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30 21:52
12月27日,「新風向·大家説」2024年《財經》跨年演講在郎酒莊園如期舉行。
2024《財經》跨年演講由《財經》、財經商業治理研究院、郞酒股份、長江教育基金會、TalkingData聯合舉辦,延續2022《財經》跨年演講探討「新商業」,2023年《財經》跨年演講關注「新文化」,2024年《財經》跨年演講聚焦「新風向」。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新風向」將吹往何處?新的市場機會在哪里?如何擁抱新周期?
在「新風向·大家説」2024年《財經》跨年演講活動上,眾多資深行業人士共同探討了新經濟的動能與趨勢,新消費的戰略與市場,新出海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新文化IP、新科技等領域的最新發展。
「本屆跨年演講以‘新風向·大家説」為主題,旨在匯聚財經領域的思想領袖,共同探討2024年的經濟熱點,並展望2025年的經濟風向,為大家提供一個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臺。」《財經》雜誌副主編、財經商業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弢表示。
(朱弢)
「大家們」的思考、洞察與灼見,值得細細領悟。以下為部分嘉賓的精彩觀點節選。
併購、創新與信心
「特別希望大家一起盤點一下2024年我們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2025年又有一些什麼樣的(市場)機會。」長江商學院助理院長楊曉燕表示,2024年對很多企業家而言,都是特別不容易的一年,這一年,長江商業院帶領很多企業家一起去了很多國家考察,目的就是去發現新的市場和商業機會。
(楊曉燕)
併購市場毫無疑問是備受關注的熱門領域。2024年9月24日,《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發佈,資本市場由此掀起新一輪的併購重組浪潮,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案例顯著增多。
全聯併購公會會長、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以「併購的力量」為主題,分享了他對併購市場的獨到見解與看法。他表示,併購是企業從小到大必須經歷的過程,並強調了併購的重要性。中國企業在40年的發展中,通過併購和併購的方式實現了快速成長。「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併購的時代。併購能讓企業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平庸變為偉大。」 王巍表示:「希望大家能夠有機會一起成為併購時代的參與者。如果你學會了併購,你可能去併購他人;如果你不會,你可能就等着被別人併購,這就是一場新的一種競爭。」
王巍還表示,過去一些併購被市場認為是失敗的,這其實與期望值不一致有關,從併購本身的角度而言,只要是「1+1>2」,或者收購之后大於原來的價值就不能説是一種失敗。
(王巍)
消費品行業是中國的傳統優勢行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如何通過不斷地創新實踐,為行業注入新動能,是包括蒙牛在內的龍頭企業持續在做的事情。蒙牛集團黨委副書記、執行總裁李鵬程以「創新,讓營養更營養」為題,分享了企業在競爭激烈的乳業市場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經驗。李鵬程表示,蒙牛集團自1999年成立以來,憑藉「天生要強」的創新精神,從草原牛到中國牛再到世界牛,與世界一流品牌比肩而立,成就了今天的新蒙牛。
李鵬程舉例稱,蒙牛全數字化工廠是全球最先進的乳製品工廠,以生產為核心,打通了從牧場到餐桌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產品的質量一鍵追溯只需要兩分鍾,實現了每一包產品的品質上乘,標準如一。
李鵬程強調,消費品行業面臨着諸多挑戰,但同時也孕育着很多新的機遇。他借用孟子的話與大家共勉:「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李鵬程)
孟子説過,「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其中的道理,順德科創集團董事長郭秉宇一直很認同。郭秉宇的演講主要圍繞耐心資本與新質生產力展開。「作為投資機構,我們會保持耐心」。郭秉宇看好新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應用。他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做投資其實有了一個很大的調整與變化,以前是追求「大」和「快」,追求確定性的增長,但現在底層邏輯發生了轉變,可能需要追求不確定性和新奇性。郭秉宇強調,做投資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對國運充滿信心,這個是我們做投資的最大的基礎」。
(郭秉宇)
出海的新機會與新挑戰
從傳統制造業到高端裝備製造,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中國企業不斷向海外擴展,通過技術創新、本地化運營和品牌建設,贏得國際市場的青睞。中國企業出海面臨怎樣的新機會與新挑戰?
鄧白氏中國營銷產品線負責人朱楨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主題,分享了他對2025年中國企業出海可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看法。朱楨表示,中國企業出海在共擔風險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分享利益。他提醒,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出海選擇東南亞市場,要特別警惕當地的供應鏈是否穩定。「當我們選擇一個國家和市場的時候,並不能夠只看這個市場有沒有足夠多的消費人羣,還要看當地的供應鏈環境,要注意從你的供應商一直到你的客户是否都穩定。」
朱楨表示,中資企業出海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供應鏈的全球佈局。
(朱楨)
「全球化大家以為很困難,其實我們太多的企業已經走向全球化了。」王巍表示,「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機會,越在困難的時候,越在低潮的時候,要保持自己的定力和堅定的意志力,堅定不移地往前走。」
中國企業出海如何規避法律風險是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厚助投資聯合創始人王家路在「第三方資助助力中國企業出海」的演講中,分享了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業務時所面臨的諸多風險及應對之策。王家路表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企業在世界上颳起了一陣陣「東風」,與此同時,相關風險也相伴其間,包括當地政治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等。談到市場風險,王家路舉例稱,在海外,中國企業一些常規的營銷模式可能會遭遇挑戰,比如某電商企業給買尿不濕的客户塞一個奶粉廣告,但這很可能就侵犯了對方的個人隱私,繼而可能面臨着訴訟與索賠。「中國的營銷模式到國外去,要去適應。」
面對海外市場的諸多風險,王家路鼓勵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尋求第三方資助的支持。第三方資助是指在國際仲裁或國際商事仲裁過程中,由與爭議無關的第三方(如專門的資助機構、投資者等)向一方當事人提供資金支持,以換取案件勝訴后一定比例的賠償金或權益。王家路表示,第三方資助不僅僅只是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而是會對案件做一個全面的分析,包括到底要不要打官司、在哪里打官司等等。「很多企業現金流很好,為什麼還要採用第三方資助呢?因為如果案件敗訴的話,不用去承擔這個成本,甚至也不需要去向對方賠償。」
(王家路)
楊曉燕表示,過去的一年,長江商學院帶領很多校友去了很多國家,包括墨西哥、迪拜等地,「我們開玩笑説在迪拜甚至有一個長江商學院的‘中東之家’」。她強調,隨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企業紛紛踏上了出海之路,「各個地方,都有我們中國企業家出海的足跡。」
近年來,中國影視業的出海引人關注。知名製片人、金池影視傳媒董事長陳彬在中國影視界頗具影響力,他出品了包括《環形使者》《鋼鐵俠 3》《超驗駭客》《極盜者》等一系列在好萊塢大受歡迎的電影,為提升中國影視的國際影響力持續貢獻力量。陳彬以「影視已出海,揚帆再遠航」為主題,分享了中國電影在國際化競爭中積累的寶貴的成果與經驗。陳彬表示,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其實美國也有電影審查制度,包括電影內容是否符合美國的普世價值觀、是否破壞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是否符合美國的相關法律。
多年來,陳彬致力於推動中華文化通過影視藝術走向全球。他追求影視作品的「純粹」,容不得一絲「雜質」,這樣雖然失去了廣告商的贊助,但贏得了更多觀眾的讚賞。「我們其實一直在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地做每一部作品。只有做出來真正有藝術高度的作品的時候,觀眾才能買賬,千萬不要忽悠觀眾。」陳彬表示,期待創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作品,有更多的影視作品走向世界。
(陳彬)
掘金大數據
近日,國家數據局等部門發佈《關於促進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以充分釋放企業數據資源價值,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如何高質量推進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華潤資本董事總經理秋曉春以「大數據藴藏大機會」為主題,分享了他對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獨到看法與見解。秋曉春直言:「我們認為數據會改變未來。」他表示,數據能力已經成為企業價值的新標尺。「使用數據的能力正在成為現代企業的一個我們判斷它是否有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如果説它(企業)沒有一套完整的數據系統,那是存在着重大的風險及隱患的。不過好在很多年輕的企業家普遍具備這樣的思維,去跟他溝通的時候,他會使用更多的這種工具,從AI到數據到算法,大家都會有這種意識去建立一個這樣的技術‘護城河’。」
(秋曉春)
在「新風向·大家説」2024年《財經》跨年演講期間,一首由虛擬人鄧麗君獻唱的《夜來香》引起了現場聽眾長久的掌聲與讚歎。它是由視效製作商數字王國攜手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打造,通過運用人工智能驅動的影像創作解決方案,來自數字王國的藝術家額外製作了匹配現場分屏設置的數字環境,從而營造兼具沉浸式特質的「演唱會」氛圍。
數字王國中國區副總經理陳曉光以「科技與藝術共生,釋放人工智能+的商業潛能」為主題,分享了數字王國在數字化製作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數字王國將繼續以人物、產品、環境和影調一致性解決人工智能在視頻製作中的不穩定因素,並通過藝術家的視覺傳遞方式,打造不同的呈現體驗。
(陳曉光)
在「新風向·大家説」2024年《財經》跨年演講活動上,TalkingData 創始人兼CEO崔曉波以「激活數據空間-驅動品牌增益的新戰略」為題,圍繞新流量、新渠道、新產品和新品牌帶來了前言的洞察與深入的思考。
(崔曉波)
成立於2018年的中科馭數,致力於為智能計算提供芯片和產品解決方案。 中科馭數高級副總裁、聯合創始人張宇的演講主題為「高性能算力底座助力數智經濟建設」,他分享了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三要素,即數據、算法和算力。張宇表示,未來5年-10年,人工智能將成為各行業的創新工廠。「我們是不是有足夠強大的算力,足夠好用的算力,足夠便宜的算力。」張宇認為:做到了這三個足夠,「算力才能在各行各業把它用到極致,去變革每一個行業。」
(張宇)
釘釘副總裁邱達以「企業級AI的三個核心非共識」為主題,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落地的經驗。邱達表示,第一個非共識是「內容求新,決策求懂」,當人們用人工智能去從事內容相關的產業,應該去追逐相對而言更新更近的一些模型的能力;而當人們把人工智能放到企業的決策和核心的系統的環節里面去的時候,應該用更加懂企業數據,懂企業能耗的模型;第二個非共識是,要開始思考在企業里面人力資源成本的定價是不是唯一的模型,是不是應該開始考慮人力和大模型構成的智力成本,構成企業的未來成本;第三個非共識是,發現人工智能的滲透,不但在屏幕端,不但在系統里面,它也非常快速地來到了現實的世界,來到了物理世界。
(邱達)
雲學堂前CEO、副董事長祖騰以「AI驅動下的企業生產力模式躍遷」為主題,分享了他對新的市場「風向」和機會的看法,他認為,2025年應該是「百鏡大戰」的一個周期。「大家都知道手機引發了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其實 PC互聯網是上了一個指數級的用户的規模。未來如果能出現新的計算平臺,其實是讓業界非常興奮的,它可能有 AI加AR眼鏡的這樣一個機會,因為現在不論是從硬件到軟件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2025年應該是一個叫‘百鏡大戰’的一個周期,所有的大廠都在做智能眼鏡。」
(祖騰)
在人工智能時代,陶瓷藝術設計也出現了新的變化與趨勢。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余劍鋒表示,陶瓷藝術要延續傳統,也要探索創新轉化。「要與時俱進,關注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源頭,其實我們在延續,但是不能都是延續原來的傳統,所以我們其實有很多(創新),比如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做了陶藝陶瓷集市,陶瓷大學的教授做了很多當代的創新的轉化。」
(余劍鋒)
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梅松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經驗豐富,他積極投身於北京中軸線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通過創新的「活化」利用方式,使古老的中軸線在現代社會重煥光彩,成為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的重要紐帶。他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文化遺產保護也要與時俱進,比如與數字技術積極融合。
(梅松)
2024年被很多人稱為「數據要素元年」,如何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是2024《財經》跨年演講着重關注的話題。在一場以「加速可信數據空間發展,推動數據要素新質生產力」的圓桌討論中,十項集團創始合夥人周駿、華潤資本董事總經理秋曉春 、可口可樂大中華區數據驅動戰略負責人吳斌、天元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李竟弘 、TalkingData副總裁閆輝分享瞭如何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見解與看法;在另一場以「戰略新常態-數據賦能企業的全鏈路和精細化營銷」的圓桌討論中,VIOOH中國區行政總裁陳傳洽、上海凱浥廣告有限公司CEO周斌、TalkingData副總裁陳星霖、北京君度卓越諮詢副總經理劉志強探討了在數據賦能企業方面的新動向與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