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17 16:53
這個月最瘋狂的大型科技公司,要數特斯拉。
僅僅兩周時間,股價暴漲超過40%,市值上升超過4000億美元,合計近3萬億人民幣,大幅超越2021年的高位,馬斯克也成為史上首個身家超過4000億美元的富豪。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特斯拉的汽車銷量那麼低,憑什麼能夠享受這麼高的市值?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特斯拉的定價里,汽車只佔小部分,更多的是未來的高增、高利潤業務,特別是AI部分。
經歷了算力狂熱后,產業界、資本界,正將目光轉向AI應用。
但,AI應用的核心方向在哪里?奇點真的來了?
對於特斯拉乃至整個AI應用,自動駕駛是一個已經可以清晰觸摸的領域。
但更大的領域,是另外一個。
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勛,有一個重要觀點:
人形機器人是AI下一波浪潮。
作為AI絕對C位的企業家,老黃不可能看不到「具身智能」的價值,擁有具備人類智能的機器軀體,價值要遠遠超過目前的問個問題,然后生成一個答案。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隨着人口紅利的逐漸減弱和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嚴重,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越發凸顯,且工資水平的快速上漲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成本壓力,在此背景下,人形機器人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最佳方案之一。
用馬斯克自己的話説,自動駕駛也屬於AI機器人的範疇。
人形機器人的「錢景」有多大?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國際投資銀行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40億美元(約合11037.3億元人民幣);
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嚴格意義上講,人形機器人並不是一個新興產業,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有了。美國、歐洲和日本對於人形機器人都進行了數十年的技術研究,當中也不斷產生各種新技術,但因為AI技術的限制,一直無法大規模商業化。
直到AI大模型的出現,這里必須要再提一提特斯拉。
作為人形機器人絕對的領軍,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智能化進展神速,現在商業化也已經提上日程。
就在一周前,特斯拉機器人賬號發佈了最新的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的日常視頻。
視頻顯示,Optimus進行了上下坡行走測試,雖然姿勢不太雅觀,但Optimus仍歪歪扭扭地完成了這些測試。有一次,Optimus下坡時一度腳滑,但其下肢迅速反應,向后撐地並保持了平衡性,已經非常接近人類的本能反應。
為什麼Optimus能夠有這樣的反應?
原因就在於,它正利用神經網絡控制其肢體,在具有高度變化的地面上行走。
馬斯克在推特上發文,稱「Optimus是在‘矇住眼睛’的狀態下,進行了上下坡行走。」
這意味着,Optimus已經實現可以不依靠視覺傳感器,而僅通過其協調能力完成行走,這是機器人超越人類的其中一個表現。
回想2022年的「特斯拉AI日」上,Optimus首次亮相,當時只有「骨架」,站都站不穩;2023年,特斯拉又公開了Optimus的第2代產品,已經顯示出很好的靈活性和平衡性,進步神速。
今年5月5日,特斯拉曾發佈一段關於Optimus進場打工的視頻,展示了其分揀電池、行走、執行工廠任務的能力。
視頻中,Optimus對4680型電池單體精確地分類並插入托盤,並且走路速度大幅提升。此外,特斯拉還特別強調了機器人的自主性,Optimus甚至能在工作中糾正自己的錯誤,比如在發現電池放歪后,會把電池撿起來重新分裝。
10月11日,馬斯克再次展示了Optimus,稱它不僅能夠遛狗、照看孩子、修剪草坪,還能提供飲料服務,成為家庭生活中的得力助手。馬斯克強調,Optimus將能夠「在你們中間行走」,與人們親密互動,為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馬斯克表示,到2025年底,Optimus將實現對外銷售。至於價格,他稱Optimus生產成本預計不到汽車的一半,最終將低於25000美元或30000美元,相對親民。
就科技產業的投資而言,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純概念炒作階段。
這個時候往往只是一個demo,或者一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並沒有相關的商業化。但是資本市場已經沸騰,這種沸騰一方面是出於看見新技術的價值,但更多的是資本的逐利基因。
這個階段的好處和壞處都很明顯,好的就是估值炒作可以漫天飛舞而又很難證偽,不好的就是股價往往容易大漲大跌,甚至在瘋狂上漲之后,又會回到原點。
第二階段,是正式商業化。這個時候有成型的產品推向市場,市佔率也開始緩慢上升,營收開始增長,但毛利、淨利從負逐漸轉正,這個階段增長往往很高,因為基數很小,翻倍、翻數倍都很常見。
當市佔率開始超過某個「閾值」,一般被認為是5%,就進入快速商業化階段,這業績增長和投資收益都最好的階段。業績和股價股價呈現螺旋式上漲的形態,即使有回調,也不會第一階段那樣回到原點。
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市場高速增長結束后,出現競爭白熱化,導致行業優勝劣汰,然后重新達到穩定的競爭格局階段。
這個階段,估值和股價可能出現回撤,也可能滯漲、盤整,最終演變為價值股。
那現在機器人處在哪個階段呢?
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
目前資本市場逐漸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特斯拉機器人的商業化進展,約等於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商業化進展。
不僅因為特斯拉機器人研發走在行業最前,還在於電動車量產時的大部分資源可以複用到機器人中,特斯拉的超級工廠,完善的產業鏈配套,以及賬上的資金,乃至銷售網絡,都是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4年前,特斯拉上海工廠完工,突破產能瓶頸,特斯拉迎來業績和股價的戴維斯雙擊時刻。現在和4年前相比,特斯拉的情況無疑更加樂觀,沒有當年孤注一擲,有的是更完善的技術、資源和能力。
而作為中國投資者,不但不會缺席這場科技盛宴,甚至有機會成為大贏家之一。
因為中國在機器人的配套產業鏈上優勢明顯,佔整機成本約90%的零部件,像傳感器、絲槓、電機、減速器等,中國不但能夠生產,而且已經形成了全球領先的成本優勢,是最有機會複製電動車產業鏈的領域之一。
這些優勢,根植於數十年以來形成的中國製造能力,短期內其他國家要想追上,是有難度的。正如電動車離不開中國供應鏈,人形機器人也一樣。
嗅覺靈敏的資金,正在借道ETF加速佈局機器人,如機器人ETF(562500)年內「吸金」超20.4億,其中12月資金淨流入超9.17億元。
這個機器人ETF,聚焦機器人產業,其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權重股包括科大訊飛、匯川技術、大華股份、中控技術、石頭科技、機器人、大族激光、雙環傳動、拓邦股份、柏楚電子等行業龍頭公司。
機器人ETF(562500)也是跟蹤機器人主題的ETF中,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一個,最新規模為30.56億元,本月以來日均成交額5.06億。
從歷史走勢看,機器人ETF(562500)自10月以來有過兩段回調,持續時間1至2周,幅度在10%左右。12月11日至今的新一輪迴調已經有5個交易日,回調幅度8.45%,投資者可持續關注接下來可能出現的轉折點機會。
儘管科技大廠在算力上的資本開支沒有衰減,但英偉達股價盤整多時,市場似乎也意識到,算力股的收益率可能要慢慢讓位於應用端了。
因為應用還處在很初期的階段,很多公司的營收和利潤都遠遠沒有放量,股價(或代表AI業務的估值)也處在低位。
當然了,要想獲取跑贏市場,就需要抓住商業化前景廣闊、確定性高,並且已經出現奇點的細分領域,即真正能夠量產,營收和利潤增長清晰可見的。
如果能夠實現馬斯克所言,到2025年底,Optimus機器人將以親民價格實現對外銷售,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一個新的、比電動車還要大的藍海市場。
而這,不過是1年時間而已。
實際上,特斯拉股價暴漲,除了有新車model Q即將推出,以及FSD商業化等利好催化,還有AI機器人的利好催化。
馬斯克就曾經説過,AI機器人才是特斯拉的最終價值。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機器人板塊近期漲幅較大,有必要注意回調風險,特別是個股方面,但作為增長賽道,機器人值得長期關注,未來也會持續出現佈局時點,投資者做好擇時的話,是可以獲得不錯收益的。
當然,機器人產業鏈條長,研究門檻較高,相對於個股票而言,投資者也可以看看機器人指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