麻了,各種贏麻了」。
可是問題是,真的有多少人需要這台火箭在日常通勤中火力全開呢?如果真要測試速度,或許交通堵塞中的0到30km/h更具挑戰性。
有挑戰性能的,還有挑戰審美的。比亞迪漢的天空之鏡秀場,那場活動像進入了《阿凡達》的世界。比亞迪把電動車停在水面上,鏡面效果讓車身與天空融為一體,簡直是視覺奇觀。
或許有些車主會喜歡這種風格,但如果你開車經常要面臨的是「停車位被佔」和「交警開罰單」的日常,天空之鏡的美景估計只會讓你更期待能有一塊停車位鏡面。
這些極限場景的反覆上演,戲劇性十足,有人説看一場完整的新能源show,比春晚帶勁多了。
車企的營銷策略也是非常直白:就是通過這些戲劇化展示吸引眼球,讓消費者在視覺上大呼過癮,口口相傳。重要的,是如何通過一場震撼的秀場獲得更多的社交媒體流量。
而這些車企用來吸引目光的表演,究竟滿足了消費者什麼樣的需求?
它們給我們帶來的,似乎還有一種虛擬感官的快感,讓我們覺得,未來的汽車不僅僅是個交通工具,它更像是某種炫耀的載體,一種讓我們在朋友圈中成為焦點的工具。就像你看到蔚來展示的超大軸距時,或許會覺得,那些在辦公室連腰都挺不直的「目標人羣」,終於可以在車里恣意地蹬腿了。
隨着這些極限秀的不斷上演,相關的汽車網站也紛紛跳進了這場口水戰中,成爲了廠商們新的戰場,有的評測項目,都把廠家弄急眼了。
懂車帝和汽車之家兩大平臺,早已不滿足於單純的技術測評,開始針對各大車企的這些秀場展開一場場口水戰。懂車帝的編輯們,曾挑剔每一場極限表演背后的真實性,一邊質疑廠商是否爲了吸引眼球而過度包裝,一邊又調侃那些高科技展示,根本不符合普通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汽車之家則不甘示弱,紛紛在評論區激烈反擊,認為「這些測評難道不正是消費者選車的參考依據嗎?」,站在廠商立場上的口吻顯然充滿了支持,而大家關於「冬測」的客觀性與否,知道現在還在拉扯。
最終,這場線上爭奪戰幾乎成了兩大平臺之間的后排對決,各種測評標準和口氣的較量,彷彿成了對廠商營銷策略的解構,誰也不肯讓步。
有網友戲稱,這種秀場背后,早已不僅僅是車企的技術展示,更是車迷和平臺們的一場心態博弈。在吹與黑之間,究竟誰纔是最終的贏家?
或許,最終的贏家並不是某一方的口水,而是那些精於營銷的車企,畢竟,他們知道,在這種口水交鋒中,流量纔是真正的財富。
車企們的秀場,猶如一場精心策劃的舞臺劇。光鮮亮麗的極限挑戰,炫目的未來感科技,似乎都在告訴消費者:買這車,纔是跟上時代的標配。
比如,有人駕駛方程豹5在沙漠里上演一場挑戰極限,在沙丘上飛速穿越,車身翻轉如變形金剛。即便你從未考慮過在沙漠里開車,這場表演的震撼足以讓人心跳加速,隨便一個流量明星,可能都不如這場大戲來得吸引眼球。
車企的目標也並非單純展示產品的技術或性能,新能源車展現場的各種極限挑戰,不僅是讓消費者看到了高大上的科技,還能製造出無數熱點話題,帶動網絡討論,進而吸引更多眼球和潛在買家。
這流量一旦聚集,就能在銷售數字上進行轉化。就像你經常可以這樣的文字:「XX車,挑戰極限時速!秒殺所有對手!」,心里不免打了個小算盤:「這車都能上天入墓,難道不配進我的車庫?」
但等你跳出那場極限秀的魔幻氛圍,冷靜下來再想想,真的是這樣嗎?你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比如,駕駛體驗、舒適度、續航里程,甚至車內的智能系統,這些關乎你日常用車體驗的核心要素,幾乎被那些炫目的極限表演淹沒。
對大多數人來説,這些挑戰的極限性能其實完全不適用於他們的日常需求。誰會把車開到戈壁灘上去?又有幾個消費者會真的體驗到那種衝擊太空的快感?更多的人,可能每天要面對的是堵車、上下班的繁忙路況,或者一個周末帶家人出去吃飯,車里帶着一堆購物袋,滿車都要裝下孩子的玩具和狗狗的糧食,一個不注意就會被貼條。
這時候,曾經讓人心跳加速的魔幻場景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曾有一位參加過數次新能源車秀場的車評人老胡説:「誰不想看車能飛起來?當個晚會看得了。」
這老兄可不是沒有見識過那些高大上的邪門表演,眼花繚亂的各種極限測試也讓他短暫興奮過,「一些甚至買了其他廠家車的觀眾,在現場也會嗨。」
「但當我坐進一些車的里面體驗一圈后,在荒漠中説衝就衝的想法還是得往后稍稍,真讓它在城市的信號燈和車流中穿行,就五環這個情況,20邁都上不去。那些車內所謂的智能配置,跟你買不買車,車開得多穩,沒什麼關係。」
小曹最近正考慮換車,也有類似的感受,「我興沖沖去試駕,結果一坐進車里才發現,跟我預想的差距太大了。在賽道上衝刺加速表演是真的酷炫,但在這條普通的城市道路上,我不也得和老頭老太們一起走走停停。座椅舒服嗎?續航充足嗎?車載系統能不能聽懂我説的‘找個好點的餐廳’,而不是一聽到‘好點’,就直接給我推薦周邊的沙縣小吃。」
當然,北方地區的朋友還是需要考慮低温對開門的影響,就像南方地區的朋友會認真把城市內澇中,車輛密封度、底盤高低和自重當成一種重要考量。
要説秀場背后的真正祕密,得從車企的焦慮談起。它們的焦慮,現在已經不再是如何挑戰傳統燃油車,還包括如何在電動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了。
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營銷策略成爲了它們唯一的武器。
爲了打響名號,新能源車品牌選擇了製造話題的方式,用流量換取知名度。一些廠牌挑戰極限中,將秀推向了極致,在這些測試中,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往往不是車的實際表現,而是話題的生成。
一場技術展示能讓一輛車獲得媒體的連篇累牘報道,光是流量和熱度的積累,就能為品牌帶來持續的關注。
然而,數據雖好,銷量卻並非等同。車企通過秀場吸引了大量眼球,但這背后卻難掩市場逐漸冷卻的事實。試想,消費者如果真心為一場技術挑戰買單,可能也得有點實用性。比起火箭加速,沙漠穿越,消費者可能更關心的是,車子能不能承受每天的通勤路況,能不能在出行高峰期自動導航給自己找個合適的停車位,能不能讓自己一路安穩、舒適。
消費者對車的需求,早已超出了看起來很酷的範疇。你能開車去北極挑戰雪山,但問題是,這和能不能在城市中隨時找到一個充電樁,能不能在堵車時讓智能駕駛系統發揮作用,能不能在擁擠的小區中停車時不再剮蹭,有什麼關係呢?似乎后者更能讓車主們變得通透,每天的通勤纔是硬幣的另一面。
曾幾何時,燃油車的廣告SHOW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誇張宣傳。例如,那些鋪天蓋地的「百公里加速X秒,飛馳吧!」「永遠在路上,心飛揚。」在那些古早的幻境里,汽車雖然和現在的新能源相比缺乏想象,但也能飛躍天際,漂洋過海,翻越高山,彷彿你擁有一輛車,就能隨時進入無雙的狀態。
而燃油車的營銷策略從「速度與激情」轉向「生活與智慧」后,往往也意味着消費的轉向,人們不再追求曠野的內求,而關注起天氣、路況和菜價。
人們的首要問題還是更為質朴,這個車坐起來舒服嗎?是不是省油(電)?導航是否精準?智能駕駛是否靠譜?
今天的車企面對競爭壓力,似乎無所不用其極。然而,秀場的效果,似乎遠不如他們想象中的那麼持久。某些車企的營銷策略,試圖通過想象力贏得市場,炫耀技術和未來感,能為廠家帶來眼球和話題,你可以在技術上做文章,盡情展示飛天遁地的性能,但能持續支撐銷量的,依然是產品的實際價值舒適度、耐用性、智能化,以及最重要的,能夠適應生活中每一個雞毛蒜皮的時刻。
這纔是消費者最終掏錢的真正原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編輯:Benjamin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