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14 15:16
轉自:淄博發佈
2024年12月4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誌着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其文化價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至此,我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了44項,居世界首位。
「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再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國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的春節。從深層意義上看,春節不單單只是家庭的團聚,還是社會文化的綜合體現,展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平、和睦相處」的生活哲學和價值理念。
春節申遺成功,對於促進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面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卷帙浩繁的文化記載和從式微到興盛的傳統文明迴歸面前,人類的任何一點努力,都被歷史這面鏡子觀照着,而那些蒙塵經年的民間技藝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終會閃耀出獨有的光輝。
在淄博,非遺魅力同樣歷久彌新、熱潮湧動。
早在2006年,由淄博市申報的「孟姜女傳説」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就駛上了快車道。之后,淄博陶瓷燒製技藝、琉璃燒製技藝、周村絲綢染織技藝、魯派內畫、聊齋俚曲等14項代表性項目相繼躋身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3項、388項分別成為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着深厚歷史和人文積澱的淄博在非遺保護進程中,展現出無比瑰麗和夢幻般的前景。
小學生們參觀淄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
非遺熱是舌尖上的味道和鄉愁
民以食為天。對淄博人來説,周村燒餅可謂是家喻户曉的美食品牌。12月9日,記者來到坐落於周村古商城的周村燒餅博物館採訪。雖然不是節假日,但到訪的遊客仍絡繹不絕。在這里,遊客不僅能品嚐到新鮮出爐的周村燒餅,還可參與周村燒餅的製作,感受傳統技藝的博大精深。周村燒餅博物館館長宋軼告訴記者:「別看周村燒餅只有巴掌大小,內中卻有大大的學問。優質的配料是燒餅的命脈,精湛的製作技藝纔是美味昇華的奧祕。」
周村燒餅製作最出彩的環節是技師把厚度僅為一毫米並已沾滿芝麻的餅坯,翻手旋轉,置於右手背上托住,依靠腕力,將其送入200℃高温的爐膛內,把餅坯貼於旋轉的熱鏊子上。短短几分鍾,一張形似滿月、薄如秋葉的周村燒餅就成熟了。
周村燒餅博物館
周村燒餅製作技藝之所以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周村燒餅人對這一技藝的匠心傳承密不可分。如今,近3000平方米的周村燒餅博物館已被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認定為「老字號文化遺產活態博物館」,更成為國內外遊客蜂擁而至的網紅打卡地。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熟悉的味道。景德東這家傳承了87年的糕點手造工坊,持續豐富着淄博人的餐桌與味蕾,在魯派糕點的江湖之上,成就了一個堪稱傳奇的經典品牌。
景德東糕點文化體驗館
在博山西冶街這條熙熙攘攘的街道中段,景德東是最具吸引力的存在。古朴的磚紅色外牆,亮眼的渾厚門匾,讓每位走進景德東的顧客都彷彿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近日,記者來到這家老字號門店,看到正排着幾十米長隊購買糕點的顧客羣時,真有種恍如隔世之感。穿過自制糕點櫃檯,店的一側是景德東糕點歷史博物館,老物件、老照片,把人帶入商號林立的百年老街之中。
説起景德東糕點的製作技藝,最熟知的莫如這家老字號的掌門人張亮。作為博山景德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亮對每一塊糕點的製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記者瞭解到,景德東糕點製作共有三個手工車間,一個手工車間每天能製作七至八種糕點類型,因為是純手工製作,每日的售賣數量也有限。
作為淄博傳統糕點的典型代表,創建於1937年的「景德東」,佔據了淄博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記憶。2007年,當從父親手中接過「景德東」的品牌經營權時,張亮還不滿27歲。雖然年輕,但他對「景德東」老字號的認知始終心懷崇敬。他懂得,不僅要探索如何把這一傳統糕點產業經營下去,更要在傳承和創新的平衡中承擔起發展老字號品牌的重任。2021年,景德東糕點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11月,又被山東省認定為省級非遺工坊。
非遺熱是古老技藝的至簡之美
在淄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一個名為「秦磚漢瓦拓片技藝」的項目頗引人關注。「秦磚漢瓦拓片技藝」的前世和今生是怎樣的?拓片技藝又何以能走進非遺?帶着這些疑問,記者日前在淄博陶瓷琉璃國藝館的一角,見到了這一古老傳統技藝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峰。
秦磚漢瓦拓片技藝和當代瓷器相結合,造就了一款網紅產品。
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張峰,對秦磚漢瓦拓片項目的喜愛幾近成痴。在他的工作室,條案上、茶桌上、櫃子里甚至地面上,幾乎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磚瓦物件,每一塊的秦磚漢瓦都散發着年份久遠的幽藍的光,而以浮雕形式出現的繁體漢字,也以美輪美奐的藝術風采攝人心魄。張峰拿起一塊刻有「宜子孫」字樣的秦磚説:「秦磚漢瓦拓片技藝項目,自清代光緒年間淄川區黃家鋪村、賈莊村鄉紳張兵地發源傳承以來,至今已歷經五代,傳承羣體日益增多,形成了項目技藝的淄博特色。」
秦磚漢瓦拓片技藝的核心要素,是對古代體現中華傳統建築物質文明最輝煌和鼎盛的秦磚漢瓦中的精美文字、奇特動物形象等,用漢文化拓片的形式予以完美復原,需要純手工操作,對藝人的美學要求標準甚高。作為該非遺項目第四代傳承人,張峰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熱情。二十余年間,他遍訪國內秦磚漢瓦博物館,對每一時期出土的物品,都儘可能現場觀摩,仔細比較各地出土珍品的材質、文字、紋飾,領略其藴蓄於古拙深處的「至簡之美」。
如今,該項目的第五代傳承人張皓琛師從其父,全面掌握了項目技藝,適度創新優化,將原有的單一色彩向多色調發展,讓秦磚漢瓦拓片藝術以更亮麗的基調走入百姓的生活中。
無獨有偶。不久前,淄博賞石全形拓創始人曹毅前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為筆墨紙硯非遺品牌智造研修班的學員們帶來了一場全形拓技藝課程。全形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瑰寶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藝傳承廣受人們青睞。曹毅自2013年起開始潛心研究賞石全形拓技藝,他的作品在2016年舉辦的中國藝術品博覽會上獲得創新組金獎后,又參加第七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暨賞石藝術國家級非遺展,獲得賞石非遺特等獎。近年來,曹毅專門開設了「非遺課堂」,把自己掌握的全形拓藝術知識無私奉獻給了社會,激發了年輕一代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向往。
非遺熱是千年窯火的生生不息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表述中,獨特性是首要的。它必須是傳統的文化形態,體現為獨特的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淄博陶瓷燒製技藝就是在數千年中國陶瓷文化發展過程中得以傳承的「活態非遺」,2011年5月,淄博陶瓷燒製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世代傳承的手造精神受到了進一步弘揚和褒獎。
青瓷餐具
如果把淄博陶瓷藝術世界比作一個星空,都瓷苑·劉永強陶瓷藝術博物館無疑是最耀眼的星宿之一。作為魯青瓷刻繪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劉永強以魯青瓷為模件進行創作,鐫刻人物、花鳥和風景,然后再完成彩繪,開創了釉下彩製作工藝魯青瓷彩繪的藝術先河。
淄博陶瓷燒製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被世人關注,也離不開陶瓷多業態、多類別創作形式和技藝的支撐和探索,博山窯陶瓷雕塑就是淄博陶瓷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山窯陶瓷雕塑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任國棟正在創作陶瓷雕塑作品。
博山窯陶瓷雕塑興於清末陳希齡,傳陳懷慈后又經陳貽謨傳至楊玉芳。楊玉芳經過多年的傳承創新,獨創「瓷人楊」品牌,其陶瓷雕塑作品情趣盎然,極富韻味。楊玉芳和她的「瓷人楊」品牌已成為博山窯陶瓷雕塑的新代表,並將這一技藝傳承至第六代。
陶瓷雕塑作品《靈蛇納福》
12月10日,記者來到以博山窯陶瓷雕塑而名聞遐邇的春秋陶坊,採訪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任國棟。博山窯陶瓷雕塑的泥料取自一種名叫「青青泥」的瓷土,採用傳統制作方法,步驟細膩,手法獨特,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2021年,春秋陶坊被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淄博琉璃
泱泱齊風,手造沃土。作為齊文化發祥地,淄博堪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區,在國家公佈的十大類非遺項目中,淄博均有生動體現。近年來,我市逐步構建起多層次四級非遺保護體系,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認定和記錄;多模式推動非遺融合發展,打造周村古商城、顏神古鎮等一批非遺特色景區,發展壯大泰山瓷業、清梅居、裕厚堂花燈等一大批非遺品牌;多渠道策劃非遺展播活動,組織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非遺精品展、非遺市集等主題活動,非遺項目影響力、美譽度不斷提升,各種非遺體驗活動也吸引了大量市民遊客積極參與。
我市非遺品牌裕厚堂花燈,獲得山東省工藝美術博覽會荷花杯設計大賽金獎。
淄博市文化館館長張雅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非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必須堅定不移地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發展理念,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使廣大非遺項目走進大眾視野,讓非遺的熱度真正活力不減,經久不衰。」(淄博日報記者 畢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