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18 10:02
一家企業與一座城市之間最契合的關係,莫過於相依賦能、彼此成就,正如微軟之於硅谷、華為之於深圳。華聯瓷業與瓷都醴陵,同樣相互輝映。
醴陵瓷業目前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五代時期,歷史浮浮沉沉,一爐窯火在時間的大江大河中搖曳。1915年遠渡重洋名震海外,新中國成立后的無盡榮光,到如今已全面實現現代工業化生產。
今年9月,湖南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迎來30歲生日。這三十年,華聯瓷業經歷了由集體企業到股份制企業的華美蜕變;這三十年,華聯瓷業邁出了打開海外市場的第一步,不僅成爲了國內最大的出口日用陶瓷生產商,也引領着山水古城、千年產業主動走向世界;華聯也用三十年的時間,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
華聯三十年奮鬥史,濃縮着近三十年中國民營企業崛起的輝煌歷程。作為掌舵人,華聯瓷業董事長許君奇始終站在行業的前沿,以敏鋭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領導力,引領着醴陵陶瓷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就在剛剛閉幕的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許君奇再次當選爲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
一個「種花人」,如何做好一項產品?
華聯的前身是醴陵嘉樹陶瓷廠,一家生產粗陶的鄉鎮企業。
1987年,還是一名技術工人的許君奇在參加廣交會時,無意中在一個美國客商手中得到幾個炻瓷樣品。當時中國南方地區基本沒有見過這種陶瓷。它釉面色彩豐富、材質更為堅硬、耐熱性強,加上醴陵白瓷產業日漸萎靡。敏鋭的洞察力讓許君奇意識到,適應機械洗滌的厚胎日用炻瓷,或許是開闢新天地的關鍵所在。
回到醴陵后,許君奇大膽向廠領導提出「轉產炻瓷」的想法,並果斷承擔了轉產重任。此時,國內日用炻瓷產品的研發,沒有任何技術資料參考,從「零」開始,照葫蘆畫瓢,自然難得要領,只能陷入困頓。
許君奇沒有氣餒,他一邊請求省陶瓷研究所專家指導,一邊在科研夥伴的支持配合下,從瓷泥、模具、釉色等一道道工序着手,對工藝、配方逐個進行攻關。最終,經過上千次反覆試驗,砸壞近百噸廢瓷,製造出了合格的日用炻瓷產品。
「炻瓷能夠得到快速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助力。」作為華聯的特色產品之一,許君奇認為,高温白瓷向中温顏色釉炻瓷的轉變,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
「炻瓷產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當時市場供不應求。」從嘉樹陶瓷廠走出的老華聯人石曙光説,他們是醴陵第一家做炻瓷的企業,后來華聯也因為炻瓷訂單的帶動,邁入發展快車道。
1988年3月,許君奇研製的炻瓷系列產品通過湖南省科委鑑定,獲得「七五」全國星火計劃博覽會獎,嘉樹陶瓷廠因為轉產炻瓷,更名為嘉樹炻瓷廠。許君奇至今仍被親切地稱呼為炻瓷的「種花人」,他種下的花也並非「一枝獨秀」。
如今,以醴陵嘉樹鎮為代表,炻瓷為特色的產業集羣百花齊放,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被稱為「中國炻瓷之鄉」的嘉樹鎮總人口約2.5萬人,其中,炻瓷產業從業人員逾8000人,擁有20多家規模以上炻瓷特色企業,炻瓷產業創造全鎮每年80%以上的生產總值和税收。
一羣「泥腿子」,如何做優一個企業?
華聯的征程始於1994年。這一年,28歲的許君奇眾望所歸,接過當時的嘉樹炻瓷廠廠長的接力棒。
儘管因炻瓷打開了市場,但鄉鎮企業面臨的結構佈局不合理、經營管理粗放、技術裝配落后等問題,讓當時的許君奇意識到:時代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嘉樹炻瓷廠也亟需一場變革。而要想企業大力發展必須藉助東風,尋找合作伙伴纔有出路!
他迎難而上,抓住機遇,説服了市、鄉兩級領導,拿到新華聯集團投資項目。在1994年8月,這家落后的鄉鎮企業搖身一變,緊跟時代發展,成為醴陵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
「我那時候取‘華瓷’這個名字是藏着一點野心的,‘華’代表中華,‘瓷’代表中國China。‘華聯瓷業’就是要讓中國陶瓷走向世界。」走中外合資,是第一個「吃螃蟹」,但許君奇意識到,能讓企業在政策優惠和規範管理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絕對是一條有利於企業發展的路。「由單一的行政管理轉化為市場經濟的經營管理,通過股份制、董事會制的管理機制來實現企業的自主權,就脱離了傳統意義上的計劃經濟的習慣、思維和意識,這也讓華聯真正走向現代化企業發展之路。」
作為湘商代表人物之一,果敢務實的許君奇認為,企業只有「專注」才能成功。「一個人一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這句話朴實無華,卻藴含着華聯一路秉持的價值觀。
「華聯是熬出來的,當時企業基礎很薄弱,許總是帶着一幫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農民工’在干,憑的就是為陶瓷發展‘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在支撐。」老華聯人在回憶企業一路走來的艱辛時,非常動情地説。
合資后,華聯生產線由4條發展到19條,生產能力提高了18倍。改革就像一場劇烈的化學反應,釋放的巨大能量推動華聯加速發展。1994年底,華聯拿到了出口貿易的命脈——自營出口權,開始在國際舞臺綻放光彩。
1996年,許君奇第一次帶着自家生產的炻瓷產品亮相廣交會,連一個獨立展位也沒有。他花「高價」買下了4.5平方米的半個展位,積極與客户溝通,瞭解市場的需求。僅有半個展位的華聯炻瓷,在那屆廣交會上一炮而紅,一舉拿下了上百萬美金的訂單。在其他企業還在跟外貿公司做代工時,華聯則憑藉自營出口權與國外客户建立直接合作關係,實現了價值最大化。
「我們一般從8月上旬開始準備秋季廣交會的展品,我記得有一年,所有參展前達不到展出標準的樣品,基本上全部毀掉。還有一次,一個要求薄的器型打樣的時候被我做厚了,許總直接將樣品摔到我腳下。」紅官窯酒器事業部負責人回憶說。
「一開始就符合」是華聯不變的質量要求。在生產和設計過程中,華聯秉持着「鍥而不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打磨出一件件客户認可、用户喜愛的產品,逐漸在被譽為「中國第一展」「中國對外貿易的晴雨表」的廣交會上嶄露頭角,拿下多個國際訂單,實現內銷轉出口的「走出去」發展戰略,也改變了中國日用陶瓷的低端形象,進入了歐美中高端市場。
就在前不久閉幕的第136屆廣交會第二期,華聯已經成為擁有27個展位、243平方米麪積的「常駐嘉賓」。通過不斷深入色釉陶瓷的技術研究,華聯掌握了其發色原理、結晶原理、窯變原理,成為國際色釉陶瓷界的領導性品牌,華聯瓷業的顏色釉陶瓷也成為歷屆廣交會的風向標。
從1994年合資進行體制改革,到2000年突破1億元的銷售;從2000年進行第二次體制改革,到2002年突破兩個億,2006年突破4個億。2023年,華聯總資產達19.97億元,銷售收入14.07億元,日用陶瓷出口規模連續14年在國內同行業中排名第一。
卓越的外貿業績,讓華聯一舉將國內眾多日用陶瓷企業遠遠甩在身后。
一個「實干家」,如何做強一個行業?
普通企業往往被行業改變,而傑出企業卻在悄悄改變行業。
「打造中國陶瓷品牌,復興中國陶瓷產業」,一直是許君奇的一個夢想。「2000年以后,醴陵的陶瓷產業工業化和現代化更多靠日用陶瓷生產撐起來,日用陶瓷就是靠炻瓷。」「顏色釉炻瓷就是醴陵的名片,讓整個城市有了新的印記。」老華聯人石曙光和現任紅官窯瓷業總經理歐陽黃俊有着共同的心聲。
在得到國際市場認可,且炻瓷生產技術逐漸成熟后,華聯開始慢慢帶動醴陵其他企業一起生產炻瓷。許君奇深知,只有大家都感受到了炻瓷帶來的商機,參與市場競爭,炻瓷才能真正發展壯大。於是,醴陵炻瓷生產企業規模日漸擴大,逐步形成了以色釉炻瓷為主的產業集羣。
「華聯的業務很忙,有時候生產方面也有壓力,但華聯這幾年還是帶動了一大批企業的發展。比如銀和瓷業這幾年跟華聯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結合華聯的品牌優勢,發展得非常快。」省陶瓷行業協會原祕書長張海濤在談到華聯時,直言被許君奇的大格局所打動。
2008年到2009年,華聯先后收購紅官窯瓷業、羣力股權、醴陵電瓷廠,成立「紅官窯」和「華聯火炬」品牌,進軍釉下五彩瓷和工業電瓷電器行業。「它的固定資產有價值,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我看到的是這兩個品牌背后的無形資產。」許君奇説。
此后,華聯還與「藍思科技」合資成立「藍思華聯」,進軍精密陶瓷新材料產業;與「億嘉致遠」合資成立「華聯億嘉」,開始在互聯網領域探索。在許君奇看來:搞市場經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味死守,勢必被淘汰。
頭頂光環的華聯,不斷接到國際知名企業的訂單,與宜家、沃爾瑪、星巴克等有着長期穩定的合作。但大量使用人工作業的生產線品控難、損耗高、毛利低,已無法適應產能的極速擴張。2017年,許君奇決定用科技改造傳統產業。
改革當然難免陣痛,要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少不了被蟹鉗夾疼。當時國內沒有成套陶瓷智能生產設備,國外400多萬一條智能化設備的生產價格讓許君奇內心大為震撼,且其它零部件更貴,設備維修、更換也非常麻煩。敢闖敢試的許君奇沒有怯步。在他看來,別人沒有做或不敢做的事,一旦去做了,或是先一步做,那就是成功。
經過周密的考察,華聯與國內的科達製造達成合作,集所有資源於一體,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之下,不斷地試驗、調整、再試驗,2018年5月,「等靜壓自動化生產線」在華聯玉祥一廠正式投入生產。這是中國第一條採用全國產設備的智能製造生產線,開啟了國產設備陶瓷智能生產製造的先河。創新的等靜壓成型生產線,將工序由30多項減少到7項,減少近50%的勞動力,提升15%以上的產品合格率,快速實現了「降本增效」。
率先開發顏色釉炻瓷,開創醴陵陶瓷新時代;率先實現煤改氣,引進光伏發電,引領行業進入清潔能源時代;率先進行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引領行業進入智能製造時代。華聯的努力,改變了人們對陶瓷行業生產效率低、環保壓力大的認知,為行業爭取到了喘息和轉型升級的時間,也為醴陵陶瓷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近幾年,醴陵相繼發佈《千億陶瓷產業集羣發展規劃》《關於促進陶瓷產業發展的十條政策》等政策,財政更是拿出近4000萬元支持陶瓷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先后引進安裝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產設備。目前,醴陵陶瓷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替代率超過70%,在全國陶瓷主產區位居前列。
幾年后,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計劃逐步推進,人們纔看到許君奇的「雄心」,也最終讓華聯爭取到了舉足輕重的行業話語權。
一個陶瓷廠,如何做活一方經濟?
「我很幸運,也很感恩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這個時代給到了懷揣夢想的機會,有夢想就有未來。華聯瓷業就是改革開放,是這個時代促成的奇蹟。」在許君奇看來,是改革開放為民營企業發展搭建了最好的平臺,也讓華聯趕上了最好的時代。許君奇沒有辜負這一歷史機遇。
眼看無數人在互聯網、房地產行業堆金疊玉,許君奇卻三十年如一日堅守實業,帶領華聯從一個鄉鎮小廠發展成為中國日用陶瓷行業領軍企業,實現了「從一捧土到一個碗」的全產業鏈發展。
所有堅守,因為熱愛。一個熱愛陶瓷的人,帶着一羣熱愛陶瓷的人,開創了一個陶瓷企業的時代。走過30年的華聯專一專注,紮根實業,成為中國日用陶瓷出口技術指南和多個國家、行業標準起草單位,參與編制《出口商品技術指南-日用陶瓷》(商務部2017年2月)《日用陶瓷安全生產規範》(QB/T 4792-2015)和《日用炻瓷》(DB43/T 604-2010)等國家或省級標準和規範文件,並相繼當選爲中國輕工商會陶瓷分會理事長單位、中國陶協副理事長單位、湖南省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單位,在行業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30年走過的每一步,都值得被銘記。華聯員工從435人發展到了5000余人,累計發放工資福利35.5億元。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華聯人,從農家子弟到職業工人、職業管理者,走上了嶄新的人生軌道。華聯瓷業累計出口創匯14.05億美元,累計上繳税金15.24億元,位居湖南省民營企業納税百強企業名列。
大浪淘沙,搏擊從未停止。2021年10月19日,華聯瓷業在深交所敲鍾上市,成爲了A股上市公司,拉開「實業+資本」的序幕。這讓華聯的發展,有了更充足的動能。
「我現在把華聯定位為完整的國際化、全球化企業。在未來的30年,它將從醴陵、中國走向世界。華聯的總部生產基地在醴陵,而華聯的研發設計、市場營銷團隊可以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也可以在紐約、倫敦、巴黎、新加坡……華聯一定是世界的華聯。」世界生活陶瓷的領袖型企業,受人尊敬規範公正的平臺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品牌企業。在華聯的董事長辦公室外,寫着這樣三句話。
「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這應該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寫照吧。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氣劈波斬浪,闖出狹小水域匯入海洋。我們趕上了中國百年來國運蒸騰日上的時代,我不想辜負這個時代。」熱播劇《大江大河》中宋運輝的一段鏗鏘獨白,正好契合了許君奇為醴陵陶瓷產業奮鬥的初心,在中國陶瓷產業、世界陶瓷產業的「大江大河」中,醴陵人的奮鬥史詩還在續寫。
(轉自:華聯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