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23 21:40
來源:36氪
賦生資本有一套投資哲學:「Doing well by doing good(行善致富)」。陳英龍告訴我們,「doing well」表示公司依然需要從財務上盈利;而「doing good」,則意味着要做有社會貢獻的事情。
「2050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這個地球還適合下一代人生存嗎?」
十年前,陳英龍和香港中華煤氣集團聯席主席李家傑時常展開這樣的對話。
這樣的對話場景,常常伴隨着電視中播報的極端天氣事件新聞。在那一年,全球氣候狀況愈加嚴峻,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歐洲部分地區在夏季經歷了暴雨和洪水,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國家則經歷了嚴重的乾旱。
彼時,氣候變化還未像今日這樣被廣泛關注。碳達峰、碳中和等術語還沒有成為熱門詞匯的,在李家傑先生的推動下,陳英龍先生主導的賦生資本——這樣一家秉持長期主義視角,關注低碳科技賽道的投資機構正式誕生了。
賦生資本投資理念並不難理解——找到更「單純」的創業者。這也是香港中華煤氣執行董事、首席投資總裁暨賦生資本管理合夥人陳英龍常常提到的,想找到那些「stay foolish」的人,這里的「foolish」並不是指「笨」,而是指帶着「天真」或「理想主義」特質的創業者們。陳英龍不只看重他們的商業能力,更看重他們對地球未來的責任感。
2024年,賦生資本迎來創立十周年的重要時刻。秉持這種「單純」的投資偏好,賦生資本孵化出一批氣候科技領域的優質項目,其中不少已經成長為首屈一指的行業獨角獸,在可持續航空燃料、儲能電池等多個領域成為佼佼者。
但今日之成就,絕非輕易便可抵達的。
陳英龍用其孵化的生物質精煉公司怡斯萊(EcoCeres)舉例,這是一家通過生物質利用技術,可以把地溝油轉化為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能源科技公司,其2022年和2023年已佔全球SAF市場份額的約20%,產品生產流程基本穩定。
怡斯萊(EcoCeres)張家港工廠
「但三年前可不是這樣。」陳英龍對36碳表示,「當時還在為生產穩定性而發愁,如今這些問題已經成為過去式。我認為我們未來還有更長的路,還要持續提煉理念、優化生產、提升技術和錘鍊團隊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陳英龍深知一個道理,所謂可持續投資,既需要考慮長遠的社會價值,更需要紮紮實實,走好當下的發展之路,這也最終形成了賦生資本的投資哲學:「Doing well by doing good(行善致富)」。
陳英龍告訴我們,「doing well」表示公司依然需要從財務上盈利;而「doing good」則意味着要做有社會貢獻的事情。這意味着,賦生資本的投資活動不僅僅是爲了利潤,更是爲了創造一個更具社會價值的未來。
「這個理念對我們非常重要。」陳英龍強調道。
賦生資本也在十年間快速成長為「亞洲最大的綠色能源孵化器之一」,其所孵化企業的總估值突破65億美元,也從一家創業公司轉型為更具市場化與全球化佈局的創新企業。
TERA-Award大賽便是賦生資本在十年曆程中結出的碩果之一,這項比賽已經舉辦到了第四屆,過去三屆總共吸引了來自59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個能源科技創新項目。這個集合應用場景、投資和獎金於一體的全球化零碳科技加速平臺,被業內稱為「綠色獨角獸孵化器」。
由賦生資本投資孵化的EnerVenue研發的「新型鎳氫氣電池」
在今年第四屆TERA-Award大賽前夕,我們和陳英龍深入地聊了聊。談及今年舉辦大賽的心得,陳英龍更願意用一個詞語來形容——「together」。這是「連接」的意思,也是今年本屆大賽的主題,它不僅僅代表着投資者與項目之間的連接合作,還象徵着更加緊密的創投生態圈,以及更廣泛的人與自然、與地球之間的深度共生。
儘管十年以來已經取得了飛速的成就,但陳英龍仍然認為未來還有很多要做的事。
「如果把創業失敗比作死亡谷,我們只是剛剛實現‘從0到1’,就像是剛剛挺過ICU的危險階段。不過未來道阻且長,氣候科技投資不僅僅是一項生意,我們的對象是地球,是下一代的每一個人,這是條很長的路。」他説。
從0到1跨過「死亡谷」,
新的挑戰剛剛開始
36碳:你提到賦生資本在2024年實現了「從0到1」,這是如何界定的?
陳英龍:從0到1不是勝利,而是新挑戰的開始。
如果把創業失敗比作「死亡谷」,那麼「1」可以理解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從0到1」的路上更像是在ICU里掙扎,隨時面臨生存危機;而「1」雖然仍有風險,但狀態已趨於穩定。
舉個例子,我們孵化的可持續燃油企業EcoCeres,在2022年和2023年已經佔全球SAF市場份額的約20%,產品生產流程基本穩定。
但三年前不是這樣,我們當時還在為生產穩定性而發愁,如今這些問題已經成為過去式。我認為我們未來還有更長的路,還要持續提煉理念、優化生產、提升技術和錘鍊團隊等。
36碳:「Doing well by doing good(行善致富)」這句話被視作是賦生資本的投資哲學,你怎麼定義「well」「good」的含義呢?
陳英龍:這是我們主席李家傑博士提出的理念,在未來仍然長期適用。「doing well」意味着公司依然需要從財務上盈利;而「doing good」則意味着要做有社會貢獻的事情。我們的投資活動不僅僅是爲了利潤,更是爲了創造一個更具社會價值的未來。這個理念對我們非常重要。
36碳:這種理念是如何應用在投資業務活動中的?
陳英龍:爲了實現這一點,賦生資本有個理念叫作「fulfilling gaps」,這意味着我們會幫助創業者填補他們在市場中的空白,就像「搬磚」一樣,哪里需要支持,我們就哪里去幫助。
對於初創項目,我希望能與他們產生行業共鳴,彼此關係不僅僅停留在資金層面。在投資決策時,我們更加註重長期戰略和融資能力,傾向於選擇那些能夠在穩定領域內持續發展的項目,而不是因盲目追逐短期熱門行業而失去理性。
我們沒有「廣撒網」,而是用更高的選擇標準在較小的投資組合中,做到深度陪伴和創造長期價值。
36碳:賦生資本的投資版圖已走向國際,你之前提過「即使項目只有五個人,賦生資本也希望其具備全球化視野」,全球化為何如此重要?即便是對一家初創企業而言?
陳英龍:當然,剛過去第三屆TERA-Award大賽上可以明顯感到國際化水平的提升,比賽中有超過一半的項目來自國際團隊。
縱觀這幾年的能源創業生態,我認為國內的技術路線更多集中在生產型企業,國際項目更加多樣化,比如一些團隊關注分子原料、材料創新,甚至是平臺型技術,技術廣度和深度都值得借鑑。
更宏觀些看,我認為國際化是能源行業的必然趨勢,能源和氣候問題的全球屬性決定了它們無法孤立被解決,全球化視野是全球能源科技合作需求的體現。
36碳:今年大賽的主題是「together」,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詞?
陳英龍:賦生資本所投資的創業者們,雖然領域各不同,但大家都具備共性特質。今年正值賦生資本成立十周年,我們想用「together」這樣一個主題,把更多相似的人聚在一起,傳達出「bonding」的理念,即「連接感」。
無論是投資理念,還是后期服務,賦生資本都想從一個簡單的投資者,轉變為企業的長期成長夥伴。我們不僅僅提供資金,而是以長期陪伴和深度瞭解,找到企業真正需要的資源。
同時,我們不希望投資組合中的公司是孤立狀態,想讓它們相互形成協作和支持。比如,我們孵化的科創企業賽昉科技,就已經和香港中華煤氣旗下名氣家建立深度合作並研發出「港華芯」,這是燃氣行業首款RISC-V架構的物聯網安全芯片,率先應用在智能燃氣表中。
截至2024年10月底,「港華芯」累計出貨量已突破300萬片,其應用場景已擴展到智能廚房、安全家居、居家養老、智能家居等多個場景。
36碳:你提到你們投資的創業者們具備相似特質,即「doing well by doing good」。在氣候科技領域找到這樣的人,難度大嗎?有沒有具體案例?
陳英龍:這個問題非常關鍵。我認為能夠在氣候領域成功創業的人,通常都有某種「天真」或者説「理想主義」的特質,甚至可以説是「stay foolish」的一羣人,但我不想將其定義為「笨」,而是「單純」他們會爲了做對的事而選擇更難的路。這也正是我們選擇創業者時的核心標準——不只是看他們的商業能力,更看重他們對未來、對地球的責任感。
36碳:站在十周年的新起跑線上,你對賦生資本的未來期望是什麼?
陳英龍:在過去十年中,確實充滿了挑戰和痛苦,但我們依然能常常找到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來自於外部成就,而是每天解決了一個個問題,看到自己和團隊的進步。對我而言,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融了多少錢,而是每天我們都在解決新的難題,幫助地球變得更好。
下一步,我希望讓賦生資本從一個孵化器,發展成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投資平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是亞洲,還是全球範圍內任何一家想要深耕氣候科技的創業公司,都會想到我們,並來尋找支持與合作。
新能源爆火,但不能僅用「風口」來定義
36碳:時至今日,你認為新能源投資還能被稱為「風口」嗎?
陳英龍:我在能源行業工作了20多年,我認為能源賽道不應該被稱為「風口」那麼簡單。
能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源變革應被視作一個長期調整和優化的過程,而且不同細分領域會有自己的周期,發展狀況差異很大,因此不同技術賽道需要被清晰分類。
例如,氫能在技術上確實有巨大潛力,但目前的市場成熟度和商業化水平還遠未達到主流投資的要求。氫能可以説是一個「未來風口」,但現在還不具備全面爆發的條件。
再到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領域,歐洲、中國和美國等地的負電價現象表明,這些市場已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飽和,未來需要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效率,而不是單純增加發電能力。
36碳:那你是否觀察到行業現存的一些亂象?比如某些領域的內卷和過剩?
陳英龍:確實存在。我觀察到部分創業者盲目追逐「風口」:不基於自身能力和長遠價值來判斷機會,而是扎堆涌向熱門賽道,通過迎合資本市場來獲得短期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源過度集中:我們在大賽中觀察到一些項目扎堆做同樣的事情,但真正能跑出來的其實鳳毛麟角,過度投資導致市場擁擠和競爭加劇。
比如過去幾年,鋰電池相關企業經歷了大規模的增長,但也因為同質化競爭導致了上千億規模的企業倒閉。
36碳:在當前新能源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你對未來還有信心嗎?你如何看待未來該行業的投資增長潛力?
陳英龍:從長期看,能源格局和結構在未來十年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能源投資的未來增長潛力仍然可觀。新能源行業本質上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市場。短期賽道擁擠現象並不意味着整個新能源賽道都是「風口」,而是要更專注解決尚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
舉例來講,儲能領域的核心問題仍然需要被解決,例如儲能的長周期技術(如12小時以上的儲電)、儲能的安全性,以及短周期回收的經濟性等。這些問題表明,新能源賽道的機會在於解決實際挑戰,而不是盲目追逐熱點。
36碳:那你對未來的新能源行業市場怎麼看?你覺得市場還有空間嗎?
陳英龍:我認為未來新能源行業還會越來越「卷」和「快」:過去需要多年迭代才能實現的科技突破,如今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完成。
隨着能源行業的進程越來越快,需要更快速地適應和調整,找到快速解決方案。
不過我認為,是「好日子越來越短」,而不是「好項目越來越少」。科技進步,尤其是AI讓以前需要多年迭代的科技,現在可能一瞬間就抵達。時間變得越來越短,意味着企業要跑得更快。
36碳:你提到當下另一個重要的詞就是「AI」,如何理解「AI+能源」產生的交集?
陳英龍:我認為AI對能源行業的影響當然是顛覆性的。能源行業一直是一個傳統、物理性強、技術應用相對滯后的行業,很多操作和決策依賴經驗,很多過程還停留在「試錯」階段。而AI的引入能夠極大加速這些決策和優化過程。
能源行業涉及大量的數據處理和決策優化,比如電網負荷管理、能源分配等,傳統都是基於經驗和靜態模型來操作,而AI能夠通過海量數據的學習和分析,提供更加精確、動態的匹配和預測。
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起點相對低,很多傳統的能源行業還沒有完成數字化轉型,AI和數字化其實對能源行業來説是一次「重新做一遍」的機會。
36碳:賦生資本今年在新能源領域的關注點是什麼?
陳英龍:氫能、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等生物質燃料,以及碳捕捉(CCUS),綠色甲醇以及新型中、長期儲能等。這些依舊是我們的關注重點。
同時我們也關注到數字化和信息化在能源行業的應用,這對提升能源行業效率至關重要。能源行業在信息化和數字化方面的水平遠遠低於我們預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佈局的原因。
36碳:你在投資領域深耕多年,也見證了不同產業的變遷更迭。在種種投資機構押注新能源產業的當下,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新能源創投圈生態?
陳英龍:能源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工業行業,傳統的互聯網投資思維並不適用。雖然能源行業的回報潛力可觀,但和互聯網行業不同,它需要更多現金流和穩定利潤。
很多投資者希望看到能源公司迅速發展壯大,可能會對短期的虧損和安全問題視而不見,這種做法非常危險。我認為本土的新能源創投生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