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30 09:06
「沉寂」九個月后,李想又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12月25日,這位理想汽車的創始人在AI talk的訪談中表示,大模型出現后,人類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下一階段,他希望把理想汽車打造成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願景是在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智能汽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正是高算力AI芯片、AI大模型算法、海量駕駛數據,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早就是車企的共識。
在小鵬汽車近期發佈的全員信中,公司創始人何小鵬就提到,要把智能化確立為小鵬汽車最大的差異化優勢。長安汽車首席智能駕駛技術官陶吉近期也表示,汽車智能化滲透率已超過50%,代表了智能化進入了真正的拐點,「軟件定義汽車」正逐漸變成「AI定義汽車」。
但李想的新目標看上去要更宏大,以至於行業都懷疑他「不做汽車」了:「理想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他對理想汽車的認知是「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比如將人工智能產品「理想同學」用於手機、電腦,再比如製造「硅基家人」。
理想汽車的硬件場景將被極大拓寬,李想多次提到的打造一家萬億市值公司的野心,似乎有了新的實現路徑。
當然,他也準備了足夠多的錢。
理想汽車依然是車圈「優等生」,三季度營收為429億元,同比增長23.6%;調整后淨利潤38.4億元,同比增長11%。今年第三季度,它的季度經營現金流為110億元,現金儲備達到1065億元。
而同爲造車新勢力的小鵬汽車依然身陷虧損泥潭,今年第三季度,其營收101億元,淨虧損18.1億元。蔚來汽車同期營收為186.74億元,淨虧損高達50.6億元,較去年同期還擴大了11%。
但AI賽道要擁擠得多。處在各個發展階段、多個領域的公司,都競相入局想分得一杯羹:理想汽車一直以來視為最重要競爭對手之一的比亞迪,人工智能原生企業地平線、寒武紀,擁有多元硬件生態的小米、華為,大模型領跑者字節跳動、騰訊、百度、阿里……
李想需要面對家底更殷實、經驗更豐富、已初見研發成果甚至已商業化落地的競爭者。AI賽道是個漫漫征途,耗時間、耗成本、耗心力。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周期里,他需要篤信終有一天能看到曙光。
從智能汽車到人工智能公司,李想近乎再次創業。對於這位連續創業者來説,他越來越能認清公司存在的不足,比如承認主力車型MEGA發售的失利是因為對節奏的誤判,這些都是他再次出發的基礎。
李想已經將公司一年100億元研發投入中的接近一半,用在了人工智能上。但作為后發者,能否蹚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還要時間給出答案。
在前幾天的訪談中,李想對於理想汽車成為人工智能企業的目標很堅定:公司的LOGO一直沒有把「汽車」二字寫上去,甚至目前運營公司還叫「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的就是給這一品牌更多未來的想象空間。
李想提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做了汽車這一垂直領域,雖然自認為做得很好,但同時錯過很多。所以,下一次創業,「要選擇一個森林,無論需要經歷什麼困難,絕對不只做一棵樹了。」
對於人工智能企業的具體構想,李想也細化了許多。他提到公司要自己做基座模型,即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因為基座模型能成為所有設備、服務的入口。
在此之前,用户第一個接觸的理想人工智能產品,是「理想同學」。李想希望讓100多萬的汽車用户,加之背后300萬~500萬人的家庭,還可以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甚至眼鏡上,都體驗到人工智能產品。「一個真正的大模型產品,一定能夠自主使用所有設備,會擁有所有服務。」李想説。
從人工智能產品的演進階段來看,李想把人工智能從初步發展到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之為「增強我的力」。人工智能是使用者的一個輔助,但決策權還在人類手中。「需要使用者在車上監督,進行最后的‘兜底’。」換言之,這一階段執行任務的負責人還是使用者,但人工智能會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個階段稱之為「成為我的助手」。使用者只要給人工智能發任務,甚至可以發連續的任務,人工智能就可以獨立完成,並對結果承擔責任。李想舉例,用户可以與一輛汽車説「幫我接孩子」,使用者不需要坐在車上,就可以到學校接孩子,並通過面部識別打開門,讓孩子上車。
第三個階段是AGI階段,李想稱之為「硅基家人」。在這一階段,用户無需給人工智能下指令,人工智能就是家庭的成員,乃至家庭重要的組織者,會自發去做很多事。當人工智能發展到第三階段,李想甚至認為使用者可能肉體不復存在,但記憶會因為人工智能得以延續。
在他看來,AGI的競爭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包括理想汽車在內的公司,還都在爭奪門票。
對於今年炙手可熱的人形機器人,李想表示100%會做,但當下的時機還不成熟。首先要解決自動駕駛,他預計2030年時,理想汽車有50%的概率能做出一款「非常有趣的人工智能超級跑車」。
李想還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要做到世界領先,需要分階段設立目標。他給團隊提的要求是,到明年要在中國市場的空間智能領域成為行業第一,在語言智能、大語言模型方面,以及所提供的服務方面進入前三。
早在2022年9月,李想就已經在內部把人工智能作為重要的一個方向。在2023年初發布戰略願景時,理想汽車第一次把人工智能從一個「隱藏」的戰略,變成一個陽謀。
「公開化的目的,是吸引到更多人才。」李想説。
智能化普遍被認為是汽車行業的下半場。李想也非常認同這一觀點,他將公司競爭力解釋為「三層研發」:第一層是產品研發,跟過去傳統的車企一樣,以集成為主;第二層是平臺研發,尤其是智能化和電動車核心平臺,車企能比供應商做得更好;第三層是底層系統開發,即超算、雲服務、操作系統等。
「隨着時間推移,我們最后會跟蘋果、特斯拉一樣,變成三層研發投入。最終大家比拼的還是研發能力,每往下探一層,你的能力就更強。」
過去一年,理想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佈局。今年6月,公司宣佈要在第三季度推出無圖NOA(高階輔助駕駛),並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推出公司自研的大模型,還有VLM視覺模型的自動駕駛系統。
小鵬汽車近日也旗幟鮮明地宣佈要打造成全球AI汽車公司。何小鵬將自動駕駛品牌正式升級為「小鵬圖靈AI智駕」,包括小鵬圖靈AI芯片可以同時應用在AI汽車、AI機器人、飛行汽車上。
蔚來汽車同樣開始在智能領域扮演更多角色。今年7月底,公司創始人李斌在蔚來創新科技日上表示,不會造智能手機、智能駕駛芯片的車企,就不是領先的AI高手。與此同時,他還認為:「一家成功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同時一定是一家成功的AI公司。」
這種共識也高度匯聚到了具身智能賽道上,包括小鵬汽車、比亞迪、奇瑞、廣汽、長安汽車等在內的車企,已經成為核心參與者。
小鵬汽車的AI機器人Iron已在其廣州工廠進行「小鵬P7+」車型的生產實訓,奇瑞為雙足機器人Mornine設定了門店導購的角色。
早在2023年8月,比亞迪就投資入股了僅成立半年的科技獨角獸智元機器人。今年4月,上汽集團旗下公司上汽創投對智元機器人追加了投資。7月,北汽產業基金也入股了智元機器人。
這些都意味着李想大概率沒有選錯方向。
五年前,李想曾經分享了自己創業20年經歷的五個「樓層」,分別是一層樓,成為一個普通人;二層樓,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三層樓,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四層樓,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五層樓,成為一個頂尖的領袖。他覺得當時的自己已經走在第四層樓邁向第五層樓的過程之中。
他的確是一個持續「爬樓者」:在製造能力方面學過豐田、通用,公司經營方面學習蘋果。
2022年,他又學習了華為的企業架構,將管理模式從「垂直職能組織」升級為「矩陣型組織」。並在今年年中又升級了組織架構,將自己原本直接管理的產品、供應、商業等部門進一步縮窄。
他説,造車新勢力既不屬於傳統工業組織,也不是純粹的互聯網組織,而是複雜的網狀組織:由工業組織、數字組織、系統組織和智能組織構成。在這種組織中提升運營效率,最重要的就是優化企業架構。這對於他即將投身的、更為複雜的人工智能賽道而言,尤為必要。
他常常被稱為「狂人」,用他的話説,從小的夢想就是當總經理、掌控自己命運。從泡泡網開始,他的創業理念,就是「要麼做第一,要麼滾蛋。」這種「好戰」的性格,讓他一直能處在舞臺的中央。
當初做泡泡網,市場已經進入負增長,很多企業難以扭虧,他硬生生衝了出來;做新能源車又比小鵬汽車、蔚來晚了一步,結果他在智能駕駛領域實現了一定的反超,還是進入了新勢力的第一陣營。
在這個過程中,他多半時間在面對着質疑甚至嘲諷——有的針對企業能力、也有説「不務正業」的。但無論多少人站出來反對,他都鉚着一股勁兒走到最后。
但這次要複雜得多。「百模大戰」后,大多數企業已經處在了被邊緣化的狀態上。頭部巨頭依然在大規模投入,百度過去十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超過1700億元,OpenAI研發每一代ChatGPT的成本都是數十億美元。
這注定是個「持久戰」,李想面臨的挑戰之一,即思維和理念,首先是他自己能否做到長期主義。
在訪談中他提到,晚切入智能駕駛領域,是因為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他知道從0到1的階段先要解決什麼問題,有了收入以后,從1到10要做什麼事情。理想汽車在創立初期是融資能力最差的公司,因此只能先做產品,再拓展其他領域。
不得不説,在人工智能賽道,從基礎大模型到基座模型、AI芯片等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有不少頭部玩家佈局。還沒露過「肌肉」的李想,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複製一次突圍戰?
參考資料:
《獨家與李想的3小時對談》,張小珺
《飛行汽車、具身智能……車企開啟全面AI「進化」》,新浪財經
《狂人李想和他的「理想」,活着只為掌控命運》,慧炬財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作者:陶淘,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