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30 08:11
「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宣佈赴港上市,有望成為三年內港股*IPO!
12月26日晚,寧德時代(300750.SZ)發佈公告,確認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申請在港交所主板掛牌。公司表示,此次上市是爲了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並提高綜合競爭力。
據《財經》雜誌報道稱,寧德時代計劃募資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這一金額將刷新近三年港股市場的募資紀錄。
截至2024年12月28日,公司股價為262元/股,總市值高達1.2萬億元,據Wind數據顯示,寧德時代今年以來A股股價年內漲幅超過60%,穩居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前十。
不僅是寧德時代,2024年,美的集團(6690.HK)、順豐控股(6936.HK)也依次登陸港股,「A+H」模式再度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而海天味業(603288.SH)、恆瑞醫藥(600276.SH)等龍頭企業也先后宣佈港股上市計劃。為何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選擇港股?
「寧王」二次上市
背后曾毓羣身家1650億
寧德時代的故事始於2011年。當時,創始人曾毓羣在福建寧德創立了這家公司。曾毓羣曾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是妥妥的技術出身。
成立之初,寧德時代專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鋰電池回收利用業務。
在成立第二年,寧德時代便遇到了它的貴人——寶馬。這一年,寧德時代成為寶馬在大中華地區*的電池供應商。華晨寶馬的*電動車之諾1E的動力電池,正是由寧德時代與寶馬合作開發。
隨后幾年,寧德時代的合作客户從宇通、上汽、吉利、福汽、中車、東風等國內整車巨頭,擴展到大眾、寶馬等國際品牌。
2018年6月11日,寧德時代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開盤首日,公司股價大漲44%,報收於36.2元/股,總市值達786.42億元。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寧德時代也乘風而起。到2024年12月28日,公司股價已漲至262元/股,總市值高達1.2萬億元,6年時間,公司市值翻了約15.26倍。
寧德時代的掌舵人曾毓羣也隨之聲名鵲起。2021年,他以345億美元(約人民幣2518.5億元)的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力壓「地產大亨」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到2024年,曾毓羣的個人財富縮水至1650億元,在「胡潤中國富豪榜」中位列第8位。
關於寧德時代二次上市的傳聞早在2023年就已經傳出。據《財經》雜誌報道稱,早在2023年2月,寧德時代便傳出計劃在瑞士上市的消息。11月,寧德時代又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寧德時代最早可能會在2024年在港上市。
不過,這些消息一直未得到公司正面迴應,直到2024年3月,曾毓羣親口確認公司二次上市計劃。彼時,他在接受新媒體「券商中國」採訪時表示,雖然公司有二次上市的計劃,但寧德時代現金流穩健,意味着公司不會急於立即籌集更多資金,並稀釋現有股東的股權。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寧德時代賬上貨幣資金高達2647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近2350億元。
同年12月26日,寧德時代的一紙公告讓市場的猜測塵埃落定。公司正式宣佈將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據《財經》雜誌報道稱,此次上市預計募資至少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這將成為近三年來港股市場規模*的IPO。
對於募資用途,寧德時代明確表示,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拓展國際業務、推進海外項目建設以及補充境外營運資金等。
關於具體的上市時間,公司指出,將在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內(即經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8個月或同意延長的其他期限),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發行窗口完成本次發行並上市。且公司計劃於2025年1月17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就香港上市的相關事宜進行討論。
為何選擇港股上市?
作為全球*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一直是行業中的「*」。從市佔率來看,公司連續七年穩居全球*。但現在,整個動力電池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的困擾,動力電池產業鏈各環節都經歷着價格戰的衝擊,寧德時代也未能獨善其身。
2023年四季度,寧德時代罕見出現營收、淨利潤雙降的情況;2024年一季度,碳酸鋰價格持續下降,傳導至下游后,碳酸鐵鋰電芯、三元鋰電芯均價同比分別下降52%、44%,受此影響,2024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798億元,同比減少10.4%;第二季度營收為870億元,同比下降13%。至此,寧德時代的營收已連續三個季度同比下滑。
整體看,2024年前三季度,寧德時代實現營業收入2590億元,同比下滑12.1%;淨利潤360.01億元,同比增長15.59%。
對於「營收下滑、利潤上升」的情況,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寧德時代的成本結構優化、技術創新能力更強是利潤上升的主要原因,但營收的持續下滑,可能對企業的未來成長性帶來更大挑戰。
與此同時,寧德時代在國內市場的份額也出現波動。據新媒體「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4年5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達17.29GWh,市佔率為43.87%。雖然穩居行業*,但環比下降0.77%,已連續第三個月環比下滑。而身后比亞迪緊追不捨。
從收入來看,寧德時代的「主戰場」仍在國內市場。2023年,寧德時代境內收入為2699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67.33%,同比增長7.25%。
在此背景下,寧德時代開始重新放低姿態。2024年以來,無論寧德時代與合作伙伴簽署合作協議的訂單規模有多小,曾毓羣都會事必躬親地出席簽約儀式。
和境內收入相比,寧德時代境外收入的增速近年來顯著高於境內收入。2023年,寧德時代境外收入同比增長70.29%,達到1310億元,佔總營收的32.67%。雖然整體佔比尚不足三分之一,但其增速遠超境內市場。
曾毓羣在談及國際化時曾表示,國內市場越來越卷,寧德時代的海外市場份額2023年追平了韓國的LG公司,仍有較多空間,2024年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但新能源大勢是國際共識,暫時的不確定性反而給有能力的人更多機會。
但對比同行來看,2024年1-10月,比亞迪的弗迪電池在海外市場的裝機量同比增長142.9%,中創新航甚至達到300%以上,而寧德時代海外市場裝機量同比增長只有7.8%。
艾媒諮詢CEO張毅表示,寧德時代選擇港股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提升全球業務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為未來在海外市場爭取更多合作機會。其次,是優化資本結構,通過引入國際資本,支持公司全球化步伐。最后是募集更多資金,用於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和生產,以及海外工廠的佈局。
龍頭為何偏愛「A+H」?
除了寧德時代,2024年還有多家內地龍頭企業選擇赴港上市。「家電龍頭」美的集團(6690.HK)、「快遞龍頭」順豐控股(6936.HK)、恆瑞醫藥(600276.SH)、「醬油一哥」海天味業(603288.SH)等公司通過「A+H」模式進一步佈局國際市場。
2024年9月,美的集團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首日股價上漲7.85%,募資超過300億港元,成為近三年來港股IPO募資規模*的一筆交易。10月,「鋰電池材料巨頭」龍蟠科技(2465.HK)在港上市,成為國內電池材料行業首家「A+H」上市公司,募資總額達5.5億港元。11月,順豐控股完成港股上市,成為快遞行業*「A+H」企業,上市首日股價達34.3港元/股,總市值達2240億港元。
12月,多家行業巨頭也宣佈啟動赴港上市計劃。其中包括「化學藥龍頭」恆瑞醫藥、 「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邁威生物(688062.SH)、「全球汽車安全龍頭」均勝電子(600699.SH)。
除了整體赴港上市,部分企業則選擇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歌爾股份(002241.SZ)計劃分拆旗下從事MEMS器件研發的子公司——歌爾微電子赴港上市,而南山鋁業(600219.SH)則分拆國際業務——南山鋁業國際單獨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或正在赴港上市的「龍頭」公司有9家。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2月17日,在內地與香港兩地同時上市的企業數量已達151家。
多家公司在公告中提到「國際化業務」「 全球化」等關鍵詞。海天味業表示,謀求「A+H」上市,為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衞則強調,在港交所上市對順豐意義重大,集團可以藉此更好地發展國際市場。」
張毅表示,幾乎所有選擇「A+H」模式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擁有海外業務佈局的需求。通過港股上市,這些企業不僅能夠募集更多資金,還能優化股權架構,進一步推動全球化佈局。寧德時代與這些企業的邏輯一致,都希望通過港股上市在資金、品牌和國際市場開拓上形成合力。
另外,資金需求是這些企業選擇「A+H」模式的重要動因之一。港交所數據顯示,2024年新上市公司數量雖同比下降,但募資規模卻同比增長70.6%,達到790億港元。
比如順豐控股,據wind數據顯示,自A股上市以來,順豐通過發行多輪定增、可轉債、短期借款等方式,累計融資金額達到了約680.66億元。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如飛機和航材購買維修、中轉站建設等。其中鄂州機場是順豐控股*手筆的投資,投資金額達320.63億元。
而邁威生物因高昂的研發投入導致長期虧損,赴港上市為其補充資金缺口提供了關鍵幫助。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9月,邁威生物淨利潤分別為-9.55億元、-10.53億元和-6.94億元。
「通過港股上市可為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也有助於公司加速擴張,收購其他企業或投資新技術和新產品,以實現其業務目標。」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
張毅進一步表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具有資金管理靈活、税收政策優勢和國際化程度高等特點。對於企業而言,香港市場在資金支持、品牌塑造和國際股東引入上能夠實現「三力合一」,這一點對未來龍頭企業的全球化發展尤為關鍵。
政策支持是「A+H」模式火熱的另一大推動力。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文稱「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同年10月,香港交易所與香港證監會共同宣佈,進一步優化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鼓勵A股企業走「A+H」模式。
沈萌表示,推動更多A股龍頭企業赴港發行H股,有利於政策導向驅動下維繫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是爲了增加港股市場的IPO規模,強化其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野馬財經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