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年融資三四次」頻現:香港再融資規模將連續四年超越IPO

2024-12-23 07:28

  圖蟲創意/供圖 翟超/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充裕的國際資金和便利的再融資制度作為香港市場的一面「金字招牌」,近年來,香港再融資市場更是為實體經濟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Wind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再融資市場規模有望連續4年超過IPO市場規模。

  「去香港上市並非一錘子買賣,香港的再融資制度相比其他市場有着巨大優勢。」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對於亟需資金出海或進一步擴張的企業而言,赴港上市不僅能在IPO時募集資金,后續的再融資制度更能及時緩解企業的「不時之需」。證券時報記者發現,在香港市場,一家公司一年融資三四次的案例並不鮮見。

  構建可持續融資渠道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香港市場IPO募集資金規模達到約790億港元,而再融資市場規模(注:不包括可轉債)則已達到890億港元。這也是自2021年以來,香港市場再融資規模有望連續4年超越IPO市場規模。

  不過,細數過去10余年的香港再融資市場,當前的市場規模「縮水」嚴重。2015年時,香港再融資市場規模更是達到驚人的8477億港元,在2021年到2023年時也都維持在千億港元之上。

  隨着港股市場的快速回暖和國際資金加速返港,香港的再融資市場也有望再度回暖。而據香港交易所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底,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總額已超過240億美元,按當前匯率計算,實際已超過1800億港元,因此,香港實際的再融資規模相比Wind數據(未統計可轉債等數據)高不少。

  一位香港的投行人士對此感受也極為深刻:「今年上半年雖然IPO市場表現並不太樂觀,但就我們投行本身的收入而言,2024年相比2023年改善了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再融資市場的活躍。香港的一些頭部企業通過配售、可轉債等方式募集資金,5億美元甚至10億美元規模的再融資案例都有出現。」

  在上述投行人士看來,目前香港再融資市場的便利性非常明顯。「所以很多企業現在開始考慮赴港上市時,已經不再簡單考慮到港股IPO能拿多少錢,而是要通過在港股上市,搭建起一個可持續的融資通道。」

  事實上,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在香港上市,IPO上市只是一個起點,上市后的不斷再融資更加重要,再融資也已成為上市公司融資的重頭戲。與其他一些市場相比,港股再融資審批時間相對較短,程序較為簡便。上市公司在滿足基本條件后,能夠較為迅速地啟動融資計劃,把握市場機遇。

  匯生國際資本有限公司總裁黃立衝表示,香港市場提供了多種再融資工具,包括配售、供股、公開發售、可轉債、認股權證等,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香港市場的再融資審批機制核心是以「披露為本」,流程清晰透明,無需複雜的監管審批。例如,配售只需董事會授權即可進行,不需要額外的監管溝通或審批,極大地提高了融資效率,「閃電配售」機制可在一天內完成資金募集,滿足企業快速融資需求;「先舊后新」模式則允許大股東先轉讓舊股,再增發新股補足,進一步加快資金到位速度。

  同時,黃立衝認為,港股再融資還有一個優勢是對募集資金用途的限制較少,只需在披露文件中説明資金用途,並在后續報告中更新相關信息即可。

  科技公司再融資表現突出

  Wind數據顯示,從2024年以來,香港再融資規模前四的行業分別為有色金屬、日常消費零售、軟件服務和醫藥生物。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再融資極為便利,一年內多次融資的港股上市公司並不鮮見,如康方生物今年再融資2次,優必選、中手遊愛帝宮今年再融資3次。在去年12月29日登陸港股市場的優必選,雖然上市時間還未滿一年,但在今年卻已完成了3筆再融資項目。公司分別於2024年8月1日、10月23日及11月20日公告配股融資,三次配售合計再融資11.54億港元,已經超過了其IPO時的募資總額10.42億港元。連同IPO在內,優必選已累計融資近22億港元。

  而在今年香港的再融資案例中,除一些傳統行業巨頭外,可以明顯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是,科技股尤其是一些熱門科技股,符合當下熱門賽道、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再融資案例更為頻繁且金額巨大。

  以人工智能龍頭商湯為例,該公司在今年6月通過配售完成一筆超20億港元的再融資后,在今年12月17日,又再次完成27.98億港元的再融資。最近的這一次是在今年12月11日進行公告,但在12月17日即完成,短短一個星期就完成了整個再融資流程。

  黃立衝表示,科技、人工智能及相關創新企業在再融資活動中表現突出。「背后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內地和香港證券監管機構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提振市場信心,例如註冊制改革、簡化再融資流程,以及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支持。內地的刺激政策也吸引了部分外資迴流香港市場。全球利率上升周期結束后,資本流動性增強,特別是來自歐美和中東地區的資金迴歸亞洲市場,為香港股市注入了新動力。」

  中小企業融資門檻並不低

  雖然香港再融資更為便利,但作為一個成熟的國際市場,在香港也並非隨隨便便就能融到資。作為一個典型的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其對公司自身質量和發展前景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港股並不會得到過多的資金青睞,反而會產生更多的監管合規成本。

  「香港上市后搞再融資,最大的難度就是你要去找錢。港股的再融資,只要你有本事找到錢,你想搞多大都行,沒人管你,效率非常高。」內地一家投行的人士坦言,公司本身如果沒有過硬實力和發展前景,想在港股融到資則非常困難。

  比如有一家今年主動申請退市的港股公司就直言不諱地表示:「考慮到H股的交易量較低且流動性有限,導致本公司難以在香港聯交所有效地進行融資;H股退市將令本公司節省與H股上市監管合規相關的成本及費用,董事會認為H股退市將對本公司及股東整體有利。」

  「過去7—8年,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傳統行業(如房地產、製造業)面臨激烈競爭和利潤率下降,許多企業因盈利能力減弱而難以吸引投資者。儘管新經濟行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但港股市場對新興產業的覆蓋率較低。同時,港股市場長期處於低估值狀態。恆生指數自2021年高點累計下跌超過40%,日均成交金額也從2021年的1667億港元下降至1136億港元,導致融資功能減弱。許多中小市值公司流動性極差,甚至出現零成交或低成交狀態,導致其融資能力進一步受限。」黃立衝説。

  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和有前景的公司則受到資金熱捧。比如商湯在12月融資時僅有約6%的折讓顯得格外亮眼。不僅為商湯以更低的成本籌措到約28億港元的資金,更顯示出機構投資者對其未來成長空間的信心和認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