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眼鏡,一線VC難以下手

2024-12-25 10:12

百鏡大戰,又一次來臨。

自去年9月Meta發佈與雷朋合作的AI眼鏡Ray-Ban Meta(以下或簡稱Meta眼鏡),今年前三個季度全球出貨量超過110萬台,AI眼鏡熱度便迅速升溫。

一邊,大廠如OPPO、vivo、華為、騰訊、字節都在評估AI眼鏡項目。蘋果也被傳出消息稱,正在組織團隊研究AI眼鏡市場。

另一邊,頭部玩家更是戰火在11月達到了頂峰,國內外僅10天就密集發佈了18副AI眼鏡消息,包括小度AI眼鏡、Rokid Glasses、Looktech AI Glasses發佈,以及雷鳥V3、閃極科技聯合 LOHO和科大訊飛的AI眼鏡量產預告。

就連羅永浩旗下細紅線科技也傳出將於今年底發佈新品的消息,被市場普遍認為是AR眼鏡或者AI眼鏡。

伴隨着互聯網大廠、AR玩家、智能硬件廠商們應聲入局,逐鹿AI眼鏡的熱度自然也燒到了資本層。

這里面,老牌AR玩家們先融得一杯羹。

9月,TCL 孵化的雷鳥創新剛完成年內第3次融資,不到一周時間,Rokid就官宣再獲1億融資,今年累計融了近6億,估值超10億美元。

再到11月,朱嘯虎把*AI硬件橄欖枝拋向了AI眼鏡廠商Gyges Labs(前仙瞬科技),隨后王慧文也帶資投入主打 AR 遊戲場景的 Viture(行者無疆)。

而頭部玩家+明星VC的雙向奔赴,自然撥動了一級市場的心絃。

這幾天,投資人Jerry感受到VC圈對AI眼鏡的關注之高,他正在應老闆要求飛深圳看眼鏡供應鏈、眼鏡品牌以及線下渠道,雖然被明確「投資不是首要任務」,但已經被「要求」多看、多學習、多聊。

據他觀察,有些圈內朋友比較激進,對於某個項目,只要大機構一出手,其他機構跟風的可能性也很大。

「他們會認為Ray-Ban Meta找到了AI硬件的*形態,幾個團隊對比,如果這個團隊綜合素質最高或者最契合,就出手。」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高調」融資很多,賽道倒也沒有呈現出玩家們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態勢,很多投資人更是跟Jerry的老闆一樣,選擇「多看少投、甚至只看不投」。

究其原因,總結來下,無疑有二。

一是大廠正跑步進場,可看的創業項目依然是名單上的幾個,所以這到底是大廠還是小廠的機會,投資界目前依然沒有統一的定調;其次,國內主流玩家們目前大多數處於「PPT造鏡」階段,產品甚至都沒有投向市場,更是讓VC們望而卻步。

可見,或多或少,於AI眼鏡,熱(熱鬧)看冷(冷靜)投也成了一種投資氛圍。

三類玩家成主流,大部分還在「PPT」階段

當然,這波VC們相對冷靜,還得部分歸因於智能眼鏡吹上風口已經是第三波了。

最早是2012年谷歌上線Google Glass,要「替換手機」,隨后是專注視覺體驗的AR/VR眼鏡興起,作為典型的蘋果Vision Pro又在去年獨領風騷。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實際銷量都遠少於預期。

直到今年Ray-Ban Meta這個一年賣出 100 多萬台的標杆產品出現,纔算通過銷量徹底打開了玩家們的思路。

從定義上看,AI眼鏡作為一款新型的可穿戴設備,功能上,主要用於語音交互和拍攝;相較於過往的主流眼鏡類產品VR,AI眼鏡*的變化是解決了用户佩戴舒適度的痛點。

以現在關注度最高的AI眼鏡產品Meta Ray-Ban第二代產品為例,它的重量僅為49g,不到Meta VR產品重量的1/10,這也使得AI眼鏡的使用場景突破此前VR主要用於室內空間的限制,可以廣泛用於室內外的日常場景。

百度推出的小度AI眼鏡以及Rokid與時尚眼鏡品牌BOLON合作的Rokid glasses,都直面C端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不過,Jerry坦言,Ray-Ban Meta也是二代產品,它跟兩年多隻賣了30萬台的 Meta 上一代眼鏡 Ray-Ban Stories 並無本質差異,均不帶鏡片顯示,只有耳機、語音交互和拍照功能,只不過后者一開始是為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提供內容而生。

而Meta眼鏡能引領潮流,Jerry認為,除了攝像頭、音效等各方面性能提升外,AI大模型的接入「立大功」。

「用户可以通過 ‘HeyMeta,look And…’指令喚起AI調用攝像頭,讓ta給你進行拍照、識別等視覺化操作,可以説是一下子提升了市場關注度和帶動了出貨量。」

今年上半年,Ray-Ban Meta的銷量超預期大漲,到5月時已突破100萬台。

此外,Ray-Ban Meta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出貨量就超過了30萬副,不僅幾乎趕上了*代產品的全周期銷量,甚至一個季度也幾近頂上了Rokid創業十年,實際購買並使用Rokid AR眼鏡的人數。

更別提多家機構還預測,Ray-Ban Meta2024年全年的出貨量將超過200萬台。200萬台,是約43億元的銷售額,與骨傳導耳機明星公司韶音一年的營收相當。

也讓「無顯示屏只具有人工智能」的眼鏡AI化 ,因「吸金之甚」,一下子「性感」了起來。

小度方面曾表示,Ray-Ban Meta的市場表現,是小度選擇做AI眼鏡的重要原因之一。Meta 創始人扎克伯克自己都説:「我們嚴重低估了它的需求。」

再結合中國近視人口近7億這一數據,國內強供應鏈和製造能力來看,拋棄顯示、能自行配鏡的AI眼鏡市場空間可謂瞬間拓寬,各方玩家可以説是應聲入局。

Jerry觀察到,目前AI眼鏡已經呈現出三股主流勢力,都在追着Meta眼鏡跑。

一是基於供應鏈產品和現成團隊優勢,迅速跟進的AR眼鏡玩家們;二是有着硬件基礎的跨界玩家,譬如智能硬件品牌閃極科技、智能充電品牌Anker、混合腦機接口公司回車科技;三是生態完善的百度小米華為歌爾等大廠。

今年李未可上市的Meta Lens Chat、蜂巢科技的界環AI音頻眼鏡、Rokid無AR光機版的智能影像眼鏡,均主打快速擁抱AI、迎合市場需求,對標Meta眼鏡,提供更輕、更便宜、更好的用户體驗。

此外,中國公司中,雷鳥找上了博士、Rokid 與暴龍合作、蜂巢的夥伴則是寶島眼鏡,都在模仿Meta與雷朋的合作模式。

在Jerry看來,這是必然的深度綁定。

「因為眼鏡佩戴無法脱離線下渠道,統眼鏡品牌除了提供驗光配鏡等服務,也會讓智能眼鏡入駐自己的線下渠道。現在,在博士線下店,李衞可、華為的智能眼鏡以及界環AI音頻眼鏡等都已經在售賣。」

可以預見,「Copy」 Meta眼鏡這一已經跑通的PMF無疑成為公認的入局快速通道。但速度雖快,也依然大部分都身處今年上半年纔開始立項的同一起跑線。

Jerry坦言,由於國內的產品大多處於PPT狀態,都沒有拿出產品實物,也不知道他們完成了哪些細節工作,甚至推出的也都是樣機demo,發貨都需要等到明年。

他還透露出還有一類並未涉足產品和供應鏈、硬件的公司也轉向做AI眼鏡,不過並不認為是「好的投資標的」。

「因為AI眼鏡非常考驗綜合實力,前期要hold住供應鏈,后期還有硬件、軟件、AI、商業模式(涉及線上線下銷售以及后期訂閲等)等融合能力,新手入場,並不好做。」

AI眼鏡尚處「嚐鮮」,他們現階段「難以下手」

一起關注AI眼鏡的,還有華山資本(West Summit Capital)創始人楊鐳。

不過,楊鐳看AI眼鏡,並沒有選擇去掃項目。按楊鐳的話説,華山內部早有了一張list,上面入局玩家基本在列,當下,他們更多是從關注視覺入口(以往投資案例)、下一代替代手機的可穿戴設備、大模型的決定作用去思考AI眼鏡的現況。

就用户體驗而言,楊鐳認為AI眼鏡目前更多是嚐鮮,不是出手的好時機。

如果把智能眼鏡的終局看作是「取代手機」,他認為在現階段聽、看、識別成像、續航、舒適度等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身為投資人,需要思考兩大問題。

一是戴眼鏡的人比例雖大,但AI眼鏡的應用場景到底是什麼?是否剛需可持續?又能否做到像手機一樣,無法離開。

二是從創業和投資角度來看,這個遊戲最終是大廠玩,還是創業公司玩?

於*個問題來説,楊鐳個人體驗AI眼鏡,認為AI眼鏡對無近視人羣來説,甚至對近視人羣來説,要長時間習慣戴近50g的眼鏡本身是偽命題,且從蘋果到華為小米等品牌下一代手機都在AI化,功能重疊情況下,AI眼鏡能否對AI手機產生「替代」必然更是值得思考。

如果代替成立,他則認為AI眼鏡toC市場可以立即鋪開。

但從這點上看,Meta眼鏡也尚未做到,畢竟9月Meta發佈的*AR智能眼鏡Orion定位纔是取代手機和平板,而這款產品還相對「遙遙無期」。

再到第二個問題上,楊鐳表示,Meta眼鏡是高舉高打的策略,以高科技+國際品牌的強強聯合,誕生了一個市場風口,接下來,在中國強制造能力下,還會產生用户消費分層,如同AirPods出來后,各品牌追隨,誕生不同價位、應用到不同的細分場景的產品。

從而讓AI眼鏡從質量做得*、價格更高,專用於解決某一類問題的相對碎片的toB消費市場,走向若干家品牌玩家出現,形成功能同質化、價格內卷的競爭格局。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Meta Lens Chat、界環AI音頻眼鏡均已做到了699元的價格。但楊鐳還是認為未行至消費分層這一步,主要就是源於*個問題懸而未決。

結合AI后,從物理結構來看,AI眼鏡需要一定的邊緣算力,聯網則需要較強的CPU處理能力,這樣眼鏡就存在兩個問題,一個電池續航,二是在聯網場景中的延時問題(通信信號強弱)。

另外,用户在佩戴時還會出現眩暈、電池發熱燙臉等情況,不利於用户長期佩戴。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很難以較低的成本解決上述問題。

就拿Ray-Ban Meta來看, 目前體驗上也仍有許多問題,比如攝像頭放置在右側鏡腿,導致它拍攝的照片視角會明顯偏右,另有使用者表示,續航能力不間斷拍攝實測大約能維持30分鍾,在顯示跟續航能力上期待加強。

楊鐳坦言,現在不僅創業者入局相對謹慎,投資人也很難明確誰是贏家,故而投資熱情並不算高漲,甚至有點「難以下手」。

他的感受並非個例。

在此前晚點Latepost的內容中,也有投資人表示AI眼鏡的融資:是個公司多、場面熱,但投資爭搶沒那麼激烈的市場。

其中,有一位去年至今年看了20 多家 AI 眼鏡的投資人表示,很難說出誰是公認的 「*梯隊」,另有一名中國頭部美元基金投資人表示,「大廠有硬件的生態協同,硬件構建不了護城河。國內小米、字節也都會做,沒看到創業公司的機會。」

Jerry則認為,大邏輯上,AI眼鏡*的贏家還可能是手機廠商。

「因為現在AI眼鏡還都是手機配件的思路,綜合能力看,特別是供應鏈、品牌、線下渠道,比方説mic的收音降噪、攝像頭的對焦等,這些都是手機廠商的現成積累。」

雖然當下「投誰」、「投不投」尚且沒有定論,但有一點共識正在悄然誕生,那就是:AI眼鏡雖不會是終局,但一定是萬物AI化的必然過程。

對此,楊鐳也認為,AI眼鏡是AR眼鏡廠商和傳統眼鏡品牌進化的必然產物,作為可穿戴設備之一,AI眼鏡相當於給眼鏡賦予AI的靈魂,這件事已然發生。

「從AI技術層面來看,當前的AI眼鏡所能實現的功能尚無法達到李飛飛團隊提出的3D世界生成模型那樣的深度、廣度和內容理解能力。同時,模型輕量化的挑戰依然存在,大部分計算仍需依賴雲端,如何在眼鏡本地支持必要算力並實現一些關鍵功能,仍是需要解決的核心技術難題。」

2025會有所變化,但元年尚早

這邊,AI眼鏡依然需要持續進化,而另一邊,下一代智能眼鏡也在鉚勁蓄力。

現在,有不少從業者認為,人類有八成的信息通過視覺來接收,如果沒有影像方面的交互,即使AI功能再強大也無法成為人類獲取信息和服務的新入口,因此,AR+AI眼鏡纔是智能眼鏡的最終形態。

Xreal創始人徐馳也曾表示:「AR是AI*的載體,AI是AR*的交互,這很可能是未來十年最能夠改變消費電子和我們終端體驗的兩個核心技術。」

故而,AR廠商們放棄不了顯示,Xreal、Viture、Even Realities、INAIR、影目、雷鳥和 Gyges Labs 等公司的產品,以及 Meta Orion、Rokid Glasses都有鏡片顯示功能,也都在向着AI+AR路線開拓。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Meta Orion,目前「硬傷」也顯而易見。

正如扎克伯格所説,加上顯示屏會讓眼鏡更厚、更貴,Orion雖接近普通太陽眼鏡的外觀設計,但配備7個攝像頭和傳感器,大黑框設計依然略顯笨重,重量更是達98克,生產成本約1萬美元/副。

且從現有體驗視頻顯示來看,Meta Orion似乎仍然出現掉幀、顯示不清晰等情況。

再到Rokid Glasses,Jerry則觀察到,雖然光波導光機很小,直接在鏡片上顯示,重量問題較好解決,但單色光波導在鏡片有一個顯示區,可以看到發佈會上創始人戴着反光。

在走向AR+AI的終局,Jerry表示,各家除了需要攻克核心的顯示技術外,鏡片定製難度也需要考慮在列,不同於AI眼鏡可找眼鏡廠商定製,AR+AI眼鏡如果批量生產,那麼顯示鏡片定製難度只會更高。

「下一代智能眼鏡需要硬件能力和顯示技術足夠強,才能做到替代手機,就當下來説,這還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所以我還是認為AI眼鏡是目前相對比較好的智能眼鏡硬件產品形態。如果明年整個供應鏈和芯片方案成熟,大家開始會有批量生產。無論市場反應好壞,類Meta眼鏡的產量肯定會上升。」

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與歌爾股份合作研發的AI眼鏡,預計在明年Q2發佈,雷軍對這款眼鏡的出貨量預期「在三十萬台往上」;小度搭載文心大模型的AI眼鏡,預計於2025年上半年發售;Rokid搭載通義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則預計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

可見,2025年羣雄爭霸,一場硬仗不可避免,也因此被稱為「AI眼鏡元年」。

不過,資深科技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AI眼鏡行業的發展面臨一些挑戰,其中*的挑戰是技術成熟度和穩定性;此外,AI眼鏡還需要考慮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用户體驗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得到充分的解決,才能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

楊鐳則指出,元年的定義,不是指出現,而是大家都在使用,被市場認可的狀態。

「如果大家都開始不再使用手機或者越來越少使用手機,開始用AI眼鏡交流,我覺得這纔是AI眼鏡的元年。

就像之前,大家意識到在iPhone出現后,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等翻蓋手機開始被替代的過程,這並非一夜之間發生,是需要若干年來實現的。

2025年,尚早。」

(文中Jerry為化名)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獵雲網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