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30 07:14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黃聰
「彩電大王」黃宏生是否能成為「汽車大王」,目前還不好説。
根據上牌數據顯示,2024年前11月,創維汽車的銷量達1.13萬輛,與上年同期1.79萬輛相比下降約37%,衝刺4萬輛年度目標已無法達成。
創維集團、創維汽車創始人黃宏生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當前競爭激烈,車企為去庫存大打「價格戰」,所以海外市場是中國車企,包括創維汽車的重中之重。
據創維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吳龍八介紹,公司力爭中國國內和海外銷量佔比約5:5,去年全年這一數據為6:4。「我們將持續增加海外市場佈局,逐步提升海外市場的銷量佔比。」
黃宏生開啟二次創業
創維汽車由被稱為「彩電大王」的黃宏生創立。
1988年,黃宏生創辦家電企業創維,並於2000年如願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黃宏生也因此在業界被冠以「彩電大王」的稱號。
2010年,黃宏生開啟二次創業征程,並在南京成立開沃汽車;2011年,開沃汽車收購重組南京金龍,發展重心轉向新能源商用車領域。
到了2019年,黃宏生成立天美汽車,正式入局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第二年,天美汽車首款SUV天美ET5上市,但該款車型因銷量不佳已停產。
天美汽車首戰失敗,黃宏生並未放棄,他啟用了首次創業積累的家電基因。
2021年3月26日,開沃汽車與創維集團簽訂相關商標轉讓協議,前者以2800萬元代價獲得創維集團對「創維品牌」第十二類商標的轉讓。天美汽車正式更名為「創維汽車」。
僅一個月后,開沃汽車舉辦了創維汽車品牌見面會,正式發佈「創維汽車」品牌,天美汽車首款車型天美ET5更名為創維ET5。
然而,僅僅是換個名字,市場也並不買賬,創維ET5當前也已停產。
有了試水的經驗后,創維汽車顯得成熟了許多。2022年4月27日,創維汽車召開了創維汽車2022全球戰略伙伴大會,帶來兩款全新產品創維HT-i及2022款創維EV6。
新車上市后,創維汽車有了宏大的理想,曾定下「2022年完成30000輛」的交付目標。
而且,按照規劃,創維汽車2023年的銷量將挑戰10萬輛,2025年為25萬輛,到2030年達到100萬輛。
創維汽車公佈交付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公司共交付3116輛汽車,海外出口1098輛。2022年全年,公司總銷量達2.19萬輛,同比增長255.72%。
因此,創維汽車僅完成了3萬輛目標的73%。
不過,2022年7月至12月,創維汽車的單月銷量分別為1373輛、1589輛、2560輛、2665輛、2859輛和3116輛,實現六連漲。
彼時在造車新勢力中,創維汽車銷量並不算出色,但上升速度喜人。
11月銷量驟降71%
2023年初,創維汽車表示,公司全年銷售目標40000台,其中國內32000台、海外8000台。
實際上,2023年,創維汽車銷量為1.86萬輛,同比下降約15%,挑戰4萬輛和10萬輛目標均失敗,公司開始出現頹勢。
按照年初規劃,創維汽車將2024年年銷目標確定為5萬輛。
不過,2024年9月,創維集團、創維汽車創始人黃宏生表示,「今年無法達成全年5萬輛的銷量目標。」
同時,黃宏生坦言,截至目前,創維汽車國內外新車累計銷量為3萬多輛,他希望2024年創維汽車的銷量能衝刺4萬輛。
根據上牌數據顯示,2024年前11月,創維汽車的銷量達1.13萬輛,與上年同期1.79萬輛相比下降了約37%,4萬輛目標已無法達成。
其中,2024年3月至10月,創維汽車銷量均超過1000輛,但11月份降至582輛,環比下滑約46%,同比下滑約71%。
在車市「內卷」的大環境下,車企虧本賣車卻成為常態。
對此,黃宏生表示,創維汽車不會去做這種事情。「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創維汽車長期發展的前提,就是要保證現金流的穩定。」
黃宏生解釋稱,創維汽車要做「穩健型」選手,不會盲目追求規模,堅持長期主義。
不盲目追求規模,並不代表沒有追求。
黃宏生表示,「中國汽車市場當前競爭激烈,車企為去庫存大打‘價格戰’,所以海外市場是中國車企,包括創維汽車的重中之重。」
據創維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吳龍八介紹,創維汽車今年的銷量目標是5萬輛,其中國內和海外銷量佔比約5:5,去年全年這一數據為6:4。「我們將持續增加海外市場佈局,逐步提升海外市場的銷量佔比。」
近日,創維汽車介紹,公司積極佈局海外,已累計銷往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落地超過30000家渠道門店,服務超20萬新能源汽車用户。
創維汽車表示,為滿足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差異化購車需求,創維汽車立足自主研發的BE、CE、AE三大新能源平臺,計劃推出7款車型系列,共計14余款全新的產品。
12月26日,創維汽車宣佈,旗下SKYWORTH K RHD右舵車型日前在中國香港上市。本次新車發佈共推出三款配置:800V超充版、620舒適版以及的士版可供選擇。
此前,黃宏生還公開表示,創維汽車正考慮在中東地區、東南亞和南美洲等地建立工廠,「當然這需要一步一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