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電商賣家,困在投放里

2024-12-20 15:45

「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問題是我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費了」。 

美國百貨公司之父約翰·沃納梅克的這句名言,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廣告效果的不可預測性,戳中了所有商家營銷時的心中之痛。

而在2024,這個比例可能要更高。

進入12月,年關趨近,年味愈濃。這意味着,約定俗成的促購節點——「年貨節」又到了,同時也將對來年的「大豐收」起到重要奠基作用。

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每年春節前的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左右,圍繞着糖果、酒水、禮盒等關鍵詞,相關的用户討論、搜索、瀏覽等內容,都會大幅飆漲,達到一年中的峰值。

但對商家來説,流量越來越貴、增量越來越難尋、品效越來越難兩全,以及眼花繚亂的工具,即將開啟的「年貨節」的投放,註定比以前都難。

01 不投放死,投放也死?

「不投放死,投放也死」,這是當前大多數商家的困境。

李美華(化名)打理着一家線上童裝店,她告訴《節點財經》,作為新興的電商平臺,抖音和快手在前兩年還有不要錢的自然流量可薅,「但從去年開始,完全沒有了,(流量)基本上都要自掏腰包,價錢也一年比一年高 。」

「免費的午餐」消失后,商家只能選擇燒錢投流。

所謂的「投流」,是指商家花錢向電商平臺購買流量,以讓更多潛在的消費者看到商品。

以李美華經營的品牌為例,其在電商平臺上的ROI(投資產出比)大概為1:2,即每付費1萬元投放,能創造約2萬元銷售額。

但1:2的ROI不代表就能有盈余。除了剛性的流量支出,還要拋掉產品本錢、人員工資、倉庫租金、運費險等,且這還沒把2萬元銷售額中高概率的退款退貨情況算上。

「我們剛覈算完年初至今的賬,已經虧了300萬元左右,再觀察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好轉,就準備撤攤了。」李美華無奈地説。

亦有業內人士坦言,「除非是ROI能達到1:4的爆品,不然商家很難賺到錢。」

李美華的遭遇並非個例。今年5月,「5金冠」網店「少女凱拉」突然失聯,被曝出拖欠200多家供應商的貨款;同月,歐萊雅旗下NYX彩妝品牌結束了天貓和淘寶店鋪的運營,並註銷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官方賬號等。

618前夕,知名女裝「羅拉密碼」宣告停播閉店;9月,張大奕關閉擁有千萬粉絲的10年老店「吾歡喜的衣櫥」……

慘烈的現實,均指向越來越貴的流量,其也成為壓倒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特別是大量中小商家。

查閲財報等公開資料,2023年,國內主要電商平臺共計投入了逾3000億元營銷費用,其中大部分指向了外部流量獲取。    

環環相扣的體系里,這筆錢終究會公平地交由每個商家買單,也讓「品效兼收」目標一再淪為「口嗨」。

據《節點財經》瞭解,目前商家在流量上的支出基本佔到總成本的20~30%,一些較為激進的店鋪,爲了沖銷量,可能要把這一比例拔高到50%、70%。

「羅拉密碼」創始人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逐年攀漲的投流單價是其關門的核心原因,「這些年流量成本翻了10倍。」

然則,本着「捨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心態,大手筆投流,也不一定就能濺起水花。

媒體報道里,商家信心滿滿地上了個新品,開了幾十個廣告組,燒掉了大把錢,竟一點起色都沒有,只能苦笑着説:"我燒的不是錢,是心中的希望啊!"

聽着心酸,但在內卷烈度加劇的大環境,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02 去哪里尋找增量?    

「以往一份錢多次曝光,現在一份錢一次曝光。」

流量越來越貴的深層次原因,恐怕是日漸惡化的「僧多肉少」局面,需求端新的「蛋糕」幾乎被吃光,但供給端商家規模龐大、商品極大豐富。

早些年開店、搞活動促銷、投流推廣,就能獲得大批訂單的紅利期已經結束,要想捕捉有限的用户,就要付出更大代價,也決定了流量費用易漲難降。

這實際又折射出另一個問題,電商大盤已逼近「天花板」。

截至2024年6月,中國網民人數達到11億,互聯網普及率接近80%,差不多全民上網。

換言之,可供商家挖掘的消費潛能已經很少了。

巨頭們對趨勢的洞察更早,自2021年起,阿里便悄然撤下了那塊顯示淘天成交額的電子大屏,從「雙11」創始至今延續了11年的傳統首次被廢棄,隔壁的京東默契地跟隨。

2024年「雙11」,阿里、京東、抖音、快手、小紅書……所有玩家都不再公佈全平臺、全周期的GMV,取而代之的挑重點、撿亮點説。   

比如,小紅書稱,千萬級商家數量為去年同期的5.4倍,單場成交額破千萬的買手數量為去年同期的3.6倍,單場破百萬的店播數量達去年同期的8.5倍;快手強調,大促首日GMV破歷史峰值,泛貨架商品卡GMV同比勁增110%。

中信證券在報告里寫到,伴隨零售線上化率增長放緩,預計電商大盤整體進入平穩增長階段,但當中仍存結構性機遇。

何為結構性機遇?站位平臺角度,《節點財經》認為,鵝廠的視頻號基於微信生態和前期對商業化的剋制,或是值得商家入局的機會點。

2023年,視頻號MAU(月活用户)為9億,DAU(日活用户)為4.5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54分鍾,正加速追趕抖快;帶貨GMV相比2022年有3倍增幅,訂單量大漲244%+,尚保有蓬勃生機。

不過,當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完,電商大盤全面轉向存量爭奪的背景下,視頻號到底能給商家帶來多少有效轉化和增量收入,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視頻號看着火,但真實情況一言難盡。用户羣體里銀發族過多,不會網購或者盲目下單,反而滋生很多麻煩,加大售后壓力。另外,大家都是全渠道賣貨,淘系、抖音、快手、小紅書,盤子就這麼大,用户就那麼多,多方比價后,這邊多一單,那邊就少一單,左兜掏右兜的,最終成效其實沒大差別。」玩具商家辰哥向《節點財經》透露。

而在近期騰訊廣告舉辦的 《與鵝「造」豐年——騰訊廣告2025年貨節暢聊會》中,披露其視頻號有超過60%的用户會因為好友的點贊/分享而持續觀看內容,68%用户在看完視頻號點贊內容后,會進一步進行相關搜索,以突出視頻號的互選種草價值。

但辰哥覺得,「這並不能説明什麼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剛剛(12月18日)啟動微信小店「送禮物」功能灰測。類似於微信紅包的體驗,允許用户在微信小店中選擇商品並送給微信好友。除珠寶、教育培訓類目,且商品款式原價不得高於1萬元的商品將默認支持一鍵「送禮物」。

圖源:微信 圖源:微信

03 品效兼收難上難?

最近幾年,一提到營銷,最常聽到的詞語便是:打爆、品效兼收、降本增效……尤其是充滿想象力的「品效兼收」,已被電商平臺奉為吸引商家投放時的一致外宣口徑。

究竟何為「品效兼收」?簡單地説,既要品牌聲量,又要產品銷量。不過,於當時當下,比起既要又要,商家更看重的還是賺錢,那怕是微利。

為此,電商平臺也採取了有的放矢的「兩手抓」措施。

一方面,真金白銀地壓降成本端。

7月下旬,淘天宣佈取消天貓年費,改為收取0.6%基礎軟件服務費,一併優化「僅退款」條款等,旨在減輕商家經營負擔;

8月中旬,拼多多的「百億減免計劃」密集落地,先后推出減免技術服務費和推廣服務費,下調店鋪基礎保證金、售后申訴不限次數等優惠策略,幫助降低商家入駐門檻;

8月底,京東昇級版的「春曉計劃」亮相,聚焦千億流量扶持、AI技術提效、超輕資產運營三大維度,以及15項新舉措,宣稱助力商家提升運營效率和銷售快速擴大。

而更早之前的5月底,抖音召開「政策新啟 開店無憂」新商新政發佈會,下調保證金的同時推出「一證開多店」的新利好。

另一方面,以科技力輔助廣告創作,解決創意生成中的難題。

從阿里媽媽的百靈、萬象台到騰訊廣告的妙問、妙思等,都是以AI為底層邏輯,主打突破素材瓶頸,縮短流程,迅速響應,全鏈路追蹤等智能化功能。

這系列操作釋放出一個共同的信號:電商平臺開始重視供給端的意見,直白地説法是,「為商家減負」。可遺憾的是,均未觸及到最堅硬的部分。

《節點財經》獲悉,在電商平臺生存,商家主要面臨三座投入「大山」:開店費、佣金、流量推廣費,其中流量推廣費又是*大頭。

以淘天為例,綜合多方信息,鑑於保證金和年費已經減免,生意參謀也無償使用,開店費、工具費佔比不足1%,包括基礎軟件服務費、技術服務費、佣金在內的平臺服務費用佔比約 5%-7%,售后及物流倉儲費用佔比約 5%(不同行業佔比有所不同)。

對比之下,流量推廣費普遍佔比20~30%,甚至50%、70%,已成為大多數商家的「不可承受之重」,電商平臺的「善舉」可謂杯水車薪。

今年5月,網名「風中的廠長」在微博上發了一段高贊文字:電商人飯局,義烏一位賣家朋友去年在某平臺賣了2個億,做日用雜貨,毛巾杯子這種,我問他利潤多少,他説55萬。我説你這毛利率有點低呀,他説毛利率是負的,他這55萬利潤是因為他的包裹量大,某遊戲公司在他包裹里塞遊戲卡,掃一掃免費玩遊戲那種,靠這個一個月賺十幾萬,再減掉賣貨的虧損,利潤55萬。

多位商家表示,「高昂的流量推廣費,已經嚴重壓縮盈利空間,過去給自己留20~40個點的利潤都很常見,如今3%個點都是奢望。」

「年貨節」的這波投放,商家註定左右為難。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