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24 15:42
作者 My way
在譚木匠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譚傳華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更換管理人是不是風險呢?在今年股東會上,有股東問到譚傳華關於傳承問題,他的回答是「文化傳承比血脈傳承更靠譜。」
文化是一個公司的魂,尤其是對譚木匠這樣的家族企業。即使未來管理層可能會變,公司的文化也不能變,對於譚木匠,股東尤其是長期股東更需要長期關注他們企業文化的延續性和管理層。
外界曾經猜測,譚傳華的兩個兒子都可能接班。Wind顯示,譚傳華次子譚力子在2022年卸任董事會與高管職務。目前仍留在其長子譚棣夫在董事會任執行董事。2023年2月1日,譚傳華辭任公司首席行政官,委任羅洪平為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行政官,但譚傳華繼續擔任公司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授權代表等職務,公司大事還是其把關。
譚木匠現任高管情況
「獨臂俠」譚傳華的傳奇故事
譚傳華在1957年出生於重慶開縣的一個村。初中畢業不久,和哥哥一起去河里抓魚,因為每次抓得都不多,他天真地做雷管炸魚,結果把手臂給炸沒了。在那個年代沒了手等於干不了重活,尤其是在農村。村里人都認為他這輩子完了,但他母親卻對他説:「不怕,眼睛還在,一隻手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他為此努力用左手寫字習畫,成為當地民辦學校教師,且因教學成績優異被選為全縣優秀教師。
但這沒有為他贏得校長和同事的尊重,也沒有換來初戀女友父母的青睞。於是在23歲那年,不得志的譚傳華懷揣50塊人民幣離開農村外出闖蕩。他先去了北京,后來又去了西北,把身上的衣服、手錶都賣了換錢,成為睡在街邊的流浪漢,爲了換幾個饅頭幫別人畫畫,還曾被誤認為小偷而被追打。絕望的譚傳華一路輾轉來到峨眉山,想找個地方安靜地了結此生,但或許老天爺並不希望他放棄,那天峨眉山因下雪而封山。他回去想了想,放下了自殺念頭,繼續一邊畫畫、一邊流浪,好幾次差點餓死街頭,最終在一場大病過后,才返回老家休養。
1984年譚傳華開始經營一些小生意,賣過紅薯、魔芋塊、中藥材、開水泥板廠、開花店等等,並靠着開花店攢下了數萬元人民幣。但花店競爭愈來愈激烈,利潤日漸稀薄,讓他開始考慮轉行。
於是,譚傳華決定重拾祖傳的木匠手藝----木雕,但不僅沒有生意上門,更幾乎賠光所有積蓄。1992年他爲了尋找一線生機,到深圳參加工藝品展覽,卻震驚於同行除了技藝精湛,賣得還很便宜。
他在自傳里回憶,做生意閉門造車是可怕的。但深圳依然給了譚傳華一絲契機。他在逛深圳錦繡中華商場時,向商場售貨員打聽到,幾千種產品中唯獨木頭梳子最暢銷,讓他開始琢磨梳子這個「巨大的縫隙市場」。
譚傳華對木梳如何生產一無所知,在請教老一輩的工匠后,才瞭解當時木梳仍是用傳統手工製造,得靠鋸子鋸、刨子刨。於是他決心研發機械設備,進行技術改造。1993年他貸款20萬元人民幣,在四川租下一間國營養豬廠當作生產基地,在他遷進廠房的同一天,原本養在那里的豬也在搬家。他后來提起這段時候,總會笑着説「我們在豬圈里待了8年」。
譚傳華花了大半年用機器生產出第一批梳子,但產品開賣頭一天,他派出4個銷售員一路叫賣到黃昏,只賣出2塊錢。經過艱難的推銷、燒掉15萬把不合格的產品。技術改革后,譚傳華生產的梳子終於打開了市場。一開始譚傳華將自己的梳子命名為「先生」牌和「小姐」牌,但打了很多廣告卻沒人記得住。1995年他將「譚木匠」註冊為商標,認為這個深具中國鄉土味的名字更有辨識度。
很多消費者表示,第一次聽到「譚木匠」時,以為是家百年老店。
他的創新不僅止於產品方面。1997年譚傳華想擴大業務,但當時小企業融資並不容易,一來沒有固定資產抵押,二來銀行貸款意願不高。他突發奇想在報紙上刊登一則「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招聘銀行」的廣告,結果竟吸引了好奇的媒體蜂擁而至進行報道,這則廣告引發社會上對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討論。
后來譚傳華不僅獲得銀行貸款,知名度也一舉大增。此外,因為當時大型商場不重視梳子這種小東西,各路品牌競爭又十分激烈,他爲了提高自家產品競爭力,決定把經營模式從在商場鋪點改為開設加盟專賣店,旗下第1家譚木匠加盟店就在1998年開張。
開設專賣店對建立品牌名聲的效果,遠遠超出預期,而且譚傳華的產品的確足夠吸引人。他帶領公司開發出了不下2000種梳子,除了外形設計漂亮,還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專利拋光技術、插齒技術結合起來,用料也有考究,具有防靜電、保健、順發等基本功能。
知名度提高后,譚木匠並未陷入盲目擴張(實際上2006年也試圖進入高檔飾品市場,以失敗告終)。譚傳華曾説:「我們不想做大公司,只想做好公司。」
回憶譚木匠的發展歷程時譚傳華説:「譚木匠做梳子,初衷還是為錢的,要養家餬口。但隨着品牌不斷成長,企業效益也不錯,我們就在思考,到底我們要干什麼,是要做一家大公司呢,還是做一家很賺錢的公司,還是做一個有理想有情操的公司呢,我們發現大公司曇花一現得太多,20多年來多少大公司消失,多少賺錢的公司也不在了。譚木匠就是想走更遠的路,做一家好公司,那個時候才確定下來‘誠實、勞動、快樂’的企業文化理念精髓。」
20多年來,譚木匠創造了這樣一個局面:無論是在市場份額還是品牌口碑上,它在小木製品領域居然沒有對手,這種只有第一名而沒有第二名的情況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鮮見的。20多年來,公司並沒有波瀾壯闊大開大合,折射出中國企業另外一種鮮見氣質:兢兢業業、不愠不火、平靜如水。
福利企業税收優惠提升了利潤率
譚木匠的員工中,有很多殘疾員工。公司也沒有拿此高舉高打的做話題營銷。企業也因此有了企業所得税優惠政策。
2004年及2005年度:譚木匠作為社會福利企業,全數豁免企業所得税。
2006年政策調整:根據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等相關部門的通知,税收優惠政策模式調整,企業所得税採取成本加計扣除,優惠相當於支付給殘疾員工實際工資的兩倍。
2007年政策調整:進一步調整税收優惠政策模式,企業所得税優惠政策模式更新,優惠額度與2006年政策類似,但增加了新條件,如安置殘疾員工的基礎設施。
此外,譚木匠也享有增值税優惠政策。
2004年7月至2006年9月:譚木匠享有增值税全數退款。
2006年10月后:根據新政策,增值税優惠調整為每月退款政策,即按殘疾員工實際人數乘以特定年度上限(每位殘疾員工每年可退還的增值税上限,由試點省市税務機關根據同級統計部門公佈的當地上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兩倍確定,但最高不得超過每人/每年35000元)。
2007年政策進一步調整,增值税新模式優惠按殘疾員工實際人數乘特定年度上限(每位殘疾員工每年可退還的增值税上限,由縣級或以上税務監管部門按單位所在省政府授權的最低工資的6倍確定,但最高不得超過每人/每年35000元)。
譚木匠還享有西部大開發税收優惠政策
2006年11月2日:譚木匠獲得重慶市萬州區國家税務總局頒發的減、免税批准證書,可享受企業所得税率減至15%的優惠,有效期至2010年。
新税法實施后,2008年1月1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税法》第五十七條,譚木匠可繼續享受企業所得税税率減至15%的優惠,直至2010年。
根據國税局、中國財政部所頒佈有關企業聘請殘疾人士的税費優惠政策,譚木匠於2016年11月24日開始向其殘疾員工支付的薪資可享受雙倍所得税優惠扣減和增值税退税(等於其殘疾員工人數乘以税務局規定的特定年度上限金額)。
根據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關於促進殘疾人就業税收優惠政策的通知》,企業安置殘疾人可享受到對應的税收優惠。分為兩個等級:一個等級是:殘疾員工人數佔比高於1.5%但低於25%,且人數多於5人。還有一個等級為殘疾員工佔比高於25%且多於10人。也就是説,如果是爲了享受優惠政策,企業僱傭殘障員工的最低門檻是1.5%,最高門檻也不過是25%。
整理自公司年報
譚木匠2023年的年報披露共有員工1001人,沒有披露具體僱傭殘疾員工人數,2020年的年報顯示,譚木匠的正式員工為720人,其中殘疾員工355人,佔比高達49.3%。2021年的半年報中,殘疾員工的佔比為38.8%。譚木匠的殘障員工佔比顯然比25%這個數字高出很多,公司不只是招聘殘疾人進來,還需要無障礙改造(資本投入)。由此可見,譚木匠一直在幫當地殘疾人解決就業問題,不是完全爲了享受國家的税收優惠政策。
2023年,殘疾員工就業税收優惠帶來的退税562.4萬元,2023年淨利潤1.4億元,退税利潤佔比4%。增值税退款0.27億元,淨利潤佔比19%,退税也提升公司的利潤率。
未來家族傳承或企業經理人都有可能
在中國企業界,很多人將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經營第一目標。在港股上市后,不乏企業主動找上門來,希望譚木匠把它們收購過去,然后在股市上做做市值管理,股價一下就上去了。譚木匠基本沒動過心。
有投資者問譚傳華:「是否聽説過巴菲特十分推崇的喜詩糖果?個人感覺貴司與其有相似之處,目前公司經營層面是不錯的,只是如果在資金使用效率上加強,就完美了,過多富余資金長時間存銀行是低效的資金利用方式,也拖累目前淨資產收益率只有16.3%,如果沒有特別好地再投資機會,可以考慮加大分紅,將淨資產收益率提升至30%以上,甚至逐步提升至50%以上,試想有幾家上市公司能長期做到如此收益率?到時譚木匠就堪稱卓越、教科書式的公司。希望譚木匠越來越好,一點建議,謝謝!」
譚傳華的回答是這樣:「譚木匠不刻意模仿某一家公司,我是從投資者口中知道喜詩糖果,譚木匠就是一個賣梳子的,走自己的路。關於資金問題,多年前松下幸之助一句話啓發我,‘你有100萬你不能全部用完,只能花50萬,以防不測’。一個人、一個組織,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打算,不能把手上的錢全部花掉,不能全部拿去投資,否則這都是對企業對組織不負責任的。」
譚木匠的資本配置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投資物業的經營租賃收入和現金理財,管理層沒有什麼其他資本配置行為,沒有負債,公司有強的現金流,每年分紅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
段永平曾説過,做企業需要本分和平常心,本分一方面是誠信為本,一方面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遵守職業道德和行爲規範,不越界,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利益。平常心是在面對各種挑戰和誘惑時,不急功近利,保持冷靜、理性和客觀的心態,不被外界干擾,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這或許也是外界關注譚木匠未來接班人能否堅守譚傳華創建的譚木匠文化的原因吧。
類似的例子有不少,比如「老乾媽」的接班人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老乾媽創始人的大兒子李貴山:主要負責市場銷售,但投資房地產項目失敗,導致公司虧損;小兒子李妙行:在2014年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但經營決策引發爭議,如更換原料導致產品口感變化。嚴重損毀老乾媽的品牌和經營。
自2023年初譚傳華辭任公司首席行政官后,譚木匠執行董事重新迴歸三駕馬車,即譚傳華、譚棣夫、羅洪平。
如果是家族內部接班,目前看現任執行董事譚棣夫可能性較大。當然不排除未來由職業經理人管理的可能性,而由譚傳華家族控制。
履歷顯示,羅洪平,56歲,譚木匠行政總監。羅洪平於2003年7月加入譚木匠,負責人力資源及行政、風險管理、財務及會計、產品設計、技術研發、公司文化、生產、倉儲及物流及建設。羅洪平曾任譚木匠萬州廠廠長及譚木匠技術中心主任。彼在加入譚木匠之前,有就職四川華西絲綢總廠副廠長職務逾十年的生產管理經驗、重慶龍寶廣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四年的家用電器營銷經驗。羅洪平獲委任為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行政官后,將繼續擔任譚木匠行政總監。
當然,1957年出生的譚傳華,今年也才67歲,年齡還不算大,如果像內布拉斯加家俱城的B夫人那樣,還有30多年的掌舵時間,但至少也應該有這樣一個規劃。畢竟接班人問題,也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巴菲特在30多年前就考慮伯克希爾的接班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