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20 12:33
遼寧建昌和尚房子鄉蒲塘溝村村民賀文才的新房前有一片空地,零散的石塊是他住了40年的老房子留下的唯一痕跡。他指着對面的一棟類似的老房子,略帶懊悔地説,正因為沒蓋彩鋼板,他的房子在暴雨中完全坍塌。
今年8月,遼寧省西部地區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持續性強降雨,其中,葫蘆島市建昌縣的黑山科鄉、楊樹灣子鄉、和尚房子鄉、養馬甸子鄉、大屯鎮受災較重。與賀文才一樣,不少村民的家園在這次暴雨中被沖毀。
當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入冬,保障受災地區羣眾安全温暖過冬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近日,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開展「重建家園 温暖過冬」主題採訪活動,記者隨組走訪葫蘆島市受災嚴重的建昌縣下轄鄉鎮,探訪受災羣眾災后恢復重建、基層救助、產業發展等情況。
藉助村網格員,及時轉移受災羣眾
建昌縣位於葫蘆島市西北部,有集雨面積達百平方公里的河流15條,是大淩河、小淩河、六股河等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有「遼西水塔」之稱。
8月19日至21日,建昌縣遭遇特強降雨,全縣平均降水量261.5毫米,最大過程降水量達到648.3毫米,均超過遼寧省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導致全縣電力、通訊一度中斷,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受到較大破壞,農房、農作物大面積受災,經濟損失巨大。全縣受災人口20.2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67.95億元。
建昌縣楊樹灣子鄉位於河流交匯處,地勢平坦,受災嚴重。提起8·20那場大雨,楊樹灣子鄉村民陳大娘仍然記憶猶新。「早上5點我趴在窗户上一看,發現水都進院子里了,我趕緊把大門關上,給二兒子打了電話,把屋里的錢和證件都裝起來,屋里的水已經和炕齊平了。」
不久,聞訊趕來的二兒子推開大門,從窗户里把陳大娘拽了出去。陳大娘回頭看到,屋里的冰箱等電器已經被淹,鞋子在水中漂來漂去,好好的家一片狼藉,心里很不是滋味。
楊樹灣子鄉蒙古營子村黨支部書記叢寶成介紹,蒙古營子村在六股河下游,此次水災導致52户房屋重建、73户房屋維修。當了15年的村干部,叢寶成直言,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水,想起來還是后怕。
「在這場雨之前,縣里就提前發佈預警,通知老百姓注意安全。8月20日凌晨三四點,我們在村里巡查水情,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路。」叢寶成説,一些年輕人能夠及時看到信息,但很多歲數大的老人需要入户通知。「我們也通知村里的網格員,幫助村民及時轉移。」
據悉,這場降雨中,建昌縣共安全轉移羣眾4.7萬人,集結了2740人的聯合應急救援隊伍,出動直升機9架次、衝鋒舟14艘、橡皮艇90艘,深入受災一線,救出黑山科鄉、大屯鎮等受災嚴重地區的被困羣眾206人。
安置房用上新型材料,安裝一氧化碳報警器
災情發生后,建昌縣第一時間制定了《建昌縣2024年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工作方案》,堅持把房屋修繕重建作為恢復重建的第一要務。
12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黑山科鄉探訪房屋重建情況。鄉長張航介紹,黑山科鄉9個村基本都受災了,災情發生后,鄉政府第一時間成立了5個工作組,對道路、水利、畜牧、房屋等受災情況進行統計。「全鄉共有363户重建房屋,670户維修房屋,現已全部完成,水利、道路、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的重建也相繼完成。」
楊樹底下村是黑山科鄉受災最嚴重的一個村。記者跟隨採訪組來到楊樹底下村八壟地,一望無際的山腳下,一排排嶄新的、現代化房屋拔地而起。此次受災較嚴重的4個村民組,集中選擇了八壟地作為搬遷場地,47户村民在這里過上了新的生活。
據瞭解,安置房屋的建築總面積達3960平方米,包括6户60平方米户型、19户80平方米户型、12户90平方米户型及10户100平方米户型。災后重建項目負責人鄒晶亮介紹,八壟地原來所在的地方全是耕地,到處是石頭,只能邊設計邊施工邊整改。「安置房屋主體工程共花了41天時間,院落用了12天。在一片泥地中施工,建設難度很大。」
隨機走入一户村民家,寬敞的院落、透亮整潔的房屋,超乎人們對傳統鄉村的想象。鄒晶亮介紹,如此短的工期內,房屋依然用上了很多新型材料。「院落圍牆用塑木的牆形板進行組裝式砌入,一般是在城市里採用,但造價沒有升高,而且建設速度提高了。房屋外牆用了裝飾保温一體板,能達到B2級消防要求。窗户採用斷橋鋁,雙層結構設計能夠起到隔熱保温作用,單平方米造價很貴,也是城里商品房用的窗户。」記者看到,室內安裝了一氧化碳報警器,可以有效預防冬季一氧化碳中毒。
和大多數東北農村地區一樣,李大姐的家里也是燒炕取暖。走進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意。「快70歲了,還能搬進新房,心里歡喜得很。我家有5口人,這個房子有100平方米,完全夠住。」
同樣歡喜的還有陳大娘,她的院子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抬高、加固修繕,還自己設計了個小廚房。「房子建得很快,施工質量、施工人員的態度也很好,很滿意。」她説。
據瞭解,除國家救災補助、縣財力補助、保險賠付外,此次受災的所有重建户每户補貼3500元,用於購買家電5件套。此外,建昌縣已向28個鄉鎮調撥下發各類價值約1795萬元的生活物資,棉被棉褥20136條,保障羣眾温暖過冬。
新做好的菌棒重新入棚擺放
除了房屋重建,被災情打斷的生產也在逐漸恢復。建昌縣位於遼西深山,土地貧瘠且人均耕地面積很少。近年來,建昌縣養馬甸子鄉大力推動香菇產業發展,全鄉有1萬余人從事與香菇相關的產業,香菇年產量近10萬噸,年產值達7億元,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
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沖垮了村民的經濟支柱。養馬甸子鄉黨委書記姚玉會介紹,全鄉香菇種植大棚有將近3000個,此次進水的大棚將近1030個,3300萬個香菇菌棒不同程度受到水淹,直接經濟損失4億元。
村民施國存就是此次受災的棚户之一,他租用了10個種植大棚。如今,被沖垮的大棚已經支起,新做好的菌棒正在擺放。棚內的牆上依稀可見當時的水線,最高已經漫過了施國存的頭頂。
「大棚基本全被淹沒,菌棒全在水里泡着。家家户户都在搶救自家的大棚,花500元一天也僱不到人。」施國存説,看着一年的收成全部化為泡影,當時兩眼一抹黑,收拾行李準備不干了。這時,心灰意冷的施國存接到了鄉里的電話,勸他回去,並承諾加派人手幫助他挽救損失。
「當時棚里都是泥,走路都費勁。僅23日一天就來了700多人,之后連續十天,前后有八九千人把菌棒搶救出來了。」施國存説,在他們的幫助下,15萬菌棒被搶救出來並得以重新利用,16萬多菌棒已經無法再使用。
搶救出來的菌棒,加上購買的300噸新料,27萬新做好的菌棒重新入棚擺放。儘管已經錯過8月份的下菇時間,但施國存的臉上還是有了些許欣慰。「預計這一波菌棒能夠在今年臘月下菇。」他説。
記者瞭解到,種植大棚户有買保險的,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縣里還為每個受災大棚補助1萬元幫助恢復生產。遭災的香菇大棚絕大部分都清理完成,重新置上了菌棒。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集中安置點的過程中,政府也結合當地產業,讓村民既能「安居」,又能「樂業」。在養馬甸子鄉政府旁邊,因洪災損毀住房的14户集中居住在這里。這個居住點挨着鄉里最大的香菇批發市場,不少村民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晾剪香菇、曬香菇,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記者從遼寧省應急管理廳瞭解到,遼寧省已於10月底全面完成6425户重建和9687户修繕任務。截至目前,除北京、兵團外,今年全國其余30個省(區、市)均有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任務,需重建住房約3.6萬戶、需修繕住房約14萬戶,重建開工率70%以上,修繕開工率90%以上。
針對遼寧、湖南等地需求,應急管理部門及時組織調撥取暖爐、防寒服、棉被等6.2萬件中央救災物資,支持地方做好受災羣眾冬春救助工作。下一步,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將繼續跟進,督促各地有序推進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工作,力爭讓受災羣眾早日入住新居,確保受災羣眾安全温暖過冬。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