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盤點自動駕駛賽道的16家上市公司 獨角獸 及創始人背景

2024-12-28 08:32

自動駕駛/無人駕駛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近年來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關注。

自動駕駛創業者羣體畫像

在中國自動駕駛領域,創業者們以其深厚的技術背景和學術底藴,推動着行業的快速發展。根據IT桔子觀察,這些創業者的職業背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1. 資本喜聞樂見的互聯網大廠派:

這類創業者多來自於國內外知名的互聯網和科技公司,曾擔任高級工程師、技術總監或首席架構師等職位,他們在大廠中參與過核心項目,對自動駕駛技術有深刻的理解和實踐經驗。

他們的背景和技術實力往往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因為這些技術和管理經驗能夠幫助他們在創業時快速構建技術壁壘,推動產品從概念到商業化的轉變。

在自動駕駛賽道,大眾認知比較廣的大廠主要是百度、微軟、谷歌,尤其是百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自動駕駛創業者。

百度系:小馬智行的彭軍和樓天城、地平線CEO余凱、文遠知行CEO韓旭、中智行Allride.ai創始人王勁、Driva.ai聯合創始人張哲、仙途智能創始人黃超等。

微軟系:自動駕駛獨角獸Momenta CEO/創始人曹旭東、禾多科技CEO倪凱、輝羲智能創始人徐寧儀、深動科技DeepMotion創始人蔡鋭等。

谷歌系:輕舟智航CEO於騫、Roadstar.ai CTO衡量、地平線COO陶斐雯等。

2. 嚴謹的科研學術派:

這些創業者多來自於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可能曾是大學教授、研究所研究員,專注於激光雷達、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相關領域的研究。此外,他們在學術界的人脈和資源也有助於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合作。

比如傳感器方案供應商「鋭馳智光」 (曾用名:飲冰科技)創始人姜波,2005年至2008年供職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參與星載激光雷達、神舟八號交會對接激光雷達等國家重點項目;2009年至2013年,供職於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參與三維成像激光雷達、月兔月球車導航與避障激光傳感器等項目。

夜視輔助駕駛系統研發商「微斯特」創始人龐少東曾在中國科學院西安研究所工作過。

3. 低調的傳統汽車/電子製造行業派:

這類創業者則來自於傳統的汽車製造和電子製造行業,可能曾在汽車製造商或零部件供應商擔任技術或管理職位,對汽車工業的製造流程、供應鏈管理和產品質量控制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們的行業背景使得他們對汽車產品的需求和市場趨勢有敏鋭的洞察力,能夠在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和產品開發上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決策。同時,他們的行業經驗和資源也有助於他們與汽車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建立合作關係,加速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推廣。

比如黑芝麻智能CEO單記章從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微電子專業碩士畢業后,就職於知名圖像傳感器公司Omini Vison,在這家公司一待就是整整21年,直到升任技術副總裁后創業;聯創、COO劉衞紅主要是汽車行業背景,曾在外企GM/通用汽車工作5年,在BOSCH(博世)中國工作了14年后創業。

UISEE馭勢科技的CEO吳甘沙,於2000年7月加入英特爾公司,2011年擔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工程師,2014年成為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2016年離職創業。

這些創業者們不僅具備紮實的技術功底,還擁有敏鋭的市場洞察力,投身自動駕駛事業。

這三大類別的創業者共同構成了中國自動駕駛賽道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多元化背景為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多角度的推動力,促進了技術的創新和產業的進步。

中國自動駕駛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代表

據IT桔子數據統計,目前國內自動駕駛產業鏈賽道有80家企業獲得了至少一筆融資,其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和創業者,以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為代表。他們的創始團隊無一不有着精彩的履歷背景,同時也無一不被風投重金下注過。

包括8家在港美股上市的自動駕駛產業鏈公司,分別是:

小馬智行Pony.ai,於2024年11月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市值41.88億美元,專注於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獲得紅杉中國、豐田汽車、北汽集團、廣汽集團等投資;

文遠知行,今年10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約40億美元,致力於構建L4級通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投資方包括IDG資本、啟明創投、廣汽集團、博世中國等。

今年10月地平線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約520億港元,致力於推動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芯片升級,投資方有紅杉中國、高瓴創投、百度、阿里、大眾汽車等;

黑芝麻智能,今年8月在港股上市,市值約160億港元,研發AI視覺芯片,投資方包括北極光創投、聯想創投、小米集團、(上汽集團)尚頎資本等。

速騰聚創,專注激光雷達製造,2024年1月在港股上市,市值約193億港元,北汽產投、比亞迪、廣汽集團、華興資本等是其在一級市場的投資方。

知行汽車,研發智駕前裝系統,2023年12月港股上市,此前獲得了理想汽車、國中資本、元禾控股、科大訊飛等投資。

禾賽科技,激光雷達廠商龍頭,於2023年2月率先在美股上市,市值約24億美元,此前曾被百度、高瓴創投、小米集團、美團等投資。

圖森未來,專注於無人駕駛貨運卡車業務,2021年4月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市值一度達到84.9億美元,被英偉達NVIDIA和新浪在一級市場投資押中。

從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到一線互聯網大廠, 再到AI產業鏈上市公司、頭部的風投資本,這些纔是自動駕駛獨角獸們背后的大金主,否則像無人駕駛這麼燒錢的生意,也真的很難再進行下去,而今年他們急着上市,或許一是背后資方股東的壓力,二是希望尋求新的融資解法,在二級市場打開募資渠道。

據IT桔子統計,目前,國內還沒有上市的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有8家,分別是華為拆分的智駕公司引望智能、滴滴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大疆「教父」李澤湘教授創辦的希迪智駕、Momenta/夢騰智駕、元戎啟行、毫末智行、輕舟智航、葦渡科技。

發展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

高度精英化的創始團隊,以及其撬動的資本只是自動駕駛創業的第一步。然而自動駕駛賽道的創業者們仍面臨着諸多挑戰,涉及技術難題、法規政策、市場競爭、基礎設施、人才、資本和商業模式等多個層面。

包括:技術成熟度上,攝像頭在夜間或惡劣氣象條件下敏感度降低,關於無人駕駛交通安全和責任分配的法規還有待完善,用户和市場對該技術的接受度也不足,而且研發成本和投入極其高昂,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等。此外,目前高精度地圖、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還無法滿足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隨着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長,自動駕駛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注:文/吳梅梅,文章來源:IT桔子(公眾號ID:itjuzi521),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