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999元!這款AI眼鏡堪稱價格屠夫,要做「Meta平替」?

2024-12-20 21:41

AI智能眼鏡如何走進日常,谷歌十年前曾用Google Glasses給出過解答。這款智能眼鏡鼻祖結構簡單、造型前衞,但因為耗電量大、發熱嚴重、沒有明確的使用場景,且當時售價高達1500美元(約合人民幣10948.6元),並未得到市場認可。

十年之后,AI大模型爆發,讓智能頭戴產品生機勃勃。日前,非知名3C品牌閃極推出了一款名為AI「拍拍鏡」的拍攝眼鏡A1,首發價格999元,號稱「國內版Meta Ray-Ban」,價格還很便宜。一家以移動電源為主業的公司造AI眼鏡,看起來就很不可思議——這也説明,AI眼鏡門檻降下來了,也難怪有人在説「百鏡大戰」要開打了。

(圖片來自閃極) (圖片來自閃極)

拋開一系列權益不説,小雷瞭解了一番后發現,閃極對AI穿戴設備的理解,很深刻。

便宜且簡單纔是AI眼鏡的「成功密碼」?

硬件上,閃極AI「拍拍鏡」內置了一顆1600萬像素攝像頭,視角為123°,支持拍攝和1080P 30fps視頻錄製,同時還搭載了一組450毫安時的電池,容量是Meta Ray-Ban的三倍,二者的重量卻一致,均為50g。

對了,得益於傳統眼鏡造型和輕量化機身,用户可以把眼鏡的鏡片安裝到閃極AI「拍拍鏡」上長時間佩戴。

芯片方面,閃極AI「拍拍鏡」採用的是來自紫光展鋭的W517,還配備2GB RAM和32GB ROM,AI和ISP性能尤為突出,前者是同檔位競品的4倍,支持AI夜景增強、AI降噪、AI防抖等,后者還有雙ISP設計方案,配合低功耗表現,可以説很適合AI眼鏡這樣的「輕AI」智能穿戴設備。

(圖片來自閃極) (圖片來自閃極)

顧名思義,閃極AI「拍拍鏡」的核心就是以第一人稱拍攝記錄,可以理解為「頭上長個相機」,更接近小米前年發佈的眼鏡相機,只不過前者的智能化更突出。

閃極AI眼鏡智能的地方在於其內置的行業首款「AI記憶系統」,根據小雷的瞭解,其核心功能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結合語音和拍攝內容做圖聲記錄,另一種則是借用AI大模型的視覺理解能力,對鏡頭前的物體進行識別並生成答案。

另外,眼鏡的運作不依賴手機升級,可以通過雲端AI中心接入Kimi、豆包、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等多個主流大模型,用户甚至可以把私有的AI大模型用到產品中。

類似的輕量化AI穿戴設備,Rokid、小度、Meta、谷歌等品牌都有涉足,例如小度在2024百度世界大會上推出的小度AI眼鏡、Rokid Glasses、Meta Ray-Ban、雷鳥V3等。目前正式上市的產品不多,大多要等到2025年后。

輕量化AI眼鏡總體來説有兩條細分賽道,一條是結合了顯示技術,支持即時信息呈現的,如Rokid Glasses、谷歌Glasses Enterprise Edition 2;另一條則是小度、閃極、Meta這樣的拍攝眼鏡,只負責畫面記錄和語音輸出。

(圖片來自Rokid) (圖片來自Rokid)

小雷更加認可后者,功能組成簡單直白,價格更親民,沒什麼畫餅的地方,不用考慮AR顯示的適配性,同時適合長期佩戴。正因「輕AI」特性,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有更直觀的優勢,上手難度低,日常生活中也有場景可以落地。

舉個例子,小雷記性不好容易忘事,關鍵信息經常過目就忘,因為忘記密碼這件事,之前吃過不少虧。還有城市大型商超地下停車場構造複雜,停車位不好找,只能靠記住車位編號縮短找車的時間。對許多人而言,這種瑣碎的日常記錄很有必要,但掏手機的效率有限,這就成了一種痛點。這些的場景下,AI眼鏡的確能做到「對症下藥」。

坦率來講,閃極AI「拍拍鏡」的創新含量在小雷看來並不算很高,還是Meta Ray-Ban的「追隨者」之一,只是作為一個搭載前沿技術的設備,如何用盡量親民的價格和儘量簡單的功能構成,去引導消費者養成使用AI能力的習慣,給市場提供一個足夠入門的選擇,纔是更值得企業考慮的方向。

「一步到位」並不現實,「過渡方案」反而靠譜?

消費者需要的從來都不是前沿尖端的產品,而是買得起且有實用場景的產品。

面對新興行業,企業的第一反應都會是「搶佔先機一步到位」。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案的確有里程碑的意義,但因為當下缺乏使用場景和周邊生態適配,體驗往往和廠商設想的概念有很大出入。

核心原因還是產品步子邁得太大,甩開了普通消費者,目前來看還只是一個活在理想狀態的產品。

行業已經有諸多跡象證明了這個結論:混合動力車型取代純電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主力;高階智能輔助駕駛進度快於自動駕駛公司,這些不太激進的保守方案快速佔領市場,潛移默化中改變消費者的觀念和使用習慣。

AI 智能眼鏡也是一樣的道理,從創新角度看閃極AI「拍拍鏡」這樣的產品沒有什麼驚喜,但因為最大限度保留了傳統眼鏡的佩戴體驗,結合輕度的AI大模型能力,再加上價格親民,普通消費者更有消費和使用的意願,長期來看更能培養用户對AI功能的粘性。

(圖片來自蘋果) (圖片來自蘋果)

被寄予厚望的Vision Pro搭載了蘋果的一系列的尖端技術,也拿出了革命性的空間交互解決方案,在行業當中影響力不小。現實是,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的Vision Pro銷量約為37萬台,專業分析師預測,到年底還將再售出約5萬台。

作為對比,2023年第二代Meta Ray-Ban上市后,一個季度的銷量就超過了第一代全生命周期的出貨量。三個季度的時間,Ray-Ban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100萬台。雖説二者根本不在一條賽道,價格存在巨大差異,但更親民的Ray-Ban讓更多人體驗到AI功能也是不爭的事實。

Vision Pro等特殊的智能眼鏡設備更加依賴優質內容,對存儲、顯示的要求更高,價格、重量、續航、體驗大幅限制了其使用場景和受眾人羣。相比之下智能AI 眼鏡在佩戴體驗和功能性上更適合日常使用,價格具備普適屬性,適用的羣體更寬泛,更有在市場中流行的潛力。

「重AI」設備負責正確,「輕AI」設備贏得市場

稱霸市場的會是Vision Pro 這樣的「重AI」智能眼鏡,還是閃極A1這一類的「輕AI」設備?小雷更支持后者。

誠然,「輕AI」智能眼鏡也有自己的侷限,比如計算能力較弱、內容較少、在融合現實上存在許多挑戰。從形態上來説,閃極A1智能眼鏡不失為一個好的拍攝形態,只是受限於體積和成本控制,拍攝質量和防抖效果都會是妥協點。

同時輕量級 AI眼鏡作為長期佩戴的產品,難免會頻繁出現在公共場所,因偷拍等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引發的爭議,會是制約這一類產品普及的另一大因素。

這不妨礙「輕AI」智能設備快速佔領市場,便宜、輕便賦予了它這樣的能力,也的確是最適合普羅大眾的入門級AI產品。不依賴內容和顯示技術,軟件適配難度較低,廠商更容易在這些小型產品領域當中積累經驗,為更沉浸的頭戴設備打好技術和用户基礎。終點和起點之間,閃極選擇了后者。

類似Vision Pro等產品體系更復雜,涉及更多領域,顯示技術、計算能力、輕量化三者之間難以取得平衡,更關鍵的是,軟件生態還不完整。Meta、雷鳥等公司對AI眼鏡的研發也變得冷靜,2025年上市的產品,都集中在輕量級AI眼鏡上。

從社交平臺的一些投票結果也能看出,大家對這種便宜有趣的「輕AI」設備更感興趣,並表示出需求,可以預見的是,以閃極AI「拍拍鏡」為代表的輕量級智能設備,會是明年的重頭戲。

(圖片來自小紅書) (圖片來自小紅書)

小雷不是在給Vision Pro 們潑冷水,只是在現階段看來,消費市場還沒有創造出一個適合它們的殺手級場景,嚐鮮成本又過高,舞臺應該還在更遠的將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