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25 20:32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周妙妙 深圳報道
以「青春」著稱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廣東全省常住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達1266萬人,佔比9.96%;香港65歲以上人口約170萬人,佔比23%;澳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4.0%。
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2024年,粵港澳三地加速融合發展,大灣區跨境養老漸成趨勢,大量港澳老年人北上「遷徙」至大灣區內地城市安享晚年。與此同時,隨着「未老先防老」的理念深入人心,大灣區年輕人亦開始提前規劃退休生活。
同樣在2024年,我國養老金融從理論探討走向全面實踐。歲末,央行等九部門聯合發佈養老金融的「發展規劃圖」,首次明確界定了養老金融的內涵;試點兩年的個人養老金業務更是面向全國鋪開。
在財富集中的大灣區,養老金融正圍繞未老人羣提前「備老」、港人澳人北上養老兩個方向,優化養老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康養領域。
滾滾人潮中的「北上養老族」
爲了擺脫「大個爭單位(房子),老咗爭牀位」的養老困局,部分「港人銀發族」決定「北上」,去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
此前,某國有銀行深圳蓮塘口岸支行負責人告訴記者,有不少港人爲了來內地城市置業養老,在該網點開户將資金從香港轉至內地。
「我們要協助他們把資金劃到珠海、中山或惠州的開發商賬户上去,北上養老的需求現在這個量還挺大的」,香港房價與大灣區部分內地城市房價的巨大差距成為吸引港人北上置業養老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跨境養老」這個趨勢並不新鮮。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便有一批早年從內地到香港生活的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葉落歸根」,返回內地定居養老。香港也一直在推出便利長者在內地養老的措施。
這一趨勢為什麼在今年更為顯著?這背后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養老一體化的發展,也在於區域內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更適配的養老金融服務和產品,破解了港人北上養老長期存在的「顧慮」。
長期以來,醫療服務的難以攜帶是北上養老的主要阻力。今年,跨境保險直賠直付服務在大灣區內地醫院更廣泛地落地,普遍持有香港保單的香港居民在內地就醫將無需墊付資金繳費再返回香港找保險公司報銷,直接減輕了養老生活中的就醫負擔。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今年以來,大灣區醫療集團與多家國際保險公司合作,在其旗下多個醫療網絡開通「保險直付」服務;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也宣佈與保誠保險合作,落地醫療費用直付服務。
同時,記者發現,內地的金融產品也在逐漸獲得關注。在深圳另一個流量較大的口岸——羅湖口岸,某國有行羅湖口岸支行門口的理財、保險產品營銷區域吸引了較多香港老人,「很多港人也在買內地的保險產品。」該支行相關負責人介紹。
保險業佈局養老金融新藍海
大灣區保險機構也正將養老金融視為「新藍海」,通過「保險+服務」模式,整合康養資源推動大灣區養老產業發展。
今年10月,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獲批籌建,成為第四家獲批籌建的省級分公司。
繼去年中國太平大灣區首個康養項目「木棉人家」正式投入運營、泰康之家在深圳的首家旗艦養老社區「鵬園」開業后,今年上半年,太保壽險「拿下」廣州天河智谷片區一塊醫療衞生地塊,建設太保家園廣州天河國際頤養社區、源申康復醫院項目,成為其在大灣區內佈局養老金融落下的重要一子;8月,泰康在粵港澳大灣區佈局的醫療旗艦——深圳前海泰康醫院正式開業。
據廣東金融監管局,截至今年3月末,共有8家保險機構在廣東投資21個養老社區項目,建築面積249.3萬平方米,投資總額243.52億元。7月份,深圳金融監管局透露,深圳已有兩家人身險法人機構設立或參股養老服務公司,已有十余家保險機構開展「保險+養老社區」業務。
大灣區保險機構除了探索養老社區服務模式外,也有機構率先展開對居家養老服務的嘗試,以契合我國「9073」養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今年,中國平安相繼推出居家養老「住聯體」「樂聯體」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其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和質量。
在保險市場極為飽和的香港,養老金融也已成為未來主要增量來源。「我們會在跨境醫療協作上全面滿足大灣區居民對高素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提供兩地通用的醫療保障和支援服務。」一家在香港的國際險企告訴記者。
灣區青年科學「備老」
自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施行。
在過去試點的兩年時間里,廣東的個人養老金賬户開立數量居全國首位。截至2024年9月底,廣州(含省直)、深圳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户超900萬戶。
這意味着,大灣區未老人羣提前「備老」趨勢較明顯。「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的關鍵是拓展個人養老金覆蓋面。」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儁生曾表示。
雖然金融因其跨時空資源配置的核心功能,與養老資金配置的底層邏輯天然一致。但養老金儲備需要人們在未老時將現有存款主動挪至未來,本質是一項逆人性的選擇。
因此,養老金儲備雖緊迫,但對個人的財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導致個人提前配置的行動力仍不夠。但要破解這一難題,不能只侷限於養老金金融的視角。
據記者觀察,關注用户的實際需求和養老痛點,並提供具有可行性和吸引力的解決方案成為養老金融實踐方向。目前,大灣區金融機構正圍繞用户體驗,以「養老三支柱」為抓手,通過「產品+服務」等模式,從賬户、投教、規劃、產品、投研、服務等方面做出契合市場需求的探索,提供更全面綜合的服務或定製化服務。
比如,招商銀行以養老金金融為錨,為其客户提供全周期的服務方案,在攢養老金階段,通過養老規劃、賬户功能、養老產品,將客户的儲蓄養老理念轉變為投資養老理念;在花養老金階段,通過提供差異化綜合服務方案滿足其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養老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金融機構將資源投向大健康產業,以推動醫養服務供給質量優化,形成養老金融商業模式閉環。
比如,建行深圳分行以新市民為抓手撬動養老金融客户,通過幫助未老人羣提前規劃養老,將養老金投資於養老產業,再將養老服務對接其客户的養老資金使用,形成金融服務閉環。
廣東金融監管局在廣東保險業三季度新聞通氣會上透露,個人養老金平臺已上線200款儲蓄產品、102款保險產品、26款理財產品,每家銀行平均上線基金超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