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質量發展看中國】鄉村振興大道上的那抹「紅」

2024-12-29 21:03

央廣網清遠12月28日消息(記者張順鵬)有着「嶺南綠都」之稱的廣東省清遠市,擁有耕地面積28.9萬公頃,林地面積118.8萬公頃。近年來,清遠雞、英德紅茶、連州菜心、麻竹筍、絲苗米這五大百億級農業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清遠成為當之無愧的「農業大市」。2023年,清遠五大百億級農業產業綜合產值302億元,增長34.8%,帶動超20萬農户、60萬人增收,以五大百億級農業產業為抓手,清遠「百千萬工程」的戰鼓正愈擂愈響,激起聯農帶農富農「千層浪」,助力這座山水名城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勇立潮頭,踏浪而行。

戎歸南粵,初心不忘。在清遠奮戰「百千萬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一羣「退役不退志」的老兵,正帶頭發揮退役軍人「五種力量」,在田間地頭書寫建功「百千萬工程」的嶄新篇章,成為推動清遠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隊伍。

紮實推進鄉村建設 打造宜居宜業鄉村

「目前,清遠全市有超1000名退役軍人擔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兩委’干部。對比2019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掛牌成立前,清遠‘兵支書’的人數和覆蓋面均增長了近一倍。」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向央廣網記者介紹道。

要如何充分發揮好這股「兵力量」,助力清遠鄉村振興的大道越走越寬廣?對此,清遠從選好、育好、管好、用好「兵支書」等方面着手,深入探索實施「兵支書」培養工程,持續完善全鏈條的培訓機制,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輸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退役軍人鄉村人才。

「兵支書」雷健(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兵支書」雷健(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黑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雷健,早在2022年就參與了清遠市首批退役軍人村干部鄉村振興培訓的「兵支書」。紮根黑山村的這十余年,雷健通過整治村容村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文旅體康融合發展,讓昔日的落后山村蜕變為如今的生態休閒旅遊勝地,每年帶動農户增收約2.5萬元。

「2011年的時候選擇回到黑山村擔任村干部,是抱着一顆‘紅心’,想着要回到家鄉、建設家鄉。」雷健在接受採訪時説。

生態興村、旅遊旺村,是雷健帶領黑山村村民振興鄉村的積極嘗試。依託當地霧山梯田自然資源優勢,黑山村在近幾年大力發展梯田生態旅遊,併成功「火出圈」,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進而拉動當地農莊、民宿的興旺發展,讓村民足不出村也能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2018年11月,雷健在村里帶頭成立了霧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公司經營帶動經濟合作社增收。「通過這樣的模式,一來可以將市場做大,二來也可以增加集體收入,讓村民拿到更多分紅。」雷健介紹道。值得一提的是,霧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作為軍創企業,吸納了十余名退役軍人,為退役軍人提供就業創業途徑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凝聚敢於吃苦、甘於奉獻的「兵力量」。

如今,行走在黑山村,目之所及是乾淨整潔衞生的村道,一棟棟全新建起的樓房,壯族、瑤族、漢族三個民族的村民們在這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正過着和諧一家親的生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爲了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們每年都會舉行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文化交流活動來增進村民之間的情感,從而促進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發展。」雷健介紹道。十余年如一日的付出,讓雷健得到了肯定與認可。今年9月,雷健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

同樣是在今年,雷健還迎來了身份上的轉變,成為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以來首個轉為公務員的「兵支書」。這得益於清遠市委、市政府為退役軍人們提供的晉升渠道。

「2021年底,清遠市退役軍人村干部鄉村振興培訓基地在連樟村鄉村振興學院揭牌,於2022年正式開班。三年來,我們不僅為基層治理工作培育出大批的優秀退役軍人,也為這些有本領、有擔當的‘兵支書’的晉升建起平臺、牽線搭橋。」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説。

據悉,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通過建立健全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鄉村振興)孵化體系、印發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鄉村振興)孵化點建設方案、推動成立國有軍創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舉辦創業帶頭人培訓班等舉措,積極助力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同時,出臺《清遠市退役軍人創業擔保貸款實施辦法》,並及時通過印發手冊、政策宣講、解讀服務,擴大政策覆蓋率,強化退役軍人創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推動退役軍人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霧山梯田稻香節(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霧山梯田稻香節(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一人當兵,全村光榮。如今,退役軍人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基層做的這些工作得到政府的認可,我們內心也很欣慰和驕傲。希望未來能在不同的身份下,同樣發光發熱,推動‘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推動綠美鄉村建設。」談及未來如何充分發揮退役軍人優秀品格,持續做好鄉村振興工作,雷健眼神中滿是堅定與自信。

積極發展富民產業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產業興旺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在清遠,有着一個遠近聞名的「魔力小鎮」——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這一小鎮的「魔力」,源自當地魔芋產業的迅猛發展。在「百千萬工程」的賦能下,水頭鎮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商品魔芋種植基地,魔芋產業鏈年產值超億元。

鄭松滔在觀察魔芋生長情況(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鄭松滔在觀察魔芋生長情況(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在佛岡縣水頭鎮桂元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鄭松滔正忙着洽談計劃在村里落地的新項目。這是鄭松滔的常態化工作——為村里引進更多的優質項目、優質產業,進而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當地資源雖然很豐富,但經濟發展卻很緩慢,桂元村應當如何破局?「新官上任」之時,鄭松滔時常在琢磨這個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轉機在兩年前終於出現。2022年,鄭松滔緊抓廣東省紀委監委駐水頭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為鎮里帶來魔芋特色產業項目的利好,在三個月內完成了500畝地的土地平整、搭建大棚、魔芋種植等工作,並積極探索「公司+村集體+農户」的新模式,在2022年實現了15.6萬元的分紅,真正將曾經的「撂荒地」變為「魔力地」。

通過鼓勵退役軍人帶頭,鄭松滔領辦了桂元奮發農業專業合作社,繼續擴大魔芋種植面積,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此外,還利用村委會周邊地塊及閒置的小學建設水頭鎮鄉村振興學院,被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授予「廣東省鄉村振興實踐培訓基地」牌匾。

水頭鎮魔芋喜獲豐收(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水頭鎮魔芋喜獲豐收(央廣網發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如今,產業的發展成功拉動了桂元村經濟發展,村民務工也有了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在家務農,還是出租地塊到廠里務工,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願意回到村里來共同建設家鄉、發展家鄉。」鄭松滔説,在這一過程中,市、縣、鎮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關懷和指導,為桂元村實現騰飛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以我們‘兵支書’的培訓班為例,在培訓過程中,大家互相交流學習,互相促進,我們也吸收了很多寶貴經驗,並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去落地工作,發展鄉村。此外,還能得到退役軍人貸款優惠等政策支持,為我們解決了資金方面的后顧之憂。」鄭松滔説。

採訪過程中,鄭松滔向記者展示了他同隔壁村「鄉村新聞官」共同拍攝的用於推薦當地特色農產品的一段視頻。「作為‘鄉村新聞官’,我們日常通過拍攝視頻等方式,積極宣傳當地各類特色農產品,做好助農工作,力爭將品牌打響。」鄭松滔介紹道。

近年來,清遠在全國首創「鄉村新聞官」制度。2021年,清遠市成立退役軍人「鄉村新聞官」志願服務隊,推動退役軍人「鄉村新聞官」當好思想政治引導員、政策法規宣講員、文明新風傳播員、鄉村旅遊講解員、紅色故事解説員、就業創業指導員、特色農貨推介員等「七大員」,凝聚起鄉村文明的精氣神,引領廣大農民羣眾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百千萬工程」。

如果説魔芋產業讓佛岡縣水頭鎮桂元村擁有了發展經濟的「魔力」,那麼靈芝產業則讓陽山縣秤架瑤族鄉秤架村有了鄉村振興的「靈氣」。

「黃書記為我們村靈芝產業的發展提了很多寶貴意見,我從2016年返鄉創業,經過八年奮鬥,合作社種植靈芝面積從十幾畝發展到超一千畝,一年能實現600萬元的收入。」陽山縣南嶺瑤山瑤靈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國雄告訴記者。

張國雄口中的這位黃書記,是陽山縣秤架瑤族鄉秤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佩明,從2005年至今,黃佩明為秤架村的鄉村治理及基層建設已經付出了將近20年的心血。

黃佩明和村民交流靈芝產業發展情況(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黃佩明和村民交流靈芝產業發展情況(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回憶起退伍后剛回到村里時的場景,黃佩明仍感慨萬千:「以前村民們住在山上,走山路下來,可能要一兩個小時,出行非常不方便。」

意識到交通不便是制約當地發展的最大因素,黃佩明開始大力推進移民工作,將山上的村民轉移到山下,建成移民新村,並推進村里實現「三通」,即路通、水通、電通。

在建設好村居環境的同時,黃佩明還積極盤活村里的土地,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在2022年,我們幾個返鄉退役軍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除了做好種植、養殖之外,還發展民宿、農莊,憑藉軍人誠信的品格以及熱情的服務態度,近兩年也吸引了很多客人。」黃佩明介紹道。

黃佩明帶領村里的退役軍人發展農莊、民宿(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黃佩明帶領村里的退役軍人發展農莊、民宿(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秤架村積極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致力於促進生態與產業高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將林下靈芝種植項目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特色產業,提升當地聯農帶農水平。來到秤架村的靈芝種植基地,既能看到林下種植的靈芝,又能看到樹上附生的石斛,這些都有效「喚醒」了林地資源,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法寶」。

「現在,村民們的生活慢慢富裕起來,很多人做生意當上了老闆,房子也建得很漂亮。秤架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由曾經的4萬元增加到了今年的35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正不斷壯大。」黃佩明説。

「軍人,就是穿上軍裝能戰鬥,脱下軍裝能奮鬥。」在黃佩明看來,軍人在部隊形成的堅定的政治信念、強烈的使命責任、吃苦耐勞的精神,正是廣大「兵支書」「兵委員」能在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鄉村振興中成為「領頭雁」的原因所在。

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在廣袤的清遠大地上,堅實的「兵力量」正引領着各縣鎮村走好強農惠農富農路,為廣東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實現高質量發展,也為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再添新彩。

編輯:韓睿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