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23 17:58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在此前被海爾集團納入麾下后,上海萊士與海爾生物均為海爾集團大健康產業「盈康一生」旗下上市公司,此次合併發揮規模效應,打造一個具有持續成長潛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生物科技產業旗艦。
縱觀上海萊士漂泊半生,控股股東更迭,不僅是企業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也映射出血液製品行業在監管高壓下的特殊生態。
由於國家自2001年起便不再新批血液製品生產企業,行業准入門檻極高,形成了包括上海萊士在內的「六足鼎立」格局。在這其中,除華蘭生物外,其余企業均背靠國企或央企,享受着政策與資源的雙重庇護。
華蘭生物雖以民營企業身份獨領風騷,但其產品種類之全、規格之多,在國內無人能及。然而,新漿站的拓展與血液製品行業的特殊牌照需求,使得政府公關能力成為關鍵。在此背景下,選擇國企或央企作為靠山,無疑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政策紅利與資源支持。
對於上海萊士而言,雖然體量龐大,但在外資巨頭基立福減持后,其未來發展路徑備受關注。如今,背靠海爾集團這棵大樹,或許正是上海萊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的最佳歸宿。
海爾生物「蛇吞象」式併購上海萊士:大健康產業佈局再升級
12月22日晚間,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同時發佈重磅公告,宣佈雙方已簽署《吸收合併意向協議》。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然而,由於交易尚處於籌劃階段,包括具體交易方案、換股價格、債權債務處理、員工安置以及異議股東保護機制等在內的諸多細節尚未最終敲定,因此整個併購過程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確保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和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公司股價出現異常波動,海爾生物和上海萊士均決定自12月23日開市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會超過10個交易日。
從市值規模來看,這場併購無疑是一場引人注目的「蛇吞象」式行動。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收盤,上海萊士的市值高達約479.3億元,而海爾生物的市值則僅為111.9億元,前者幾乎是后者的四倍之多。此外,在淨資產及盈利能力方面,上海萊士同樣展現出遠超海爾生物的實力。
具體而言,2021年至2023年期間,上海萊士的營業總收入分別達到了42.88億元、65.67億元和79.64億元,歸母淨利潤也分別實現了12.95億元、18.80億元和17.79億元。相比之下,海爾生物在同一時期的營業總收入分別為21.26億元、28.64億元和22.81億元,歸母淨利潤則為8.45億元、6.01億元和4.06億元。顯然,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上海萊士都佔據着明顯的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均為海爾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但海爾集團實控上海萊士的時間並不長。回溯到2023年12月29日,海爾集團與上海萊士股東基立福簽署了一份重要協議。根據協議內容,海爾集團或其指定關聯方擬協議收購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萊士132909.62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20.00%,轉讓價款高達125.00億元人民幣。同時,基立福還將其持有的剩余上海萊士43706.966萬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託給海爾集團或其指定關聯方行使,佔總股本的6.58%。
經過一系列的程序推進,2024年6月18日,上述交易完成了相關股份的過户登記手續,海爾集團通過海盈康合計控制了上海萊士176616.58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26.58%)所對應的表決權。同年7月29日,上海萊士完成了董事會換屆選舉,盈康控制董事會過半數董事席位。至此,海爾集團正式成為上海萊士的實際控制人。
對於海爾生物而言,此次併購無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作為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的重要成員,海爾生物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可謂風生水起。然而,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海爾生物也深知需要尋求更多的增長點來鞏固和提升自身的市場地位。而上海萊士作為中國最大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之一,不僅擁有完善的產業鏈佈局,還具備強大的市場渠道優勢。其加入海爾生物的大家庭,無疑將為海爾生物帶來顯著的協同效應和市場優勢。
事實上,海爾集團近年來一直着力佈局大健康產業賽道,併成功打造了「盈康一生」大健康生態品牌。該品牌的主營業務涵蓋了高端科研設備、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及應用等多個領域。在此之前,海爾集團已經擁有了海爾生物、盈康生命(300143.SZ)兩家上市公司,並在全國範圍內佈局了近20家醫療機構。此次成功將上海萊士納入麾下,無疑將進一步完善海爾集團在大健康領域的產業佈局。
特別是從血液生態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海爾生物併購上海萊士將形成更為完整的閉環。上海萊士在血液製品領域的深厚積累和強大實力,將為海爾生物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海爾生物也可以藉助上海萊士的產業鏈和市場渠道優勢,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業務範圍和市場影響力。
從市場邏輯的角度來看,海爾生物併購上海萊士無疑是一次優勢互補的強強聯合。海爾生物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勢頭良好,但也需要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來應對市場的變化和挑戰。而上海萊士則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強大的市場渠道優勢,其在血液製品領域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影響力不容忽視。通過併購上海萊士,海爾生物將能夠迅速擴大其在血液製品領域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上海萊士:漂泊半生,海爾是最好的歸宿?
上海萊士的血液製品業務曾是無數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然而,經歷了股價的大起大落、業務結構的調整以及股權爭奪的波折后,上海萊士最終花落海爾。
回溯往昔,2013年至2015年,公司股價一飛沖天,大漲超過12倍,成為投資者眼中的寵兒。然而,好景總是短暫,上海萊士很快從巔峰跌落。2015年,藉着A股大牛市的東風,上海萊士通過投資股票大賺一筆,當年投資收益高達8.7億元,佔淨利潤的60%。次年,公司再度炒股獲利8.3億元,佔淨利潤的51%。這兩年的炒股盛宴,讓上海萊士一時被譽為「A股股神」。
但股市很快便讓上海萊士嚐到了苦果。2018年,公司因炒股虧損近13億元,一時間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此后,儘管公司努力調整業務結構,但業績並未出現明顯改善。在業績下滑的泥潭中掙扎的同時,上海萊士的股權結構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動盪。
數據來自上海萊士財報
科瑞天誠和萊士中國兩大股東,因質押融資到期不能按期償還或跌破平倉線等原因,所持股份被被動減持。2021年,科瑞天誠質押違約后,公司陷入了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的尷尬境地。
此時,西班牙血製品巨頭基立福的入局,似乎為上海萊士帶來了一絲曙光。基立福通過收購上海萊士子公司GDS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然而,基立福的入股並非一帆風順,其承諾的36個月內不謀求上海萊士的控制權,讓公司的控制權之爭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隨着基立福承諾函的到期和業績對賭協議的臨近,上海萊士的股權結構再次迎來鉅變。基立福在減持股份的同時,放棄了謀求控制權的計劃。而這一系列股權變動背后,是各大股東對公司控制權的激烈爭奪。原董事長的辭職、基立福提名非獨立董事的全面控制舉動,以及國資背景的中國信達、中信銀行、中信證券的持股崛起,都讓上海萊士的控制權之爭變得異常複雜。
在這場紛爭中,海爾集團的入主,無疑為上海萊士帶來了穩定的希望。海爾集團以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戰略眼光,為上海萊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對於上海萊士而言,背靠海爾,或許真的是最好的歸宿。
血製品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高度的技術密集型、資源稀缺性和政策監管嚴格性。在這個行業中,採漿站數量、採漿量、產品線豐富度及技術研發能力,是企業競爭的核心優勢。
截至2023年末,上海萊士擁有5個血液製品生產基地和44家單採血漿站,2023年採漿量更是超過了1500噸,同比增長7.1%,佔國內總採漿量的約12.5%。其產品覆蓋了白蛋白類、免疫球蛋白類及凝血因子類三大類,是國內少數可從血漿中提取六種組分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之一。
然而,在這個高度集中的市場中,競爭依然激烈。天壇生物、華蘭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衞光生物等頭部企業,都在不遺余力地拓展采漿站、提升採漿量、豐富產品線。特別是在新漿站的拓展和血液製品行業特殊牌照的需求下,政府公關能力成為關鍵。此時,選擇國企或央企作為靠山,無疑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政策紅利與資源支持。
對於上海萊士而言,海爾集團的入主,不僅提供了資本上的支持,更帶來了戰略上的協同。海爾集團在生物科技領域的佈局和資源,將助力上海萊士實現從單一的血液製品生產商向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企業的轉變。在海爾集團的賦能下,上海萊士有望在產品研發、市場拓展、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