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爾系」大動作:擬吞併480億血液製品龍頭

2024-12-25 18:37

12月22日晚間,海爾生物發佈公告,擬吸收合併血液製品龍頭企業上海萊士。消息發佈前,海爾生物市值約112億元,上海萊士市值約479億元。若收購完成,這將成為「併購六條」及「科創板八條」指引下行業加速併購整合的標誌性案例。

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均為海爾集團大健康產業「盈康一生」旗下上市公司。其中,海爾生物是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創新戰略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是面向生命科學和醫療創新領域,提供智慧實驗室、數字醫院、智慧用血等數字場景綜合解決方案,產品及解決方案已應用於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海萊士則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之一,主要產品為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類產品等,於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

2024年6月,上海萊士成為海爾集團大健康生態品牌盈康一生的成員:海爾集團通過海盈康以125億元收購上海萊士20%的股份,並獲得26.58%的表決權。完成董事會改組后,海盈康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海爾集團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關於本次交易的方式,兩者正籌劃由海爾生物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上海萊士,併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另外,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擬於2024年12月23日開市起開始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01

整合血液製品市場

本次內部重組的關鍵在於,打造一流的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佈局,併發揮協同價值。根據兩者的業務分析,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佈局將是本次交易的重中之重。

血液製品是由健康人的血漿或特異免疫人血漿分離、提純製成的治療產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這些血液製品屬於剛性需求藥品,在醫療急救及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療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液製品用途,不完全統計)

上海萊士是中國血液製品龍頭企業,2023年其營收達79.64億元,同比增長21.27%。目前,上海萊士擁有5個血液製品生產基地,產品覆蓋白蛋白類、免疫球蛋白類及凝血因子三大類,是國內少數可從血漿中提取六種組分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也是國內同行業中凝血因子類產品種類最為齊全的生產企業之一。

(上海萊士的血液製品產品)

另外,上海萊士通過下屬全資公司同路醫藥,獲得基立福全球及GDS授權,作為其人血白蛋白產品以及血液篩查系統、血液篩查檢測試劑及血液篩查試劑盒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經銷商,開展進口人血白蛋白以及血篩相關產品的銷售業務。

截至目前,上海萊士擁有單採血漿站44家,分佈於廣西、湖南、海南、陝西、安徽、廣東、內蒙、浙江、湖北、江西、山東11個省(自治區),漿站數量、分佈區域及全年採漿量均位居行業前列。

與上海萊士不同,海爾生物的血液製品業務主要是為血漿站、醫院等終端用户提供數字化血站採供血解決方案、數字化醫院用血解決方案、血液成分採集解決方案等數字場景綜合解決方案。其產品包括血液冷藏箱、自動化血漿/細胞庫、平板式血漿速凍機;血小板恆温振盪保存箱、血漿分離機、智能無菌轉移艙等。

從產業鏈角度分析,海爾生物作為血液分離設備、檢測設備和採漿耗材的供應商,上海萊士是其下游客户。本次重組將有助於雙方整合血液製品上游和中游資源,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佈局,降低成本,提升雙方在血液製品行業中的競爭力。

不止如此,完成併購后,雙方將以集團形式作戰,減少內耗,加強有效溝通,提升雙方在市場中的戰鬥力。

另外,海爾生物作為率先在血液製品方面率先融合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創新型企業,在智慧用血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如其推出的血液智慧化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設備運行數據、設備操作數據、設備宜異常事件數據等實時採集,通過平臺化統一管理,實現血庫的分佈式存儲、自助化操作。

基於海爾生物在數字化方面的優勢,本次重組交易將有助於上海萊士加快生產、檢驗、倉儲等設施設備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改進速度,推進其生產、檢驗等全流程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提升數智化水平。

事實上,數字化升級改造已成為血液製品企業的必做項目。2024年6月,國家藥監局發佈通知,實施《血液製品生產智慧監管三年(2024-2026年)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指出》,要加快血液製品生產、檢驗環節信息化建設,推動建立覆蓋血液製品原料血漿入廠到生產、檢驗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行動計劃》預計在2026年底前基本實現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信息化管理,提高血液製品監管效能,保障血液製品質量安全。

本次海爾生物吸收合併上海萊士可謂恰逢其時。合併后,海爾生物佈局的智慧用血等數字場景綜合解決方案可直接應用於上海萊士的血站及其生產、檢驗環節,迅速提升其數智化水平。

02

盈康一生操刀,海爾生物+上海萊士=?

上下游合作、數字化賦能之外,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合併,更多的顯示出了盈康一生在生物科技領域的野心:其計劃打造出一個世界一流的生物製藥龍頭。

此前,海爾系就以125億元收購上海萊士20%的股份,控股上海萊士。從此開始,海爾系就以血液製品為基礎,深化在生物科技領域的佈局。

在控股上海萊士后,盈康一生宣佈支持上海萊士推進「拓漿」和「脱漿」齊步走戰略。在「拓漿」方面,將支持上海萊士開拓新的血漿站,開發更多的血製品產品,促進其總體生產能力及血漿綜合利用率的提升。

在「脱漿」方面,將支持上海萊士加大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血液衍生藥品及其他生物製藥的研發、製造、臨牀資源,探索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以及重組和細胞等非血液製品領域的研發管線機會。

可以看到,在脱漿戰略上,上海萊士不止研發血液製品,還開闢了生物醫藥其他領域的研發。

例如,上海萊士在研的全球首個針對活化蛋自C的血友病單抗治療產品SR604注射液已於3月成功獲得臨牀批件,目前已進入臨牀Ⅰ期的病人入組階段,相關發明專利已在中國、美國、歐洲等9國獲得授權。

單抗SR604注射液是一種單克隆抗體製劑,擬用於血友病及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出血的預防治療。此前,其部分臨牀前研究成果已在國際血液學研究期刊Blood雜誌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截至目前,全球尚無與該藥物同靶點的產品上市。

2024上半年,上海萊士子公司同路生物完成了人纖維蛋白原CFD適應症的Ⅲ期臨牀研究目標,實現了研究的預期成果。

長遠來看,盈康一生支持上海萊士佈局生物製藥或許是一種必然。現階段,血液製品之外,單抗、融合蛋白、ADC藥物、雙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新興的生物技術不斷涌現。相比於傳統醫藥市場,全球創新葯市場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共有113個國產創新葯獲批上市,市場規模已達1000億元。

對於上海萊士和海爾生物來説,兩者均需要一個更高的發展平臺;盈康一生則需要一個世界一流、國際化、科研創新的生物科技企業。

因此,隨着本次重組交易完成,上海萊士在血液製品生產和生物醫藥研發方面的實力將與海爾生物在生命科學和醫療創新領域的優勢結合,並在盈康一生的統籌下打造出一個生物科技產業旗艦。這個生物科技產業旗艦不止是血液製品龍頭企業,更是佈局高速增長的創新葯的生物科技龍頭。

除此之外,海爾生物和上海萊士合併后,雙方還有望在海外市場上並肩作戰,提升國際競爭力。海爾生物目前擁有800多家海外經銷商,覆蓋海外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已形成以尼日利亞、英國、阿聯酋、新加坡等地為中心的用户體驗培訓中心體系和荷蘭、美國等倉儲物流中心體系。2024上半年,海爾生物的智慧用血場景方案在摩洛哥,塞內加爾、坦桑尼亞,肯尼亞等近10個國家落地。

上海萊士則於2024上半年加大海外市場開拓,並實現海外營收351.55%的同比增長。同時,其還將藉助基立福的全球網絡進一步拓展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的海外市場,實現業務的國際化佈局與優化升級。

基於此,合併后上海萊士將有望藉助海爾生物的海外市場渠道及服務能力,進一步拓展市場。海爾生物也將藉助上海萊士的產品豐富產品矩陣,提升國際競爭力和議價能力。

另外,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在產業上還有其他諸多協同點,包括產品研發、市場網絡、成本管理等。兩者整合優勢,或將打造一個具有持續成長潛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均是併購整合的行家。

2013-2023年,上海萊士先后收購鄭州萊士血液製品、同路生物製藥、浙江海康生物製品、廣西萊士生物製藥等公司股權。通過整合,被併購企業推動上海萊士業務快速增長,如其2021-2023年營收分別為42.88億元、65.67億元、79.64億元,增長明顯。

海爾生物更是早早堅持「內生+外延」雙增長引擎。近年來,海爾生物醫療科技(成都)(原四川海盛傑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海爾血技(原重慶三大偉業製藥有限公司)、金衞信、康盛生物、海爾生物醫療科技(蘇州)(原蘇州市厚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陸續加入海爾生物。

據瞭解,海爾生物通過「同心圓」體系整合併購標的,實現標的快速發展和業務融合。被併購后,目標公司在海爾生物的支持下實現了高速發展。例如,海爾血技自加入以來快速完成單採血漿認證拓展、產品升級以及已有證照的復產,2023年相比於併購前規模已近翻番;海爾生物醫療科技(蘇州)自加入后,與海爾生物業務技術融合,2023年其新增訂單增長50%;海爾生物醫療科技(成都)自加入以來年複合增長率達30%……

相信海爾生物本次與上海萊士的合併重組也將迅速展現出1+1>2的效果。

03

一年多次併購,血液製品行業加速整合

近幾年,國內血液製品企業大多采用併購為主、自建為輔的漿站擴張模式。兼併收購逐漸成為血液製品行業長期戰略規劃中的重要內容。

2023年5月,陝煤集團通過旗下公司勝幫英豪耗資38.44億元收購了派林生物20.99%股權。派林生物是一家血製品上市公司,擁有血液製品產品11個,漿站數量38個,均位居行業第三。通過內生與外延並舉,派林生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23年採漿量超1200噸,進入千噸級血液製品第一梯隊。

2024年7月,博雅生物擬以18.2億元收購綠十字香港100%股權,從而間接收購境內血液製品主體綠十字(中國)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綠十字(中國)擁有6個品種16個品規,4個漿站,2023年採漿量104噸。收購完成之后,博雅生物將新增一張生產牌照、4個在營單採血漿站以及2個省份區域的漿站佈局。

2024年8月,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旗下的血液製品專業公司天壇生物通過控股子公司成都蓉生藥業以1.85億美元收購CSL亞太的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原瑞德100%股權。武漢中原瑞德在湖北省設置有5家漿站,均已取得《單採血漿許可證》並正常執業採漿,2023年共採集血漿112.37噸。

之所以血液製品行業併購盛行,是因為相比於花錢建立血站,收購顯然來的更快。更重要的是,嚴格監管及高准入門檻之下,併購是血液製品企業能夠高速發展的少有的方式之一。

具體來説,國家自2001年5月起沒有批准新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對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實行總量控制。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製品企業不足30家,行業進入壁壘極高,血液製品生產牌照成為稀缺資源。

國家對單採血漿站的設立和管理也有着嚴格的規定:單採血漿站只能由血液製品企業設立,實行「一對一」的供漿關係,單採血漿站設立要求符合相應的設置規劃,在一個採漿區域內只能設置一個單採血漿站。

2016年,國家衞計委發佈《關於促進單採血漿站健康發展的意見》,嚴格新增單採血漿站設置審批,向研發能力強、血漿綜合利用率高、單採血漿站管理規範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傾斜。而國內超過半數的血液製品企業不具備新開設漿站資質。因此,新設單採血漿站難度明顯增加,血漿站數量難以在短期內快速增長。

血液製品企業爲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紛紛通過併購擴大規模和影響力,搶佔優勢競爭地位。同時,國家鼓勵包括醫藥行業在內的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方式不斷做大做強。國家監管政策的支持及行業自身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催生了血液製品企業行業內整合。

2023年,六家頭部血液製品企業合計採漿量佔國內血漿採集量的70%-80%。隨着行業整合加速,預計行業內企業將強者愈強。

需要説明的是,國資背景企業在這一輪血液製品收購整合潮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派林生物的收購方勝幫英豪的背后是陝西省國資委;綠十字香港的收購方博雅生物背后是華潤醫藥,實控人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武漢中原瑞德的收購方天壇生物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旗下企業……或許就像中醫藥市場一樣,血液製品行業也進入了「國資時代」。

現階段,國內市場對血液製品的需求持續增長,血液製品市場容量不斷擴大,血液製品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限制供應的核心因素是處於上游的單採血漿站的數量和質量。

為緩解供需矛盾,國內各省加大新設單採漿站力度,如雲南2021-2023年規劃新增單採血漿站19個;內蒙古2022-2025年規劃新增不超過6個單採血漿站;吉林、遼寧等省均規劃新增2個或1個單採血漿站……根據統計,2023年上市血製品企業漿站達到217家,增幅30%。漿站建成后有望有效帶動採漿量的增加,滿足供需缺口。

另外,提高技術水平也是血液製品企業緩解供需矛盾的核心手段。目前,海外血製品龍頭企業可以從血漿中分離出超過20種產品,而國內血液製品企業則最多隻有十余種產品。其中,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凝血因子類產品只有少部分企業可以生產,且每年產量相對較少。預計隨着國內血液製品企業改善工藝,提升技術,將穩步快速提升血漿綜合利用率,進而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總的來看,除了併購整合之外,新增單採血漿站、改善生產工藝、提升技術水平,將是國內血液製品企業當前的重要核心任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