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評論 | 新造車企業 莫與時間為敵

2024-12-16 22:05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曉林 距離2025年還有不足20天時,中國造車領域又有企業熬不住了,倒在了年關之上。成立僅三年時間的極越汽車,突然「原地解散」,震驚眾人。

連極越汽車的員工,在聽到公司解散的消息時,第一反應都是不相信。有極越汽車的線上主播,上一秒還在直播中賣力誇讚極越車型,下一秒就感到「天塌了」。這一切就像一場鬧劇。

有分析稱,極越汽車陷入危機,是因為百度和吉利兩個股東承諾的投資沒有到位,極越汽車已成股東的「棄子」。無論這是否屬實,最受傷的還是極越汽車的員工,他們纔是始終被矇在鼓里的「棋子」。

過去十年間,中國新造車領域的「短命」品牌不在少數,但像極越汽車這樣,在幾乎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就陷入危機的情況,還是頭一次。

輿論重壓之下,先是百度和吉利不得不出來表態,將為極越用户和員工「兜底」。接着,極越汽車CEO夏一平發長文總結得失。但這些補救措施終究不能挽救極越汽車。

造車是一個高門檻的事業,這在近十年的造車浪潮中被反覆驗證。極越汽車是又一個在繳納了高昂的學費之后,方纔認識到這一沉痛教訓的企業。

極越倒下,誰之過

極越汽車在12月13日至12月15日的三天內,上演了三種戲劇性的場面。

12月13日,極越汽車員工維權現場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的重要元素有:CEO不迴避、員工維權時訴求清晰,雙方都保持着一定的剋制。無論員工問什麼,夏一平全程都重複一句話「我在努力解決」,並表示他已經無數次致電兩大股東負責人,但都沒打通。

到了第二天,由於被公司突然倒閉和接下來的不可預測性所嚇到,驚恐的員工開始搶奪公司的微波爐來抵債。這樣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

被衝擊到的不僅是極越汽車的員工,還有見慣了造車項目生生死死的汽車業內人士。行業不禁發問:極越汽車難道最初就只是一項試驗?當試驗失敗了就立刻中止?

極越汽車原名「集度汽車」,由百度和吉利於2021年成立。與造車界那些需要四處融資、花錢捉襟見肘的新勢力企業相比,集度汽車可謂「含着金湯匙」出生,它至少在資金和技術上是有靠山的。

本來是一個由科技公司與整車企業聯手造車的完美案例,但極越汽車用實際行動揭示出,這樣的造車模式風險究竟有多大。

到了12月15日,百度和吉利發佈聯合聲明稱:將解決員工11月的社保,做好離職員工的善后事宜、做好已售產品的售后保障,並承認「由於行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既定商業計劃無法執行,經營遇到挑戰」。

從兩個股東的聲明不難看出,極越的結局幾乎已經難以挽回,員工們仍需自尋出路。在這樣的一波三折中,值得反思的是:究竟誰該為極越汽車事件負責——夏一平反覆強調「我不是第一負責人」。那麼,兩大股東是否是第一負責人?

頗有戲劇性的是,已經發生過危機的高合汽車的一位「留守高管」,在13日發佈視頻稱,他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勸誡極越員工能早走就早走,不是爲了能多分點「遺產」,而是爲了能更早進入人才市場,爭搶到下一個工作機會。在他看來,高合汽車和極越汽車一樣,產品不錯,但都是被「窮死的」。

莫做時間的敵人

12月16日凌晨,夏一平發佈了一篇長文。這一次,他把所有錯誤都歸咎於自身,言語誠懇地剖析了自己在發展極越汽車的過程中所犯下的諸多錯誤。包括沒有預見到資金問題的重要性、對造車難度的低估、產品推進節奏失誤、管理層能力不匹配、浪費太多財力和精力在營銷上,等等。

據悉,極越汽車目前的資金缺口已經達到70億元,其中欠付製造方吉利汽車30億元。

夏一平在文章中稱,他交的學費太昂貴了。對整個中國造車行業來説,何嘗不是如此?從2014年算起,新造車運動已經持續了十年,這個過程中「矇眼狂奔」「畫餅充飢」的企業何其之多。

對於極越汽車事件,有造車同行認為,這些企業都有一個特徵:急,沒有耐心。急於一口吃個胖子,急於快速完成從第一輛到1萬輛,再到10萬輛的跳躍。急於炫耀業績,卻不斷縮短「養品牌、養技術」的過程。

目前,中國汽車業已經陷入「唯速度論」。在速度、成本、價格上拼命內卷,但在造車效率、企業效益、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賽道上卻少有作為。

一個被默認的事實是,現在活着的企業,並不一定就是安全的。極越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倒下的造車企業。回過頭看,威馬汽車、高合汽車、恆大汽車、天際汽車、哪吒汽車……發生「暴雷」的造車企業名單還在不斷增加。

前兩年流行一句話,叫「與時間做朋友」,創業者們都喜歡拿這句話來彰顯自己長期創業的決心。但在造車領域,一些創業者彷彿處處與時間為敵。

在兩大股東出來「兜底」之后,極越汽車有了一個體面結束的機會。但它所上演的72小時解散危機,給還留在牌桌上的汽車創業者發出警示:與時間為敵,最終敵不過時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