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13 23:3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第十批國家集採於雙十二在上海開標,涉及62種藥品,平均打折幅度暫未公佈。
據米內網,對比最高有效申報價,50多個產品降幅超過90%。其中,10億級抗癌大品種瑞戈非尼片標價差不多降到每片4元-6元之間,較限價下降90%。
展望2025年,國內支付預期非常清晰,邊際改善來自於商保增量,創新葯企核心成長邏輯仍然是國際化。
排除少數情況,頭部Biopharma、Biotech主要估值來自海外,腰部Biotech躍升機會來自海外,尾部Biotech翻盤機會也來自海外。
中國創新葯蓬勃發展,在各個主流領域,管線數量已實現全球領先,這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意味着國際化將繼續摧枯拉朽,同時對海外市場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
CXO已提前接受地緣關係的極限測試,但創新葯卻一臉茫然,現在還不知道貿易戰或脱鈎將如何演繹?
01
創新葯世界工廠
中國不僅在CDMO上成為世界工廠,在創新葯供給上也成為世界工廠,目前主要以BD出售海外權益的方式,為MNC提供管線補給。
據Insight,中國臨牀在研管線數量已佔全球約26%,其中,臨牀III期佔比29%,臨牀II期佔比16%,臨牀I/II期佔比27%,臨牀I期佔比31%。從早期管線數量看,佔比仍有提升趨勢。
國內創新葯技術整體仍處於fast-follow、me-better階段,但局部齊平全球領先水平,已有個別BIC品種上市、部分FIC品種在研,具備充足后勁。
據國泰君安,本土創新葯企的優勢領域包括ADC、雙抗/多抗、細胞療法,約佔全球管線數量40%,已孵化出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代表性企業。基因治療、核酸藥物在全球均為創新葯新晉獲批的階段,發展階段相對較早,國內企業處於追趕階段,整體佔全球管線數量約20%,其中臨牀早期管線佔比更高。
創新葯資源供給全球的能力越來越強,BD必然大爆發,在2023年實現兩個歷史性拐點,創新葯融資結構BD首付款超過IPO金額,新葯跨國交易數量License-out超過License-in。
據Insight、國泰君安數據,2023年中國創新葯License out交易總額425美元,同比增長54%,首付款合計38億美元,同比增長153%。2024年1-11月,Licenseout交易總額525億美元,首付款合計45億美元,均已超過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BD標的臨牀階段前置,創新葯License out交易中,I期、II期臨牀管線的數量佔比從2019年17%升至2024年1-11月46%。原因在於國產創新葯早期管線逐漸擺脫fast-follow的標籤,凸顯FIC、BIC潛力,在部分領域相比MNC已具有技術優勢。
02
BD重點領域
在一片繁榮中,要警惕假出海。
據申萬宏源研究,2017年至今共有超過450款國產創新葯於美國合計開展647項臨牀試驗,包括I期臨牀試驗366項(57%),II期臨牀試驗206項(32%)和III期臨牀試驗75項(12%)。
III期臨牀水分較小,中早期臨牀有部分已經無疾而終,祕不發喪。曾幾何時,中美雙報、全球臨牀成為Biotech市值管理的手段、傳統藥企創新轉型的姿態。
但真出海仍然激動人心,我們來看2025年BD趨勢。
MNC在IO升級和ADC方面佈局
ADC
2024年至今,ADC海外License out數量與2023年基本持平,進入一個平臺期,預計巔峰已過,2025年將逐步降温。
IO升級+ADC替代PD1+化療是腫瘤領域最重要的主線,但MNC補充ADC管線高峰期已過,MSD、AZ和BMS均擁有相當數量的PD(L)1+ADC組合。
2024年ADC主要領域海外先驅者有所折戟,AZ和吉利德的TROP2 ADC在NSCLC、UC、BC多項適應症上錯失OS終點,引發學界對ADC將短期縮瘤效果轉化為長期生存獲益的質疑。
雙抗
2024年至今,雙抗/多抗類藥物License out數量相較2023年翻倍,攀升勢頭迅猛,預計2025年為高峰期,2026年步ADC后塵進入平臺期。
驅動邏輯仍然是腫瘤領域IO升級,MNC在IO雙抗/多抗配置上仍未飽和。
TCE
TCE雙抗/多抗是IO升級最熱主線,佔2024年雙抗/多抗License-out數量半數以上,有必要單列進行分析。
T細胞銜接器(TCE)接棒ADC,成為2024年BD頂級風口,同潤生物和默沙東的合作首付款為7億美金,GSK與恩沐生物的合作首付款為3億美元。
TCE藥物在血液瘤領域確定性高,有望出現50億美元級藥物,但開發相對成熟、擁擠。據東吳證券,全球已有11款TCE藥物獲批上市,針對適應症主要為血液瘤,在研針對血液瘤適應症的國產TCE雙抗共有1款處於臨牀II期,12款處於臨牀I/II期,15款處於臨牀II期。
2024年全球TCE交易共19次,按交易項目算共22個,包括11個實體瘤分子、10個血液瘤分子和1個自免分子。
未來大額BD機會主要在實體瘤和自免領域。TCE雙抗在實體瘤開發上技術難度較高,但已有突破,在研針對實體瘤適應症的國產TCE雙抗共有1款處於臨牀III期,3款處於臨牀II期,5款處於臨牀I/II期,主要集中在CLDN18.2和DLL3兩個實TAA靶點。海外TCE雙抗治療B細胞相關自免疾病取得初步突破,國內上市公司處於臨牀階段的針對SLE適應症的TCE藥物,僅有神州細胞的SCTB35、億帆醫藥參股公司天勱源和的A-319。德琪醫藥、康諾亞、恆瑞醫藥、和鉑醫均有臨牀前產品在推進中。
CAR-T
2024年11月ACR年會,BMS公佈CAR-T治療SLE數據,雖然SLEDAI沒有全都降到0,但所有病人治療完都完全停藥,有一例病人還懷孕順利生產。
CAR-T目前投資方向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通用型CAR-T的對外大額BD,二是看誰家的CAR-T自免適應症率先進入關鍵註冊臨牀試驗。
GLP-1升級
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在減重見效上已經夠快,更快只會惡化Ozempic Face現象,提升療效不再是GLP-1升級的首要方向,重要的是全面獲益,在增肌、增加能量消耗、停藥不反彈的痛點上有所突破。
小核酸
BD標的向早期管線偏移,説明商業化驗證尚不充分的前沿技術也雨露均沾。
2024年初,瑞博生物、舶望製藥接連兩起大額BD事件,標誌着本土小核酸Biotech正式出道。
小核酸藥物在慢病領域具有碾壓式的長效優勢,隨着國內Biotech在遞送技術、化學修飾技術、靶點選擇上的逐步突破,這一領域的BD數量或金額將有較長爬坡期。
03
萬衆矚目催化劑
生物科技企業可按市銷率(PS)進行簡化估值,海外MNC一般不超過5倍PS,未盈利Biotech成長性更強,可適度估值溢價,核心產品未來銷售峰值3-5倍PS為底部區間。據中金醫藥測算,國內創新葯板塊從2021年上半年的估值過高,經過一年劇烈調整,2022年6月前后,大部分公司跌至最核心3-4款產品國內峰值的3倍PS,部分跌至在手現金水平。
事實證明,頭部Biopharma、Biotech在這個時段正好處於歷史底部區間。
現在,如果我們國內銷售額來計算PS估值,大部分Biotech都太飄了,然而整體並沒有泡沫,正是國際化預期構成估值的堅實內核。
2025年,國際化進入全面驗證期,將有哪些萬衆矚目的催化劑?
百利天恆僅靠早期臨牀數據即撐起800億市值,在全球製藥史上都實屬罕見,真正的考驗來了,BMS預計2025年讀出BL-B01D1針對實體瘤的I期爬坡臨牀試驗的部分結果,可能決定着BMS是否啟動BL-B01D1的註冊性臨牀。
百濟神州選擇的是高舉高打的直接出海方式,據匯豐前海預測,基於全球註冊性試驗情況,公司下一個血液瘤重磅藥物Sonrotoclax(Bcl-2抑制劑)有望於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提交r/rMCL適應症上市申請。
澤璟製藥TCE藥物ZG006為全球首款CD3×DLL3×DLL3三抗,在治療SCLC的I期臨牀中數據亮眼,具備BD潛力。
信達生物估值沒有體現出海預期,任何出海進展都是增量。IBI363(PD-1/IL-2雙抗)在sqNSCLC上展現出突破性療效,早期ORR與DCR療效突出,且低劑量的mPFS數據也十分優異,有望成為二代IO領軍藥物。領先佈局TCE藥物,包括CD3/CLDN18.2、CD3/GPRC5D/BCMA、CD3/DLL3,其中IBI389(CD3/CLDN18.2)是全球首創抗CLDN18.2的T細胞銜接雙特異性抗體,胃癌和胰腺癌初步顯示積極療效信號。
亞盛醫藥力勝克拉片(APG-2575)有望成為全球第二款上市BCL-2抑制劑,憑藉BIC潛力,以及4項全球註冊III期臨牀試驗,商業化表現有望反超艾伯維的維奈克拉,成為下一個國產10億美元分子。公司已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上市申請,進階邁向國際化舞臺。
來凱醫藥ActRII增肌減脂藥物LAE102已由禮來負責在美國執行一項I期臨牀研究,如果臨牀數據讀出符合預期,將誕生一個超級BD。
科濟藥業靶向BCMA的通用型CAR-T CT0590首次人體I期試驗數據在2024 ASH年會上驚艷亮相,初步體現出療效的持久性,而且很可能是公開文獻數據中首次通用型CAR-T治療血液瘤在療效持久性上與自體CAR-T相當,技術突破意義重大,也是2025年BD大熱門。
和黃醫藥賽沃替尼針對2線EGFRm+MET驅動的NSCLC的海外II期註冊臨牀達到預設指標,顯示出高且具有臨牀意義的ORR數據,具備BIC潛力,即將在美國申報上市。
雖然面臨地緣風險的不確定性,但沒有其他選擇,出海這條路只能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