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土地換和平,是任正非的戰略遠見,還是軟弱妥協?

2024-12-18 20:38

作者 | 冰川松鼠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全球合夥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説:「什麼叫領導?什麼叫做政客?這次以色列的選舉,讓我們看到了猶太人的短視。拉賓意識到以色列一個小國,處在幾億阿拉伯人的包圍中,儘管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戰勝了。但不能説50年、100年以后,阿拉伯人不會發展起來,今天不以土地換和平、劃定邊界,與周邊和平相處,那麼一旦阿拉伯人強大起來,他們又會重新流離失所。而大多數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沙龍是強硬派,會為猶太人爭得近期利益,人們擁護了他。我終於看到一次猶太人也象我們一樣的短視。我們的領導都不要迎合羣眾,但推進組織目的,要注意工作方法。一時犧牲的是眼前的利益,但換來的是長遠的發展。」

伊扎克・拉賓,這位曾兩度出任以色列總理的傑出政治家,有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他推動了巴解組織和以色列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奧斯陸協議》),積極推進中東和平進程,還因此與西蒙・佩雷斯、亞西爾・阿拉法特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拉賓深知以色列作為一個小國,被幾億阿拉伯人包圍的地緣政治現實。儘管以色列在幾次中東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他清醒地意識到,50 年、100 年之后阿拉伯人很可能會發展壯大起來。若不以土地換和平、劃定邊界並與周邊國家和平相處,一旦阿拉伯人強大了,以色列將會再次面臨流離失所的困境。所以,拉賓主張的是以長遠利益為考量的和平策略,這體現了他作為領導者的高瞻遠矚。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里埃勒・沙龍。沙龍在以色列防衞軍服役超過 30 年,戰功赫赫,有着 「以色列的巴頓」 之名,並且在以巴問題上素來以強硬著稱,喜歡以暴制暴,代表着爭取近期利益的強硬派。雖然他的強硬立場在當時能獲得一部分人的擁護,滿足人們對眼前利益的追求,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卻可能給以色列帶來更多的風險和隱患。現任內塔尼亞胡政府也基本延續了沙龍以暴制暴的對外政策。

任正非藉此深刻反思,對於企業而言,領導者絕不能僅僅迎合羣眾當下的意願,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是要有超越當下的長遠眼光,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用正確的工作方法去推進組織的長遠目標。就如同下棋一般,如果只看得到眼前的兩三步,那必然會在后續的對弈中陷入被動,而能看到十多步之后的棋手,往往就能提前佈局,佔據優勢。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領導者若缺乏遠見,只盯着當下的利益,那企業很可能在未來陷入困境。

01

從以色列的短視反觀華為發展

任正非感慨 「終於看到一次猶太人也像我們一樣的短視」,這一觀點不僅是對以色列那次選舉結果的思考,更是對華為自身發展的一種警醒。

在商業競爭的大舞臺上,很多企業往往容易陷入追求眼前利益的陷阱之中,就如同當時選擇沙龍的那些人一樣,只看到當下能獲取的好處,卻忽視了長遠的發展。華為在發展歷程中,也曾面臨諸多類似的抉擇時刻。

2000 年 IT 泡沫破滅后,整個通訊行業的發展趨於理性,市場增長逐漸平緩,未來幾年的年增長率預計不會超過 4%。彼時的華為已經在行業內嶄露頭角,有着強烈的發展訴求,若要繼續快速增長,就意味着要從友商手里奪取份額,這勢必會直接威脅到友商的生存和發展,很可能讓華為在國際市場上四處樹敵,甚至遭到羣起而攻之的艱難處境。

但任正非並未被眼前的快速擴張機會所迷惑,他看到了華為當時還比較弱小,還不足以和國際友商直接抗衡的現實。他深知一時的利益獲取可能會換來后續無盡的麻煩,所以他選擇向拉賓學習,以 「土地換和平」 的智慧來應對。華為把競爭對手稱作 「友商」,主動尋求與他們的合作,願意放棄一些市場、讓出一些利益,去和友商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例如,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華為堅決不打價格戰,避免擾亂市場,以免引起西方公司的聯合抵制。而是通過不斷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客户認可,以此來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實現穩步發展。正是這種着眼長遠、犧牲短期利益的戰略決策,讓華為在國際市場上逐漸站穩腳跟,被越來越多的國際大公司認可,不斷加強合作會談,從最初的艱難入局到后來成為聞名世界的國際大品牌,這背后離不開任正非的戰略遠見。

總之,任正非通過對猶太人在以色列選舉中短視行為的洞察,更加堅定了華為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信念,懂得以一時的犧牲去換取更長久穩定和進步的重要性,這種戰略遠見也成爲了華為在複雜商業環境中不斷前行的重要指引。

02

華為「土地換和平」 理念

1、合作共贏的智慧選擇

在闡述華為核心價值觀時,任正非明確提出要向拉賓學習,秉持 「以土地換和平」 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核心在於將競爭對手視為友商,高度強調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展現出了一種超越常規競爭思維的智慧與遠見。

回溯到 2000 年 IT 泡沫破滅后的通信行業,那時整個行業的發展態勢趨於理性,市場增長的步伐逐漸平緩,華為雖然已經憑藉自身的實力在行業內嶄露頭角,有着強烈的發展訴求,渴望繼續實現快速增長,但要達成這一目標,就意味着要從其他友商手中奪取市場份額。這一行為勢必會直接威脅到友商們的生存與發展根基,極有可能讓華為在國際市場上陷入四處樹敵的艱難處境,甚至遭到眾多友商羣起而攻之。

面對這樣的局勢,任正非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他清晰地認識到當時的華為還比較弱小,尚不具備與國際友商直接展開強硬對抗的實力。倘若只圖一時的利益,盲目地去爭搶市場份額,或許短期內能看到業務數據的增長,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會給華為未來的發展埋下諸多隱患,后續可能會面臨數不清的麻煩與阻礙。

2、韜光養晦的長遠佈局

正是基於對自身實力以及行業競爭態勢的精準判斷,華為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韜光養晦的發展策略,決定向拉賓學習 「以土地換和平」。這意味着華為願意主動捨棄一些眼前的市場機會,讓出一部分利益,去和友商們尋求合作,努力成為彼此的夥伴,共同營造良好的生存空間,進而實現共享價值鏈利益的目標。

在實際行動中,華為也是這樣踐行的。比如在海外市場拓展的過程中,華為始終堅守不打價格戰的原則,堅決避免因低價傾銷而擾亂市場秩序,以防引起西方公司的聯合抵制。華為深知,價格戰或許能在短期內贏得一些市場份額,但從長遠來看,卻會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相反,華為選擇通過不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於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以及優質、專業的服務來贏得客户的認可與信賴,憑藉自身過硬的技術實力和良好的口碑逐步鞏固市場地位,實現穩步且可持續的發展。

這樣的戰略決策在華為與眾多國際大公司的合作歷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華為與西門子的合作堪稱典範。2004 年,華為正式與曾經的老對手西門子達成合作協議,通過給西門子做 OEM 的方式,向其提供數據通信產品,並藉助西門子的品牌在歐洲市場進行銷售。次年,雙方更是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鼎橋。這次合作不僅讓原本在 TD-SCDMA 技術研發方面處於落后狀態的華為迅速達到業界領先水平,還成功幫助華為有效規避了專利風險,實現了技術與市場的雙贏。

再看華為與美國 IT 業著名企業 3COM 的合作。雙方合資成立新公司,華為將以北京研究所為核心的數據通信的研發人員和知識產權注入新公司,並佔據 51% 的股權,美國 3COM 公司則投入 1.6 億美元,佔 49% 的股份。這是中國企業在對外高科技項目的合資上,首次憑藉純智力作為資本佔據了控股權。而在后續的發展中,這一合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3COM 后來花了 8.82 億美元回購華為持有的 51% 股份,短短三年時間,華為的股份價值實現了高達 4.5 倍的增值,年複合增值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 77%。

除此之外,華為還與日本 NEC 在數據通信領域展開合作,由華為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NEC 則利用其在本土的市場渠道優勢開拓日本市場,助力華為成功進入了日本這個高標準、嚴要求的市場。在互聯網安全軟件方面,華為與美國的賽門鐵克公司在成都成立了合資公司華賽,雙方各佔 50% 的股份,同樣採用華為技術佔股、賽門鐵克出資的合作模式,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拓展市場。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華為與國際大公司之間的關係逐漸發生了積極的轉變,從最初的相互競爭、彼此戒備,慢慢趨向於成為朋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也在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國際大公司開始認可華為的實力與誠意,願意與華為攜手共進,共同探索更多的合作機會,在全球通信行業的大舞臺上一起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華為這種着眼於長遠發展、敢於犧牲短期利益的 「土地換和平」 戰略決策,充分彰顯了任正非的戰略遠見。它不僅讓華為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站穩腳跟,還助力華為一步步發展壯大,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后來者逐漸成長為聞名世界的國際大品牌,在全球通信行業中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為眾多企業在應對複雜激烈的國際競爭時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範例。

03

任正非戰略遠見的實踐成果

從以色列的地緣政治現實來看,其處於幾億阿拉伯人的包圍之中,儘管過往的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取得了勝利,但這並不意味着就能高枕無憂。拉賓深刻意識到,隨着時間的推移,阿拉伯世界在未來 50 年、100 年很可能會發展壯大起來。若以色列一直秉持強硬的、不妥協的立場,不通過 「以土地換和平」 的方式去與周邊國家劃定邊界、和平相處,那當阿拉伯人強大之后,以色列必然會再次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甚至可能出現流離失所的悲慘局面。

然而,當下以色列的部分領導人或許更傾向於追求眼前的利益,採取強硬的手段去應對周邊關係,就如同當年沙龍所代表的強硬派做法一樣。這種只看當下、不顧長遠的策略,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滿足國內部分民眾對於強硬態度以及所謂 「捍衞權益」 的心理需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爭取到近期的利益,比如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或者增強在地區內的威懾力等。但從長遠的世界格局角度去審視,這樣的做法實則是在不斷積累矛盾與仇恨,讓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中的處境愈發孤立。

在全球都倡導和平與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個國家如果長期處於緊張的對抗狀態,不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軍事防禦和地區衝突應對,還會在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受到限制。周邊國家出於安全等因素考量,會減少與以色列的經貿往來、科技合作以及人文交流,這對於以色列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而且,一旦局勢進一步惡化,國際輿論的壓力也會接踵而至,讓以色列在外交等層面陷入被動,使其在世界格局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受到削弱,給整個國家帶來極大的生存危機。

華為「以土地換和平」 的理念為華為贏得了寶貴的生存機會,避免了與西方公司的直接對抗,減少了發展的阻礙。

1、華為的國際化之路

華為的國際化征程堪稱一部波瀾壯闊的奮鬥史,而 「以土地換和平」 理念在其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讓華為在出海過程中有效降低了阻力,逐漸打開國際市場並站穩腳跟。

以俄羅斯市場為例,1996 年華為邁出海外拓展的第一步,將目光投向了俄羅斯。當時的華為作為一家剛進入俄羅斯市場的中國民營公司,毫無知名度可言,想銷售出產品困難重重。即便在 1997 年俄羅斯經濟陷入低谷,西門子、阿爾卡特、NEC 等國際大牌紛紛撤資,俄羅斯電信市場投資停滯的情況下,華為也未能迅速打開局面,但任正非選擇了堅守。功夫不負有心人,1999 年華為從俄羅斯國家電信局獲得了第一個價值 38美元的訂單,這小小的訂單讓俄羅斯客户看到了華為的技術實力與服務能力,此后華為在俄羅斯的業務以每年 100% 的速度增長,2001 年銷售收入超過 1 億美金,到 2007 年,進入俄羅斯市場十年后,華為終於成為俄羅斯電信市場的領導者之一。

在歐洲市場,華為面對的是有着眾多要求的發達國家客户,發展同樣艱難。例如,爲了進入英國電信的採購短名單,華為接受了長達 2 年的認證,通過不懈努力才最終通過,為后續贏得 18 億美金的合同奠定了基礎。而沃達豐這個歐洲巨頭,華為也花費了 2 年多時間才實現突破。

然而,在 2000 年 IT 泡沫破滅后,整個通信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市場增長平緩,華為若想繼續快速發展,從友商手里奪取份額必然會引起西方公司的警惕與聯合抵制,這將使華為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此時,任正非提出的 「以土地換和平」 理念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遠見。華為主動將競爭對手視為 「友商」,不打價格戰,避免通過惡意壓低價格等破壞市場規則的方式去爭搶份額。比如在歐洲市場拓展時,華為沒有憑藉自身產品的性價比優勢去強行擠壓其他廠商的空間,而是選擇與西門子等公司開展合作。2004 年,華為通過給西門子做 OEM 的方式,向其提供數據通信產品,並藉助西門子的品牌在歐洲銷售,次年更是成立合資公司鼎橋,實現了技術提升與市場拓展的雙贏。

正是通過這樣的合作共贏模式,華為巧妙地避開了與西方公司的正面衝突,減少了被羣起而攻之的風險,贏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與時間,得以慢慢積累實力,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擴大影響力,從最初艱難地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到如今成為全球通信行業響噹噹的國際大品牌,這一路上 「以土地換和平」 的理念功不可沒。

2、技術創新與合作

華為在與友商的合作過程中,始終將技術創新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合作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進而擴大市場份額,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任正非戰略遠見的又一重要體現。

例如華為與西門子的合作,不僅侷限於簡單的產品供應與品牌藉助,更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雙方成立的合資公司鼎橋,讓原本在 TD-SCDMA 技術研發方面處於落后狀態的華為迅速達到業界領先水平,還成功規避了專利風險。華為藉助西門子的技術積累以及研發經驗,補齊了自身短板,實現了技術層面的重大突破,從而在后續的市場競爭中更具底氣,產品更具競爭力,市場份額也隨之逐步擴大。

再看華為與美國 3COM 公司的合作,雙方合資成立新公司,華為注入研發人員和知識產權佔 51% 的股權,美國 3COM 公司投入資金佔 49% 的股份。華為的技術優勢與 3COM 公司的資金優勢相結合,實現了優勢互補。在合作過程中,華為不僅在海外市場獲得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 3COM 公司帶來了新的技術活力和業務增長點,使其在數據通信領域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短短三年時間,華為的股份價值實現了高達 4.5 倍的增值,年複合增值率達到了驚人的 77%,雙方都從合作中收穫了豐厚的回報,這充分證明了合作對於技術創新以及企業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在互聯網安全軟件方面,華為與美國的賽門鐵克公司在成都成立合資公司華賽,各佔 50% 的股份,華為以技術佔股,賽門鐵克出資。通過合作,雙方將各自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共同提升了在互聯網安全軟件市場的競爭力,攜手拓展市場,為用户提供更優質的安全軟件產品和服務。

此外,華為在雲計算領域同樣秉持合作與創新的理念。華為意識到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滿足所有客户的雲服務需求,於是積極攜手合作夥伴,甚至是競爭對手,共同構建開放共贏的雲計算生態鏈。比如華為通過成為 OpenStack 的金牌會員不斷向社區做出傑出貢獻,並推出了 FusionSphere 雲操作系統,集虛擬化平臺 FusionComputer 和雲管理 FusionMnanger 等軟件於一身,讓雲計算平臺建設和使用更加簡捷,為眾多企業提供了強大的雲計算支持,也提升了華為在雲計算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華為雲在助力跨境電商出海方面也有着積極佈局。隨着跨境電商的崛起,華為雲揭牌成立全球數字貿易服務創新中心,承擔起推動產業 「上雲、用數、賦智」 的重要使命,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提升在線交易能力,還通過匯聚行業優秀經驗構建良性生態系統,為企業提供出海所需的全方位服務,降低國際化進程中的風險與成本,這也是華為通過合作與創新拓展業務版圖、提升影響力的又一體現。

總之,華為憑藉着 「以土地換和平」 理念下的合作策略,在不同領域與友商開展深度合作,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實現了自身實力的穩步提升以及市場份額的逐步擴大,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其他企業在面對複雜激烈的國際競爭時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鑑範例,彰顯了任正非戰略遠見的深遠意義。

04

總  結

任正非的戰略遠見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華為在全球商業舞臺上的前行道路,為華為的發展指明瞭清晰且正確的方向,而其 「以土地換和平」 的理念更是貫穿華為發展歷程的核心智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任正非的戰略遠見體現在多個維度:在長遠眼光與全局觀上,他提醒企業領導者不能侷限於眼前利益,要像拉賓一樣站在長遠角度思考企業發展,避免短視行為,很多企業因只看重短期市場份額擴大而採用惡性競爭手段,最終陷入困境,而華為在通信行業增長平緩時,任正非未盲目爭搶份額,而是以 「土地換和平」 策略主動尋求合作,成就瞭如今的行業領軍地位。在合作共贏策略方面,他打破傳統觀念,讓企業認識到同行並非只有競爭,還可以通過合作共建良好行業生態,華為與諸多國際友商的合作實踐充分證明了合作能帶來巨大機遇與發展空間,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懂得妥協的智慧也是任正非戰略遠見的重要體現,妥協並非軟弱,而是為實現重要目標在次要方面做出適當讓步的務實智慧,華為在與思科的 「世紀訴訟」 以及海外市場拓展中不打價格戰等做法,都是通過妥協化解矛盾、減少對抗,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實現持續成長。

總之,任正非的戰略遠見是華為成功的關鍵因素,值得廣大企業領導者深入學習和借鑑。企業領導者應學習任正非那種立足長遠、胸懷全局的眼光,不拘泥於一時得失,積極與同行建立合作共贏關係,同時掌握妥協的智慧,在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以戰略遠見為指引,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精心謀劃佈局,如此才能在走得長走得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