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20 10:32
該如何形容一個社區的「繁榮」?
在社會學領域,社區繁榮是關鍵概念。經濟活力、社會凝聚力、文化豐富性、公共服務設施、居民參與度等維度都是研究者衡定社區繁榮的指標體系。關於「繁榮」,有研究將之理解為「有韌性、以人為本、可持續」。
根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定義,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是指「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社區」。城市和社區集合了公共資源,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前沿,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指引下,現代社區更加註重其公共性。
專業的概念或許太過繁雜,追根溯源,作為在社區生活的個體,如何理解「繁榮」、參與「繁榮」、享受「繁榮」成為參與者視角的核心命題。相應的,當一個商業社區決定追求「繁榮」的時候,構成社區的每一個個體又擔當怎樣的角色?
這時,若你乘坐夜間航班向下俯瞰,燈火最亮的市中心,高樓大廈與萬家燈火里藏着答案。這里是社區繁榮所需面對的矛盾的「角鬥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居民利益訴求多元複雜、傳統社區文化傳承與現代文化創新矛盾……
如何持續解決?每個城市里的「萬象」,或許正是萬千答案中的最優解。
繁榮基礎
最直觀去理解社區繁榮,經濟活力是基礎。
華潤萬象生活日前發佈的《深圳萬象城社區繁榮報告》將經濟活力放到了第一篇章。在這個樣本之地,經濟活力方面表現卓越,對城市商業格局影響深遠:自2004年開業,銷售額累計攀升50.69倍,年均增幅達13.2%,遠超深圳其他商業綜合體4.2%的年均水平,穩居深圳商業綜合體銷售榜首,且常列全國前五。
在租金層面,出租率與租金增長穩健,店鋪年均租金增幅2.12%,平均出租率達97.8%,高於深圳同行91.6%的出租率。在税收貢獻層面,2005至2023年,平均税收貢獻率24%,上繳税收額激增86.43倍,有力支撐城市經濟發展。
縱觀華潤萬象生活的全局,其經濟活力表現尤為搶眼。
「過去一年,公司表現出強勁韌性,商管航道持續鞏固行業領先地位,邁入‘百MALL’新時代;物管航道保持行業第一梯隊,積極向城市空間運營服務商轉型,」華潤萬象生活可持續發展報告的致辭中頗有底氣地列了一個第一:公司市值、市盈率保持行業第一,獲評「2023鳳凰之星港股最佳上市公司」稱號。
在一個商業社區,經濟活力與每一位社區成員息息相關。而以此為基礎,如何實現商業社區可持續發展中的「人本主義」訴求,則需要社區的核心在社區友好層面進一步行動。
「友好社區包含社區公共設施建設與發展情況,關注相關羣體對於社區的歸屬感和參與熱度」,這是華潤萬象生活作為社區核心對友好社區的理解。
實際行動上,華潤萬象生活將「友好社區」拆解成一個個指標:集約化設計、行人網絡密度、連接度、無障礙設施……
在深圳,華潤萬象生活將集約化設計、建造及運營作為核心理念,致力於打造一站式體驗空間。在行人網絡密度方面,其密度約為22.01km/km²,超過相關標準,形成了小規模、多場景的步行環境,增強了區域的吸引力。在連接度方面,通過構建片區內的慢行網絡,提升了街道間的可達性,便利了周邊社區居民。在無障礙設施方面,配備了無障礙電梯、無障礙洗手間(第三洗手間)、殘障人士專用停車位、無障礙坡道等設施。
友好社區建設也對經濟活力產生正面影響。《深圳萬象城社區繁榮報告》披露的資料顯示:46%的訪客平均每月到訪4次以上,超過80%的訪客在深圳萬象城平均停留1小時以上。根據線下客流數據統計,2008年至2023年,深圳萬象城累計接待約3.6億人次,日均客流6.16萬人次,最高日接待16萬人次,節假日日均客流約為8萬人次。
公共服務
若把經濟活力和友好社區建設看作基底,良好的公共服務則是謀求社區繁榮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除了作為商業綜合體之外,華潤萬象生活的眾多在地項目都承載着諸多的社會功能。華潤萬象生活將更多的項目功能融入公共服務,優化項目資源配置,提高社區的公共效益,為社區帶來更多福祉。
一方面從打造友好社區出發,提升項目集約化水平及與周邊區域的連接度,另一方面,在項目運營端融入更多公共視角,這包括對健康安全議題的管理,以及開展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等。
於2017年開業的深圳萬象天地,展現了深圳萬象生活在城市空間運營理念上的進步。深圳萬象天地位於南山區大沖,保留了原大沖村大王古廟、鄭氏宗祠、古榕樹等文脈肌理,以「街區+mall」的建築設計規劃,實現空間與社區、公眾、歷史與未來的緊密聯繫。
社區服務創新方面,華潤萬象生活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公司年報顯示,通過部署智能門禁系統、開發社區服務應用程序等措施,顯著提升了社區服務效率。在深圳、上海等地的項目中,智慧社區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技術賦能與人性化服務的有機結合。
2023年,華潤萬象生活的公共服務版圖快速擴張。在公共安全保障方面,華潤萬象生活與騰訊SSV確立「社會化公共應急」合作框架,在購物中心、物業項目安裝AED設備、部署應急響應系統,同時針對商場急救知識科普、志願者救援培訓等開展合作,2023年實現在52個城市157個項目的落地,進一步提升公共空間的應急保障能力,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除了空間與物理上的建設,華潤萬象生活也在文化建設上做出了許多努力。華潤萬象生活善於基於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將商業發展融合地方文化。
2023年6月,重慶萬象城北區開業,項目攜手網易雲音樂,實現城市雲遊指南IP在重慶的首次發聲,以在地化的視角將美食、文化與獨立音樂相結合,構建山城新生活場景。項目還引入「大英圖書館」英國正版展覽,帶領公眾感受2000年的奇幻之旅,體驗人類歷史的文明精髓。通過藝術策展、跨界合作等方式,項目積極構建自身商業空間的文化屬性,為消費者創造豐富消費體驗。
在沈陽,華潤萬象生活依託沈陽鐵西萬象匯打造夜文化IP「西紅市」夜市,形成超3000平方米獨具地域特色的夜間消費場景,通過打造「雞架博物館」等沈陽城市美食名片,聯動鐵西區殘聯開設助殘公益攤位,形成融合文化、美食與公益元素的社區熱點。南寧萬象城則會在每年國家級非遺「壯族三月三」期間,舉辦多場主題路演,宣傳廣西文化特色,推動在地文化保護。
基於以人為本的理念,華潤萬象生活打造立體化的公共服務,通過空間與社區活動在物理和精神上鍊接了城市中的不同人羣,實現了城市與社區的充分融合。
這些在地項目的成功運營,也自然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截至2024年12月9 日,華潤萬象生活在營購物中心117座。這背后,是財政收入的增長,是就業崗位的保障,是基於公共服務上,社區能夠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永續發展
明晰社區繁榮的基礎與關鍵,旁觀者似乎能洞察華潤萬象生活維持商圈活力的祕訣。華潤萬象生活自誕生之初便站在關鍵的分岔路口,肩負着重大使命與抉擇,例如綠色發展。
1939年,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建成開創了現代都市綜合體的先河,首次將商業、辦公、文化娛樂等多種城市功能有機整合。隨后,這一創新模式在歐美迅速發展,1980年代末,香港的發展經驗開始影響內地。
不同於當時流行的買地建樓后出售、快速回籠資金的經營模式,華潤萬象生活在內地率先提出建設與國際一流城市相匹配的新型綜合建築體——都市綜合體,體現了其責任抉擇。對比前者模式,都市綜合體需要平衡城市、商業和人的關係,其帶來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和服務內容,促進零售消費市場規模擴大,提升城市競爭力,謀求環境可持續。
這與當下火熱的「ESG」不謀而合。
「企業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責任雲研究院院長鍾宏武認為,「企業應以自身的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積極應對社會問題並創造社會價值。在可持續發展中,企業應當將可持續和ESG理念融入戰略和日常運營。」
為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好融入公司戰略,向利益相關方闡明理念與方向,華潤萬象生活制定了「153」ESG戰略,以「成為可持續發展表現引領行業的世界一流企業」為願景,確立萬象生態、以人為本、夥伴共贏、綠色發展、誠信經營五大領域,同時結合公司業務實際制定了22項優先議題。
鍾宏武也表示,華潤萬象生活要提升在ESG環境方面的實踐水平,會面臨技術和資金投入高、供應商合作難、消費者意識和參與感不高等諸多挑戰。
因有戰略,所以需要更加標準、專業與深入的步伐。
「萬象城的與衆不同,在於它善於吸收全球經驗,又能結合本土特色進行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這樣評價道,「第三方的評價標準體系,為華潤萬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爲了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國內尚未打磨出一個符合國情的ESG標準評價體系時,華潤萬象生活與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IWBI)合作,引入了WELLHSR健康安全評價體系。這一國際權威認證從空氣、水質、光照、熱舒適、聲環境等多個維度,全面評估建築對使用者健康的影響。2024年6月,華潤萬象生活13個項目通過了WELL HSR健康安全評價,進一步彰顯了公司在健康和安全領域取得的積極進展。
在此刻,水、電、垃圾等每一個細節都決定着這個可持續商業社區的未來。
首先,從制度入手。華潤萬象生活旗下商業在租户手冊中專門制定了《可持續發展倡議》,涵蓋17條可持續條款,具體指導商户在建築設計、裝修施工、日常經營等6大領域踐行環保理念。這份倡議不是一紙空文,每家入駐商户都必須完成籤閲,更重要的是,商場為踐行環保的商户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激勵:場內黃金廣告位、會員平臺宣傳資源,這些都成為商户積極響應的動力。
接着,在行動中引導。2024年10月,華潤萬象生活與IWBI聯合打造「共築非凡可持續生活「WELL2024嘉年華」,在WELL嘉年華期間,華潤萬象生活旗下20座購物中心聯合超150家商户推出「集食行樂WELLEAT」活動,活動商户對標Well人居實驗室根據WELL健康建築標準中「營養」概念下的N02、N06、N09條款提供菜品,通過餐飲商户對健康餐食的披露與定製,提升大眾對健康飲食重要性的認識,讓更多人受益於科學的飲食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在既要保持商圈的活力、又要實現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這一看似對立的兩難選擇中,華潤萬象生活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路徑:通過構建完整的社區網絡,成功引導租户、消費者、居民等多樣主體積極參與可持續社區的打造,探索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人居繁榮的可持續社區生態之路。
生態建設
「您自帶的杯子,已經幫您減了3元,直接付款就好。」在華潤萬象生活旗下的熱門咖啡門店,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上演。從簡單的自帶杯優惠到整個商業綜合體的綠色轉型,華潤萬象生活正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每個商户和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
20世紀90年代,社羣主義的重要倡導者埃齊尼奧(Etzioni)發展了麥克弗爾的社區觀點,指出社區(羣)內存在充滿情感的關係網,這種關係相互交叉、加強,社區是「包含一套共享意義和最重要的共享價值」的社會關係網絡。
這提醒我們,關注社區繁榮的本質在於理解社區中的每個個體,而綠色發展是理解這一概念的最佳途徑。
「在推動環保措施時,最初確實會遇到不少阻力。無論是商户還是消費者,都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比如隨手帶上購物袋這樣看似簡單的習慣。」觀察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鄧國勝一語道出了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初始困境。
「推動綠色理念需要持續不斷地引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鄧國勝強調,「無論是面對消費者、商户還是社區居民,都需要給予時間讓他們逐步接納這些理念。」
面對這一挑戰,華潤萬象生活選擇了持續的行動引導和科技賦能來解決這一難題,成功走出了一條從理念到實踐、從倡導到習慣的轉型之路。
這一刻,每一位消費者、經營者、服務者都成了社區生態「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環。視線向上抽離俯瞰,作為城市肌理中的重要節點,華潤萬象生活正在打造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該系統以「雙向循環」為核心:向內,通過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運營效能;向外,藉助平臺優勢帶動周邊社區共同發展。就像城市中的「綠色細胞」,既保持自身活力,又能促進整體健康。
華潤萬象生活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通過內部自身運營管理措施的持續優化以及外部多元主體積極參與互動,形成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形成了基底內循環和生態外循環——從企業內部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到外部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共建共享的全方位可持續發展模式。
內循環是基礎,企業自身重視可持續發展,確立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並通過一系列內部舉措。外循環則是在內循環基礎上的延伸與拓展,吸引商户、消費者、社區居民等外部元素積極參與。
拋開復雜的概念和學術理論,這個可持續生態圈的理解可以很直觀:比如曉麗在周末的跳蚤市場出售自己的閒置物品,她那些保養良好的衣物迅速找到了新主人。在「一身輕松」之后,她漫步商場,用獲得的積分在環保主題集市挑選了幾件手作商品,為生活重新注入新意。
餐廳里,工作人員正按照規範將餐廚垃圾分類投放,隔壁店鋪的年輕店主正在向顧客介紹可循環使用的環保包裝,這些曾經被認為「麻煩」的改變,如今都成了日常經營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作為城市運營服務商,(華潤萬象生活)更多時候發揮了引領的作用,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手。」鄧國勝評價道。
宇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