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抗衡馬斯克星鏈,歐盟啟動第三個太空計劃

2024-12-20 21:34

爲了與美國科技巨頭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相抗衡,歐盟啟動了一項十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太空計劃,投資總額超過百億歐元。

這項計劃名為Iris²,是Infrastructure for Resilience, Interconnectivity and Security by Satellite(關於衞星韌性、互連和安全的基礎設施)的首字母縮寫,這是繼哥白尼地球觀測系統和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之后,歐盟啟動的第三個太空計劃,旨在為歐盟諸國政府及公民提供高速網絡服務和安全通信服務,從而實現通信網絡的自主權。

公私部門共同投資

Iris²計劃為期12年,將於2030年初開始運營,該計劃的大部分容量將用於衞星運營商向企業和家庭提供的商業寬帶服務,但也有不少容量用於支持政府應用的安全服務,例如監視和危機管理。

歐盟最初對這項計劃耗資的預測是大約60億歐元。如今,費用估算增至106億歐元,其中公共部門出資比例超過61%,包括歐盟委員會的60億歐元投資和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5.5億歐元投資;私營部門的出資則超過40億歐元,由SpaceRISE財團提供。

爲了啟動這項計劃,歐盟委員會與SpaceRISE財團簽署了為期12年的特許合同。SpaceRISE財團是Iris²計劃的設計、建造和運營方,成員包括歐洲最重要的一些太空公司和通信公司,如法國的歐洲通信衞星公司(Eutelsat)、西班牙衞星運營商Hispasat、總部位於盧森堡的歐洲衞星公司(SES)、空中客車公司(Airbus)、德國電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意大利空間通信公司(Telespazio)、法國泰雷茲集團(Thales)等。

Eutelsat是Iris²計劃的最大私營投資者,共投資20億歐元,這家法國衞星運營商希望將Iris²的技術集成到其投資的OneWeb衞星公司的下一代衞星中。Eutelsat首席執行官伊娃·伯內克(Eva Berneke)表示:「我們可以獲取這些技術,甚至可能更快地獲取這些技術,而這些技術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由公共資金資助。」

英國無意加入Iris²計劃

英國政府官員表示,英國沒有提出加入Iris²計劃的任何要求。

英國在退出歐盟之前,曾經參與歐盟太空計劃。按照原先的安排,英國軍隊將從2025年開始使用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但后來英國政府切斷了與歐盟太空計劃的聯繫,並在退歐談判期間得出結論,認為英國研發自己的系統,與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競爭,才符合英國的利益。

英國研發的系統包括2024年8月發射的地球成像軍用衞星Tyche。英國政府在2024年11月表示,爲了捕捉地球表面的日間圖像,英國還將在2027年發射一顆名為Juno的新衞星,以「增強英國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

英國原來在通信衞星的研發方面是比較先進的,曾有過著名的衞星公司OneWeb。Oneweb目前擁有全球第二大規模的衞星星座,在軌衞星運行數量648顆,僅次於星鏈。與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不同,OneWeb專注於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互聯網服務,特別是在偏遠和偏僻地區,這顯示了英國在通信衞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后來,由於流動資金危機,OneWeb不得不於2020年3月27日申請破產。2023年9月28日,OneWeb與法國公司 Eutelsat 合併,如今OneWeb被視為一家法國公司,但OneWeb的總部仍然設在英國首都倫敦,英國政府仍然在OneWeb中持有大量股份和特殊投票權,以保護英國在合併后實體中的利益。

根據歐盟目前的規定,第三國可以通過與三家衞星運營商中的任何一家簽訂關於監控或網絡安全服務的商業協議來參與Iris²計劃。這三家衞星運營商分別是法國的Eutelsat、盧森堡的SES和西班牙的Hispasat;第三國也可以通過出資,而成為Iris²計劃的正式成員。

有人猜測,鑑於英國與歐盟在國防和安全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也因為英國工黨政府首相斯塔默多次承諾要重塑英國與歐盟關係,英國可能會提出參與Iris²計劃的請求。

但一位高級官員表示,英國政府沒有提出這樣的請求。

「不依賴第三方」

那麼,歐盟為什麼不能使用星鏈等現有星座呢?歐盟委員會對這個問題的答覆是:「因為全球衞星連接正迅速成為一種關於衞星安全和韌性的戰略資產,所以歐盟需要緊急行動起來,確保在不依賴第三方的情況下暢通無阻地連接衞星。」

對,關鍵詞就是「不依賴第三方」。

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推出的星鏈計劃,是迄今世界上最具雄心和創新性的衞星計劃。截至2024年11月底,星鏈衞星的數量已經達到7213顆,顯示出其快速的部署進度‌。SpaceX計劃最終部署約4.2萬顆衞星,構築全球覆蓋的衞星互聯網,從而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坊間有一個説法:馬斯克想要用衞星在地球上空編織出「天羅地網」,等到星鏈完成之后,馬斯克便可以掌握世界各地的動向。

顯然,馬氏「天羅地網」讓歐盟決策者感到擔憂,這種擔憂不僅涉及國家安全層面,也涉及商業競爭層面。近些年來,歐盟一直呼籲建立自己的衞星星座。

早些時候,歐洲央行前行長、意大利前總理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也在其歐洲競爭力報告中指出,馬斯克的星鏈衞星寬帶服務正在「擾亂歐洲電信運營商和製造商」。

這種「擾亂」包括對歐盟相關公司傳統業務的影響。最近幾個月,歐洲兩個最大的衞星製造商空中客車和泰雷茲都做出了宣佈,打算裁員數千人,以應對其傳統的地球同步軌道業務的下降。

推出自己的Iris²計劃,目的就在於排除這種「擾亂」。如今,歐盟委員會防務、工業和航天部門的負責人蒂莫·佩索寧(Timo Pesonen)表示,Iris²計劃將鞏固歐盟的戰略自主權和國防能力,提升競爭力,並將促進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合作。

爲了更好地應對馬斯克的星鏈構成的挑戰,2024年12月初,空中客車、泰雷茲和意大利的萊昂納多公司(Leonardo)討論共同創建一家新的歐洲衞星企業,這一計劃被稱為「布羅莫項目」(Project Bromo)。知情人士説,儘管「布羅莫項目」目前仍然處於早期階段,但相關的談判已經進展到在空客內部為這個項目確定了一個代號的地步,這三家歐洲航空航天業巨頭都傾向於這麼一個架構,即由一家新公司整合衞星資產,而不是由一家合作伙伴從其他合作伙伴手中購買資產。

萊昂納多公司首席執行官羅伯託·辛戈拉尼(Roberto Cingolani)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確認,這三家合作伙伴都傾向於按照歐洲導彈集團(MBDA)當年合作的模式創建這家新的歐洲衞星企業。

近地軌道已成為稀缺資源

德拉吉還在他的歐洲競爭力報告中指出,歐盟目前還「在火箭推進領域和用於電信及衞星接收器和應用的巨型星座領域落后於美國,而這個市場要比其他太空領域大得多」。

而如今歐盟推出的Iris²計劃,就是爲了緩解這種落后局面的。歐洲航天局局長約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説,Iris²計劃將「促進歐洲航天工業創新,提高歐洲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

法國航天局CNES負責人菲利普·巴蒂斯特(Philippe Baptiste)也認為,Iris²計劃將提升歐洲的競爭力。「歐洲曾經在太空電信領域領先於世界,但現在市場顯然正在轉向低地球軌道,Iris²計劃不僅對歐洲的戰略議程很重要,而且對企業在技術上取得領先地位也很重要。歐洲必須具有競爭力。」他説。

衞星互聯網是利用衞星通信技術接入互聯網的一種方式,其中衞星通信系統主要包括地球同步軌道(GEO)衞星、中地球軌道(MEO)衞星和低地球軌道(LEO)衞星。低軌衞星因其傳輸延時低、發射靈活和製造成本低等特點,成為衞星互聯網最理想的太空「移動基站」。

專業人士表示,歐洲航天業巨頭傳統上傾向於製造那些在地球同步軌道運行、工藝複雜的航天器,但近年來受低軌衞星大量投入市場的衝擊,尤其是馬斯克的星鏈衞星集羣都在近地軌道部署,這讓歐洲公司嚴重缺乏競爭力。

如今這種局面有望改變。根據歐盟最新推出的Iris²計劃,Iris²衞星羣將由290顆衞星組成,其中272顆位於低地球軌道,18顆位於中地球軌道。在不同的軌道放置這些互連衞星,將使這些衞星能夠彼此安全快速地進行通信,並保持持續連接,而無需數千顆衞星。此外,歐盟還將開發低地球軌道上的額外一層,以提供進一步的服務。

地球近地軌道現在已經成為各國和各大衞星企業爭奪的稀缺資源。地球近地軌道據稱總共可容納約6萬顆衞星,而馬斯克的「星鏈」衞星已佔了大約十分之一的空間,而且還在持續增加。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如今都提出了自己的衞星互聯網星座計劃。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規定,軌道位置和頻譜資源的分配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則,這意味着后申報的國家或企業不能對先申報方的衞星產生干擾。由於低軌衞星需要實現全球覆蓋,因此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協調頻率以避免衝突,這使得用於低軌衞星通信的頻率資源變得極為稀缺和珍貴。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歐盟急於在2025年到來之前就推出Iris²計劃的原因之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