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拼在2024——熱搜里的烏魯木齊年度關鍵詞⑧】南風北光

2024-12-27 09:45

核心提示:烏魯木齊風光資源富集,呈「南風北光」分佈特點,南部達阪城區新能源裝機規模可達1000萬千瓦,米東區北部沙漠區域新能源裝機規模可達2000萬千瓦。近年來,烏魯木齊加速追風逐日,持續釋放綠色發展動能。

熱榜熱搜:冬日的達阪城,天高雲闊,藍天之下,是一排排潔白的風機矗立在戈壁,巨大的扇葉緩緩轉動,將無形的「風巨人」轉化成澎湃動能;一路向北,米東區北部沙漠光伏基地里,一排排光伏面板裝點成的「藍色海洋」,星羅棋佈,熠熠生輝。

「南風北光」成了烏魯木齊的熱詞,吸引着「追風逐日看新疆」全媒體報道團隊,更多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等多個媒介平臺。

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賈夢妍 史傳芝)烏魯木齊風光資源富集,呈「南風北光」分佈特點,南部達阪城區新能源裝機規模可達1000萬千瓦,米東區北部沙漠區域新能源裝機規模可達2000萬千瓦。近年來,烏魯木齊加速追風逐日,持續釋放綠色發展動能。

今年,烏魯木齊新併網的新能源項目有7個,其中米東區北部沙漠光伏基地的中國綠發新疆中綠電技術有限公司烏魯木齊米東區350萬千瓦光伏項目,是全國已併網單體容量最大的沙漠光伏項目。一個個新能源項目次第綻放,開工建設,投產達產……烏魯木齊正以綠色為筆「,雙碳」為墨,繪製着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

乘風而起,打造風電「樣板」

風力發電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達阪城區有疾風、飛沙、礫石,茫茫戈壁,一望無際。這些曾長期被視為自然稟賦的劣勢,被現代科技改變了。

如今,這里被譽為「中國風谷」,每年153天—171天的風期、可安裝風力發電機的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成為資源優勢,吸引眾多新能源企業及風電產業項目來此落户,一臺臺風力發電機成排矗立,巨大葉片迎風晝夜旋轉,逐步實現「電從風光來,綠惠千萬家」。

乘風而起,乘風遠航。烏魯木齊市立足「南風北光」的自然資源優勢,堅持全產業鏈推進,不斷書寫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新疆中綠電公司達阪城風電場,一臺臺矗立在戈壁灘上風車,連成了一片壯觀的「白色森林」,源源不斷產生着清潔能源。

該風電場裝機規模為99MW,是達阪城區較早開發的風電項目之一。一期項目於2011年4月12日開工建設,截至2018年2月28日,一期風機累計發電量6.278億千瓦時,年均發電量1.11億千瓦時,年均可利用小時數2242h。二期於2015年11月具備併網條件,經過自治區發改委的協調幫助,2017年2月16日投產發電。

新疆中綠電達阪城新能源項目負責人黎祥鳴説,烏魯木齊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速升級,立足「南風北光」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為企業提供了投資新疆新能源項目的信心和決心。

今年6月,新疆能源集團達阪城50萬千瓦、華電達阪城50萬千瓦風電項目開工,一臺臺風電機組又在達阪城鹽湖至天山山脈中段天格爾山一側拔地而起。

目前,新疆能源集團達阪城5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在加緊施工。項目建成達產后,年發電量12.57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37.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8萬噸。

新疆華電達阪城50萬千瓦風電項目在12月21日已全容量併網發電,創造了「133天完成首批5萬千瓦併網發電,183天機組全容量併網發電」的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大型風電項目最快建設紀錄,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投產。同時,它的併網發電,也讓華電新疆新能源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至此,華電新疆年內投產新能源項目21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達2526.8萬千瓦,綠色低碳發展再邁新臺階。

這只是華電新疆在達阪城區建成投產的風電項目之一。新疆華電葦湖梁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正是看好達阪城風光資源富集,華電北疆烏魯木齊100萬千瓦風光基地已於去年在這里建成投產。這是國家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風光電基地項目,項目投運后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向「優」而進,向「穩」而行。達阪城區促進重點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持續加大有效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推動風光、油氣資源潛力釋放和優勢轉化,培育壯大相關配套產業,加快優勢產業聚鏈成羣,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整體躍升。

12月18日,金風零碳烏魯木齊達阪城100MW/400MWh獨立共享儲能項目開工。區別於以往儲能電站作為風電項目配套設施進行建設,這是達阪城區首個獨立共享儲能項目。

達阪城區發改委招商服務中心主任宋莉説,共享儲能電站能降低新能源項目的建設成本,提高儲能設備利用率,將進一步推進達阪城區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以及新能源產業結構調整。

今年以來,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烏魯木齊加快光伏、風電、氫能等清潔能源發展,推動能源供給向多元、綠色轉變。數據顯示,1月至10月,烏魯木齊新能源發電量11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4.23%。

光耀沙海,匯集「綠電藍海」

從烏魯木齊市中心驅車80余公里,就來到烏魯木齊市唯一的沙漠——米東區北部沙漠南緣的國家級公益林中心鳳凰臺管護站。再往里走,就是米東區北部沙漠光伏基地。

總面積約315萬畝的米東區北部沙漠是固定、半固定沙漠,這里地域遼闊,太陽能資源豐富。

儘管是冬日,這里依然是忙碌的場景。

12月26日,新疆博光米東區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

據介紹,該項目建成投運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55.69萬噸,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3.7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295.58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約330.68噸,預計實現年平均發電量18.5億千瓦時。

新疆博光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剛説,企業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力爭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努力把項目建設成精品示範工程。

站在項目建設地遠眺,一組組光伏支架、一排排光伏發電板不斷向着沙土深處蔓延,一眼望不到頭,龐大方陣蔚為壯觀。

其中,今年5月29日,中國綠發新疆中綠電技術有限公司烏魯木齊米東區350萬千瓦光伏項目成功併網,成為米東區北部沙漠光伏基地中首個成功併網的新能源項目,也是目前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沙漠光伏項目,標誌着烏魯木齊市依託「南風北光」資源建設「沙戈荒」(即沙漠、戈壁和荒漠地區)風光大基地邁出堅實一步。

該項目位於東道海子荒漠濕地區域,項目佔地面積約20萬畝,同步完成4座220千伏升壓站、208公里送出線路等建設任務。

項目承建方中建八局總承包建設有限公司項目總包技術經理陶震西介紹,項目順利併網發電后,每年可提供60.9億度清潔電力,相當於3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每年可節約原煤194.8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7.17萬噸。

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新能源產業成為米東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昔日的戈壁灘正變身「光伏海」。

米東區委副書記、常務副區長梁震説,將緊抓新能源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光伏配套產業,推動產業鏈互補、融合,實現產業鏈的上下游產品相互配套,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助力高質量發展。

今年5月31日,位於達阪城區的中國綠發新疆中綠電烏魯木齊達阪城區50萬千瓦光伏項目順利全容量併網發電,成為中國綠發進軍新疆新能源領域的另一個標誌性項目。

該項目是烏魯木齊市重點項目之一,佔地面積約1.5萬畝,投產后,預計每年輸送綠電8.51億千瓦時,可節約原煤27.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4.84萬噸,煙塵約23.15萬噸,氮氧化合物約12765噸,對全面提高烏魯木齊市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優化提升產業佈局、有效推動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在項目中建成了全疆首個新能源光伏線纜地下管廊,不僅為新疆光伏產業解決不同項目光伏線纜不能互相交叉重疊的難題提供了樣板和參考,也為企業節省了建設成本。」新疆中綠電公司達阪城新能源項目負責人黎祥鳴説,「我們設計的‘綠洲蜂巢’光伏項目基地配套設施項目——綜合服務樓也在12月初投入使用,不僅與地方文化相融合打造了烏魯木齊新能源地標性建築,也為企業長期發展提供了科研、工作場所。」

強鏈補鏈,繪就「綠能」新藍圖

「綠電」澎湃、「綠能」湧動。

綠色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在新疆中部合盛硅業有限公司倉儲區,一批滿載光伏組件的貨車,陸續駛往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北部沙漠光伏基地。

合盛硅業光伏組件已應用到北部沙漠光伏電站建設。

「針對北部沙漠風沙大的氣候特點,對光伏組件進行了加固加強,以確保其能夠適應這種惡劣氣候環境,保持高效穩定發電性能。」合盛硅業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事業部總裁羅建軍説。

在位於米東區盛達東路街道的新疆胡楊線纜製造有限公司的新能源生產基地,一卷卷新生產出來的光伏線纜檢測合格后被送往光伏基地。

目前,胡楊線纜擁有4條智能化光伏線纜生產線,可生產1.5千伏至35千伏光伏線纜,並擁有16條配套新能源線纜生產能力。

面對新能源時代機遇,該公司緊跟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多管齊下,全力拓展光伏電纜、光伏支架、風能等新能源線纜領域的專利技術版圖,推動科研成果向高質量產品轉化輸出。

在光伏產業鏈上,多晶硅起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游原材料主要為工業硅,直接下游環節是硅片,並作為光伏電站的原料。位於甘泉堡經開區的新疆中部合盛硅業有限公司,建設的「多晶硅-單晶切片-電池組件-光伏玻璃-光伏發電」一體化全產業鏈園區貫通,目前這里已經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光伏產業鏈,為新疆的光伏產業發展提供優質配件。

在追「風」逐「日」中,風電光伏產業帶動了風電光伏設備製造、安裝、運維等相關產業集羣成長壯大,也促進智能電網、儲能技術等相關配套產業不斷完善。

位於烏魯木齊的金風科技產業基地,每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千瓦,從陸上最小風機到最大風機皆能生產,並配備自動化流水生產線、機器人等進行組裝。

金風科技風電產業集團副總經理、營銷中心總經理吳先友説,新疆是金風科技的「大本營」,烏魯木齊更是金風科技的「發源地」,今后要繼續紮根這里,持續開展「找風行動」,做大做強風電產業。

「乘風而起,向光而行」。烏魯木齊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烏魯木齊市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最嘹亮的號角,引領我們邁向一個更加清潔、可持續的未來。

大事記

5月29日

中國綠發新疆中綠電技術有限公司烏魯木齊米東區350萬千瓦光伏項目成功併網,成為米東區北部沙漠光伏基地中首個成功併網的新能源項目,也是目前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沙漠光伏項目。

5月31日

中國綠發新疆中綠電烏魯木齊達阪城區50萬千瓦光伏項目全容量併網發電。

6月13日

新疆能源集團達阪城50萬千瓦、華電達阪城50萬千瓦、中能建投烏魯木齊縣50萬千瓦風電項目在達阪城區鹽湖南開工,按下了釋放烏魯木齊「南風北光」優勢資源潛力的「加速鍵」。

7月29日

蜀清、國電聖瑞、新疆新華水電、吐哈油田、新疆國富氫能等企業投資建設的5個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935萬千瓦)相繼在米東區開工建設,為烏魯木齊光伏產業發展增加「含綠量」。

12月21日

新疆華電達阪城50萬千瓦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發電。

今年1—11月

全市新增併網新能源裝機容量529.9萬千瓦,這一數字遠超歷年建成新能源裝機容量總和。

多説一句:用好資源「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

「風光」產業如何在烏魯木齊生根發芽,並長成參天大樹?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烏魯木齊市結合自身優勢,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指明瞭方向。

烏魯木齊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開發利用綠色清潔能源潛力無限。而新能源產業龍頭企業相繼「搶灘」,則為烏魯木齊帶來了「風光」產業的基因。

「鏈主」企業領航,一批批「鏈上」企業「追風而來」。烏魯木齊市堅持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打造,用好資源「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在「雙碳」目標下競逐新賽道,努力在世界新能源產業版圖中嵌入更多「烏魯木齊座標」。(賈夢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