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金 | 具身智能系列(二):傳感器,賦予機器人感知世界的能力

2024-12-18 07:3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感知是具身智能環境交互的基礎,傳感器是感知系統的核心硬件。類比於人類的感知器官,具身智能借助視覺、聽覺、觸覺、力覺等各類傳感器來感知外部環境、瞭解自身狀態。伴隨具身智能行業的發展成熟,傳感器的性能持續迭代、單機搭載量亦呈現增長,我們認為具身智能有望為傳感器帶來增量需求。我們測算,至2030年中國具身智能傳感器市場有望達100億元,市場規模逐步壯大。

視覺傳感器是具身智能傳感器市場彈性最大的一類傳感器。雙目攝像頭提供色彩和深度信息,激光雷達提供精細的環境建模,毫米波雷達能夠全天候運行,紅外傳感器可適應暗光環境。我們認為,不同傳感器分別補足了視覺感知不同維度的能力,多傳感器融合趨勢明晰。同時,爲了提高感知能力,單一傳感器的單機搭載量亦呈提升之勢。考慮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與紅外傳感器,我們測算至2030年視覺傳感器市場空間有望達23.5億元。視覺傳感器中攝像頭佔比最大,我們認為具身智能放量有望為攝像頭廠商帶來業績增量,進而帶動圖像傳感器、光學部件、模組封裝等產業鏈環節共同發展。

力傳感器是具身智能傳感器市場最大的組成部分。90度深蹲、加減速行走等靈活動作的實現,有賴於力傳感器的支持。特斯拉Optimus除靈巧手外,全身28個執行器均配備一個力/力矩傳感器,單機搭載量較多。尤其是手、足等多維感知需求較大的部位,更是搭載了價值量更大的六維力傳感器,整體力傳感器的成本佔比較高。我們測算至2030年力傳感器市場空間有望達47.9億元。力傳感器中的應變片與彈性體考驗廠商的長期經驗積累,壁壘高築,當前市場由外資品牌佔據主導地位。但我們觀察到國產品牌出貨份額亦在逐步擴大,建議關注技術實力較強的國內廠商。

此外,聽覺、觸覺、編碼器、慣導IMU等傳感器亦在具身智能環境交互、靈活運動、姿態平衡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我們認為有望伴隨具身智能出貨量的增長實現快速擴容。

風險

具身智能商業化不及預期,傳感器技術迭代不及預期,成本下降不及預期。

傳感器:描繪世界的感受器

傳感器是具身智能感知世界的窗口。具身智能在環境交互中迭代進化,感知是交互的第一步。人類感知世界的器官有眼、耳、鼻、舌、身,分別實現視、聽、嗅、味、觸五類感覺。類比於人類的感知器官,具身智能借助各類傳感器來感知外部環境、瞭解自身狀態。

圖表:具身智能傳感器一覽圖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具身智能有望發展爲傳感器的重要增量市場。具身智能對傳感器的需求呈現「種類多樣、需求量大、更高性能」的特點,伴隨具身智能出貨量的快速增長,我們認為傳感器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應用亦有望迎來較大的發展機遇。我們考慮視覺、聽覺、觸覺、力覺、編碼器、慣導IMU等傳感器,測算至2030年,對應於35萬台的人形機器人出貨量,中國具身智能傳感器市場有望達100億元,市場規模逐步壯大。

圖表:2023-30E國內人形機器人傳感器市場空間測算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投入產出表(2020年)》,《中國人口普查年表(2020年)》,中金研究院,高工機器人,中汽協,中金公司研究部

視覺:具身之「眼」,觀察世界最直觀的窗口

視覺傳感器:光電轉換,捕捉環境圖景

攝像頭

面對高度複雜、高度變化的環境,3D視覺應運而生。在雙目成像、結構光、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激光三角法等技術的加持下,3D視覺可獲取空間座標信息,能夠準確感知對象距離、體積和尺寸,幫助具身智能更好地執行各類複雜操作。

為實現三維視覺感知能力,目前市場上存在兩類技術路線。

一類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2D感知」路線。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中創新性地提出BEV+Transformer+Occupancy Network的端到端感知算法,由8顆2D攝像頭覆蓋360°全景,依靠領先的算法能力將二維圖景升維至三維建模,進而實現距離判斷。同樣的算法架構同樣可以應用於具身智能領域,例如特斯拉Optimus、Figure.ai Figure01、傅利葉智能GR-1等均採用「多顆傳統2D相機輔以大模型算法」實現感知。

另一類以宇樹為代表的「立體視覺」路線,該技術路線在雙目成像、結構光、ToF、激光三角法等技術的加持下,搭載RGB-D立體視覺攝像頭可直接計算得到距離信息,技術難度更低。宇樹、優必選、Agility、智元等廠商選擇這一技術路線加速旗下產品商業化進程。

圖表:特斯拉BEV+Transformer+Occupancy Network算法效果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部分人形機器人視覺傳感器搭載情況梳理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無論是哪種路線,我們認為都會驅動攝像頭的單機搭載量逐步提升從趨勢看,我們認為爲了實現更廣範圍的動態感知,完整的攝像頭配置方案應不僅僅覆蓋前方區域,側方與后方等區域亦有感知覆蓋的需要,攝像頭單機搭載量有望提升。例如Agility的Digit機器人在頭部兩側、頸部、腹部均搭載了雙目攝像頭,覆蓋側方、前方及下方區域。

圖表:Digit機器人攝像頭配置方案

資料來源:Agility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Agility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利用激光實現精確測距。其每秒可發射數萬組激光脈衝,輔以較高的掃描頻率與分辨率,可形成周圍環境的完整三維圖像。

我們看到「攝像頭+激光雷達」是具身智能領域較為常見的組合。激光雷達在當前人形機器人中的應用僅次於攝像頭,宇樹科技、Agility、智元機器人等均採用「攝像頭+激光雷達」的方案,提高環境感知精度。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激光雷達在當前階段高精度優勢顯著,二是具身智能主要應用於低速、短距場景下,相應的激光雷達價格相對友好,例如宇樹H1搭載的覽沃MID-360為4線非重複式掃描,官網價格為3,999元。

未來有望進一步降本。智能駕駛場景下,激光雷達的成本已大幅下降。我們認為車載產品成本的下降有望惠及具身智能領域。車載激光雷達搭載量的放量,一則加速激光雷達上游產業鏈的成熟,二則規模效應進一步攤薄成本,由此為具身智能品類打開降本空間。

圖表:大疆覽沃MID-360四線非重複式掃描

資料來源:大疆覽沃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大疆覽沃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毫米波雷達

毫米波雷達利用波長範圍在1-10mm的毫米波來捕捉物體距離、速度、角度等信息

我們認為毫米波雷達在人類社會中有望發揮重要作用人類社會環境中玻璃十分常見,以門、欄杆、牆壁等多種形式廣泛存在,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對玻璃的檢測能力較弱,而毫米波雷達對玻璃等透光體檢測能力較強,我們認為毫米波雷達能夠提高具身智能在人類社會中感知的魯棒性。此外,由於毫米波短距高頻的特點,能夠穿透牆壁檢測牆壁背后的物體,這一特性在家庭服務、特種救援等環境下亦有應用場景。我們判斷,毫米波雷達有望成為具身智能的重要傳感器之一,當前採用毫米波雷達的人形機器人產品較少,我們預計未來的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

圖表:毫米波雷達能夠檢測玻璃並穿透玻璃檢測

資料來源:Dennis Barrett等《mmWave radar sensors in robotics applications》(2017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超聲波雷達

超聲波雷達利用超聲波進行測距,可用於短距物體檢測。相較於前述其他傳感器,超聲波雷達成本優勢顯著,單顆成本在100元左右,兩顆及以上超聲波雷達即可實現定位,例如優必選WalkerX中搭載了4顆超聲波雷達實現避障功能。

紅外傳感器

我們認為紅外傳感器有望拓寬具身智能的應用範圍。紅外傳感器能夠通過熱成像圖直觀地識別出環境的温度分佈,不僅彌補了攝像頭在暗光環境下的感知盲區,能夠執行夜間任務;也能通過温度檢測出異常點,尤為契合特種場景。我們認為,隨着具身智能所處環境趨於複雜化,工業、家庭、特種場景中不乏暗光環境,紅外傳感器賦予了具身智能暗光作業的能力,拓寬了具身智能的應用範圍,提高了工作產出,紅外傳感器的滲透率有望提升。

圖表:宇樹B2機器狗工業巡檢的紅外熱成像圖

資料來源:宇樹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宇樹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攝像頭產業鏈拆解

像頭成本主要由硬件採購(約佔80%)和模組封裝(約佔20%)兩部分構成其中,核心硬件包括鏡頭組(由光學鏡片、濾光片和保護膜等組成)、圖像傳感器、圖像信號處理器等單元。

圖表:Intel RealSense D435i拆解圖

資料來源:Intel RealSense官網,Yole,百度開發者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Intel RealSense官網,Yole,百度開發者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像傳感器

競爭格局方面,整體CIS市場索尼和三星佔據主導地位,但考慮到汽車場景在耐高温、防碰撞等指標上與具身智能領域更為相似,我們認為或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具身智能CIS市場競爭格局。ICV Tank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汽車CIS市場中安森美、豪威科技分別佔據48%、28%。

圖表:2023年全球CIS與汽車CIS市場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Yole,ICV Tank,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Yole,ICV Tank,中金公司研究部

光學部件

鏡頭組中的光學器件(主要包括鏡片、濾光片、保護膜)對攝像頭所生成的圖像質量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國產替代正當時。我們認為光學部件環節,國內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引領光學部件環節的國產替代。

圖表:2023年全球車載鏡頭出貨量格局

資料來源:潮電智庫,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潮電智庫,中金公司研究部

模組封裝

具身智能攝像頭有着別於其他場景的特殊需求。相較於手機攝像頭,具身智能攝像頭應滿足耐高温、防磁、抗震、長使用壽命等特性;相較於車載攝像頭,具身智能攝像頭對立體視覺的訴求更強,深度信息能夠幫助更好地觀察、理解、互動、學習世界。

目前具身智能產業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該領域的攝像頭模組市場尚未成熟。但就我們此前梳理來看,Intel RealSense系列產品在人形機器人廠商中尤受歡迎,宇樹科技H1、G1以及Agility Digit周身4個雙目攝像頭均採用的是Intel RealSense產品,我們認為主要得益於其豐富的感知功能(深度相機、紅外傳感、慣導IMU單元相互融合)以及領先的感知算法(其自研視覺處理器D4內置多種模型,提高感知能力)。

聽覺:具身之「耳」,與人對話交流的基礎

聽覺傳感器捕捉、轉換並處理聲音信號,實現語音識別、聲源定位和人機交互功能。具身智能系統中通常採用麥克風作為聽覺傳感器。

麥克風陣列是由多個麥克風組成的系統。按一定形狀規則佈置一組全向麥克風,能夠實現聲源辨位、噪聲抑制、增益調節、混響消除等功能。常見的麥克風配置包括四麥陣列、六麥陣列、八麥陣列等,例如優必選WalkerX在頭頂部位搭載的麥克風形成六麥陣列。

圖表:六麥環形陣列波束形成

資料來源:科大訊飛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科大訊飛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核心器件MEMS麥克風芯片的生產製造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目前海外廠商佔據主導地位。MEMS傳感器具有一種產品一種加工工藝的特點,產品不存在通用化的技術工藝,需要從基礎研發開始對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設備開發和材料選取等各生產要素經歷長時間的研發和投入。由於MEMS傳感器存在芯片設計、工藝研發、晶圓製造等多方面難點,當前MEMS傳感器市場以海外品牌為主。根據Omdia數據,2021年全球MEMS麥克風芯片市場中英飛凌、樓氏兩家公司即佔據80%的市場份額。

MEMS麥克風模組層面,國內部分廠商已具備國際競爭力。模組廠商一般外採MEMS麥克風芯片進行組裝、測試。

圖表:2021年全球MEMS麥克風芯片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英飛凌官網,Omdia,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英飛凌官網,Omdi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22年全球MEMS麥克風模組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Yole,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Yole,中金公司研究部

觸覺:具身之「膚」,多維感知增強交互靈巧性

觸覺傳感器:賦能靈巧、精細的環境交互

觸覺傳感器能夠感知物理環境多維信息。人類的皮膚中分佈着大量的觸覺小體,這些觸覺小體能夠對環境的各類刺激做出反應,進而幫助人類感知環境的壓力、温度、濕度、材質等多維信息。觸覺傳感器就是模仿人類皮膚觸覺的一類傳感器,它能夠將各類觸覺信號轉化為可測量的物理量變化,從而為具身實體創造一個感知物理世界的窗口。

根據測量原理,常見的觸覺傳感器主要包括壓阻式、電容式、壓電式等類型。

圖表:主要觸覺傳感器類型測距原理與優缺點介紹

資料來源:朱盛鼎等《觸覺傳感器與電子皮膚研究進展》(2022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朱盛鼎等《觸覺傳感器與電子皮膚研究進展》(2022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靈活精細的環境交互離不開觸覺傳感器的賦能。具身智能所執行的任務中不乏一些靈巧程度較高的任務。以「拿取雞蛋」這一對人類而言十分輕松的動作來説,具身智能需要精細地控制手部持握的力度,過大會捏碎雞蛋、過小則難以抓住雞蛋,可以看作是檢驗手部靈活性的關鍵動作,這一過程就需要觸覺傳感器的參與。2023年末,特斯拉最新一代的Optimus Gen2的十指均配備了觸覺感知,結合11自由度的靈巧手,能夠靈活地實現雞蛋的抓取、傳遞與放置。我們認為,隨着具身智能應用場景向家庭等場景拓展,精細化操作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任務中,觸覺傳感器的重要性逐步提升。

圖表:特斯拉Optimus Gen2持握雞蛋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前觸覺傳感器以「單模態、剛性」為主要特徵,未來電子皮膚或成為觸覺傳感器的終局形態。受限於技術與成本的瓶頸,當前實現商業化的觸覺傳感器大多以單模態(僅能感知力覺)與剛性(不具備柔性)為主要特徵,與人類皮膚「高柔高彈、多維感知」的生物特徵相距甚遠。

隨着結構設計、新興材料、製備工藝的創新進步,學術界將更符合人體皮膚生物特徵的電子皮膚作為研究重點。一方面,觸覺傳感器可感知的信息得到擴展,囊括了法向力、切向力、温度等更多維度;另一方面,高柔性、自癒合、自清潔等屬性亦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我們認為,電子皮膚較傳統觸覺傳感器不僅在感知維度上更加豐富,還能夠提供更加細膩、精準的感知反饋,不斷趨近人類皮膚的功能,在日益複雜、精細的交互場景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有望成為觸覺傳感器的終局形態。

圖表:電子皮膚能夠同時感知壓力和温度

資料來源:Cho Research Group,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Cho Research Group,中金公司研究部

觸覺傳感器產業鏈拆解

結構、材料、工藝、算法構築較高的技術壁壘。結構、材料、工藝決定了觸覺傳感器本身器件的性能與質量,算法決定了觸覺傳感器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其中,結構設計或許可(金麒麟分析師)以被互相借鑑,但我們認為材料配方、製造工藝更有賴於廠商在長期生產中的經驗積累,能夠形成更高的技術壁壘以及差異化優勢。

好的算法能夠輸出更為精準的感知結果,人工智能的應用有望進一步提升后端算法的信息處理能力。以感知材質任務為例,僅僅依靠感知力的大小並不足以判斷對象的材質,機器學習技術的引入,能夠通過大量的觸摸實驗,形成一套「電信號的波動特徵」與「材質」之間的對應關係,從而更爲準確地做出判斷。

圖表:帕西尼觸覺傳感器能夠捕捉15種感知信息

資料來源:帕西尼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帕西尼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觸覺傳感器壁壘高築,市場份額仍主要由海外廠商佔據。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全球柔性觸覺傳感器市場中前五大廠商的合計市場佔有率達57.1%,市場格局相對集中。Novasentis、Tekscan、Japan Display Inc、Baumer、Fraba等海外廠商由於發展時間較早、積累較為深厚,技術水平較為領先。近年來,國內亦有廠商開始積極佈局觸覺傳感器領域。

力覺:助力具身智能實現精準力控、姿態平衡

力傳感器:單維向多維迭代,力覺感知精度升級

力傳感器是具身智能實現順暢操作、保持姿態平衡的關鍵傳感器。具身智能在執行任務時,需要時刻感知本身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接觸力(例如拿取物品過程中手部與物體的接觸力、行走過程中足部與地面的接觸力等),並據此調整發力和姿態,從而實現更柔順的運動控制,這其中就需要力傳感器發揮作用。

圖表:Optimus Gen2實現90度深蹲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從技術迭代角度看,多維測量是力傳感器的發展趨勢。多維力傳感器由於能夠測量方向和作用點更為多變的力,適用的條件更為寬松,與具身智能應用場景逐步複雜化、強交互的演進趨勢相契合,我們認為六維力傳感器有望成為力傳感器未來技術迭代的方向。

圖表:不同維度力傳感器介紹

資料來源:坤維科技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坤維科技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從實際落地角度看,受限於成本原因,各維度力傳感器都有其應用需求。為實現在運動狀態下的姿態穩定,具身智能需要感知全身各關節的受力情況,因而力傳感器與關節(即機器人自由度)呈現一一對應關係。以特斯拉Optimus為例,除靈巧手外,全身包括14個旋轉執行器、14個線性執行器,每個旋轉執行器都搭載1個力矩傳感器,每個線性執行器都搭載1個力傳感器。根據高工機器人,2022年國內六維力/力矩傳感器單價在3.2萬元左右,如果軀干28個力傳感器均使用六維力傳感器的話,則整體成本高企。

因而我們認為在實際落地中,對於一些力的維度感知需求不高的部位採用一維力傳感器,少數關鍵部位採用六維力傳感器,或是更為兼顧性能與成本的方案。以優必選WalkerX為例,其僅在雙足、雙手處搭載了4個六維力傳感器。

圖表:特斯拉機器人旋轉與線性關節的力傳感器使用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六維力傳感器價格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高工機器人,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高工機器人,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優必選WalkerX在足部和手部一共搭載4個六維力傳感器

資料來源:優必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優必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力傳感器產業鏈拆解

電阻應變片式力傳感器的應用較為廣泛。電阻應變式力傳感器憑藉技術成熟、精度較高、測量範圍廣等特點,是當前應用領域較為廣泛的一類力傳感器。

圖表:力傳感器各種檢測方法優缺點對比

資料來源:高工機器人,ATI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高工機器人,ATI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應變片與彈性體是電阻應變式力傳感器的核心構件。當傳感器受到外力時,彈性體會受力發生形變,並將形變傳遞給應變片,應變片形變之后引起電阻的變化,從而將力轉化為電信號輸出測量。應變片和彈性體是決定傳感器性能的核心組成部分,亦是廠商技術壁壘的體現。

圖表:電阻應變片式力傳感器工作原理

資料來源:HBM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HBM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應變片:成本佔比最大。一個六維力傳感器上搭載的應變片數量較多,參考王鵬等的專利《一種微型應變式六維力傳感器及其標定裝置》,這種傳感器包括了6組應變片(3組力測量應變片和3組力矩測量應變片),每組應變片均形成惠斯通電橋(即每組4個),合計24個應變片。根據電子分銷商Digikey報價,不同型號的Vishay應變片銷售單價在50-550美元不等,中位數在約130美元。按130美元單價計算,一個六維力傳感器中應變片成本達2萬元人民幣左右,我們認為應變片是六維力傳感器中成本最大的部分。

►彈性體:結構設計影響性能。1)嘗試新結構減小維間耦合。為消除維間耦合,廠商可以尋求新的結構設計以降低影響,也可以優化后端解耦算法。好的結構創新以及解耦算法為在位廠商形成競爭優勢。

2)基於經驗,在性能間權衡取捨提高某一性能往往會引起另一個性能的下降。在不同使用場景下,廠商應該在不同性能之間權衡取捨,選擇更為合適的結構,這考驗着廠商長期的經驗積累。

圖表:不同彈性體結構的力/力矩傳感器的特性比較

注:上表中,除Steward並聯結構外,均為一體式結構

資料來源:宋愛國等《機器人多維力傳感器的研究進展》(2024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品牌佔比仍大,但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逐步提升。MIR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六維力傳感器市場外資品牌出貨量佔比為67.9%,仍佔據多數份額。但我們觀察到國產品牌出貨份額亦在逐步擴大,由2020年19.1%提升到2023年32.1%。究其原因在於國產廠商技術水平的提升,國內廠商在準度等核心指標已呈現趕超外資品牌之勢。向后展望,我們認為國產品牌有望憑藉供應鏈優勢實現進一步降本,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產品;此外,國產品牌迅速響應的服務能力也會成為軟性的競爭優勢,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圖表:2020-24E年六維力傳感器中外資出貨佔比

資料來源:MIR,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MIR,中金公司研究部

編碼器:測量關節位置狀態,保障精確運動控制

編碼器是高精度位置傳感器。編碼器將測量對象的位移變化轉化為易於測量的物理量變化,通過后端算法解算,進而計算出位移距離、速度等位置信息。根據測量原理,編碼器包括光電式、電磁式、電感式等主要類型。

圖表:光電編碼器的測量原理與分類

資料來源:趙映川《編碼器原理與應用分析》(2018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趙映川《編碼器原理與應用分析》(2018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類編碼器各有優劣,光電編碼器和磁編碼器應用更為廣泛。光電編碼器技術成熟、精度高,然而受潮濕、污染等環境因素影響較大。與光電編碼器相比,磁編碼器雖精度較低,但其非接觸式、體積小、轉速高、抗衝擊、不受環境因素影響等特點,使其在機器人、工業自動化等領域應用不斷擴大。電感式編碼器各項指標均屬優異,成本較高,多用於測試台、天文望遠鏡、高精度機牀等場景中。

圖表:磁編碼器結構圖示

資料來源:陳洪生等《磁編碼器研究現狀及展望》(2023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陳洪生等《磁編碼器研究現狀及展望》(2023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電感式編碼器結構圖示

資料來源:Wind,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Wind,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伺服電機是編碼器最大的應用市場。根據MIR數據,2023年中國編碼器市場中,伺服行業的需求佔比達33%,是編碼器最大的需求市場。編碼器能夠實時檢測伺服電機轉子的位置與速度信息,為控制系統提供高精度的反饋信息,因而伺服電機需要編碼器保障精準的運動控制。

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編碼器增量需求市場。隨着人形機器人的興起,伺服電機迎來了新的需求市場。以特斯拉Optimus Gen2為例,全身包括14個旋轉關節、14個線性關節以及2個靈巧手,每處關節都需要伺服電機實現關節活動,自然每處關節都需要編碼器實現電機的精準控制。特斯拉的關節方案中,每個旋轉關節搭載輸入、輸出2個編碼器(分別檢測電機、減速器的旋轉信息),每個線性關節搭載1個編碼器,每個靈巧手的6個空心杯電機也需要各自匹配1個編碼器進行控制。據此計算,編碼器的單機搭載量達54個,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快速增長有望同步拉動對編碼器的需求。

圖表:2023年中國編碼器下游行業規模佔比

資料來源:MIR,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MI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特斯拉機器人旋轉與線性關節的編碼器使用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Tesl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廠商佔據主要份額。得益於海外廠商長期以來積累下的技術和經驗優勢,已在市場上佔據了重要地位。格物致勝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編碼器市場份額第一、第二分別由日本多摩川(市場份額15%)、德國海德漢(市場份額12%)佔據,優勢地位更為明顯。在排名前十的廠商中,僅長春禹衡(奧普光電控股子公司)一家中國廠商以6%的市場份額位列第四。

圖表:2023年中國編碼器市場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格物致勝,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格物致勝,中金公司研究部

慣導IMU:自主定位導航,賦予方向感與平衡性

慣導系統是一種完全自主的導航方式。慣導系統的核心是慣性測量單元(Inertia measurement unit,IMU),利用物體在慣性空間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進而解算出物體的姿態、位置、速度信息。IMU單元由陀螺儀、加速度計、地磁計三類器件構成(一般三個軸各一組),其中陀螺儀測量角速度、加速度計測量線加速度(隨時間積分得到線速度)、地磁計測量地球磁場與重力方向。將解算出的姿態、位置、速度信息與導航座標系相結合,能夠在不依賴外部信號的情況下實現自主定位、導航。

圖表:慣導系統結構圖(以NASA阿波羅探月工程中慣導系統為例)

資料來源:NAS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NASA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具身智能對IMU的需求有望快速增長。當前慣導已在消費電子、汽車、工業、國防場景中有了廣泛應用。根據Yole測算,2023年全球MEMS IMU市場中,消費電子、汽車、國防、工業場景的佔比分別為47%、29%、19%、5%。隨着具身智能的發展,IMU有望迎來新的應用領域。在具身智能中,IMU單元同時起到了自主導航與姿態平衡的作用,助力具身智能更好地適應非平坦複雜路面,並增強抗干擾行走、跌倒檢測、動態平衡控制等能力。我們看到豐田Asimo、波士頓動力Atlas、Agility Digit、優必選WalkerX等人形機器人產品均至少搭載了1個IMU單元,我們認為IMU單元有望成為具身智能提高運動性能所必備的傳感器之一。

圖表:2023年全球MEMS IMU各應用場景份額

資料來源:Yole,深圳市微納製造產業促進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Yole,深圳市微納製造產業促進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部分人形機器人IMU搭載數量統計

資料來源:Grzegorz等《Bipedal Humanoid Hardware Design: A Technology Review》(2021年),Atlas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行業集中度較高,海外廠商先發優勢明顯。海外廠商慣性技術積累深厚,產品系列更為齊全,掌握高端產品的自主研發與開發能力,在市場中佔有主導地位。根據Yole統計,2023年全球高端慣性傳感器市場中,CR3(美國Honeywell、德國Northrop Grumman Litef、法國Safran)合計佔有67%市場份額;聚焦MEMS慣性傳感器,2021年全球高端MEMS慣性傳感器市場CR3(美國Honeywell、美國ADI、德國Northrop Grumman Litef)佔據55%市場份額。中國本土IMU廠商大多定位於消費級產品,技術水平整體與海外差距較大,僅少數企業掌握高端慣性傳感器設計工藝,國產化仍有長足的發展空間。

圖表:2023年全球高端慣性傳感器市場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Yole,深圳市微納製造產業促進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Yole,深圳市微納製造產業促進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21年全球高端MEMS慣性傳感器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Yole,芯動聯科招股説明書,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Yole,芯動聯科招股説明書,中金公司研究部

風險

► 具身智能商業化不及預期。如果人工智能技術突破遭遇瓶頸、成本下降不及預期以及下游應用側對具身智能的擁抱程度不高,則會導致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不及預期,進而影響對上游傳感器公司的經營表現。

► 傳感器技術迭代不及預期。具身智能對傳感器性能有着特殊要求,行業發展有望驅動向小型化、智能化、低功耗、高精度、實時性、更強環境適應性等方向發展。更具體地看,例如攝像頭會向3D視覺、DVS相機方向演進,觸覺傳感器向電子皮膚方向發展等等。如果傳感器技術迭代不及預期,難以滿足具身智能未來的應用需求的話,或會影響相應傳感器的需求。

► 成本下降不及預期。由於具身智能產業處於發展早期,供應鏈尚未成熟,並未形成規模效應,因此一些傳感器的成本高昂,例如觸覺傳感器、力傳感器等。如果關鍵傳感器的成本下降不及預期,則會導致具身智能成本居高不下,最終影響具身智能的實際需求,對其商業化落地產生影響。

本文摘自:2024年12月13日已經發布的《具身智能系列:傳感器,賦予機器人感知世界的能力》

陳昊 分析員 SAC 執證編號:S0080520120009 SFC CE Ref:BQS925

孔楊 分析員 SAC 執證編號:S0080524100002

彭虎 分析員 SAC 執證編號:S0080521020001 SFC CE Ref:BRE806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