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11 09:23
轉自:貝殼財經
剛剛過去的11月,騰訊在遊戲賽道上瘋狂「掃貨」,一個月內便完成了三筆投資。其中兩筆發生在海外,收購對象分別是休閒遊戲廠商EasyBrain和英國遊戲工作室 Space Ape;另外一筆在國內,投資對象為庫洛遊戲,但后者的重要收入來源也在海外。
得益於海外遊戲,騰訊遊戲的收入增速,在今年重新回到了上升區間。按照最新的三季度財報,騰訊的網絡遊戲業務收入51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12.6%,本土、國際市場分別同比增長14%和9%。但在此前的2023年四季度,這兩個數據都曾出現下降,分別為同比降3%和1%。
如何在市場環境和用户喜好頻繁變化的當下,在競爭激烈的遊戲市場中保持增長,已經成為騰訊遊戲、甚至騰訊的必答題。
這當中,出海成為最關鍵的策略。2024年的騰訊年會上,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就曾表示,遊戲出海是「公司目前出海國際化的最大希望」。近年來,騰訊其他業務也陸續出海,從今年騰訊業績會內容中可以窺見,多項業務都提到了全球化佈局,其中不乏騰訊遊戲、騰訊雲和微信等。
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去年海外收入達到了8.51萬億元,較前一年增長了3500億元。出海已成中國企業成長的必答題。但事實上,騰訊鮮少提及自己在海外市場的進展,在出海聲量上遠沒有短視頻平臺TikTok和購物平臺Temu顯著,它採取了怎樣的向外生長路徑?是閃亮的主角還是「淘金賣鏟者」?又藴藏着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遊戲版圖:自營、代理和投資並行的出海模式
2005年,騰訊投資韓國休閒遊戲公司GoPets,成為其拓展海外市場的起點。近二十年后,騰訊自營海外遊戲收入連續多季度達到雙位數增長,這意味着經過長期探索,騰訊遊戲已形成了自營、代理和投資的出海版圖。
自營、代理之外,投資是騰訊遊戲佈局海外的抓手。早年馬化騰接受新京報書面採訪時曾表示,「騰訊的投資更多是戰略性投資,目的並非控制投資對象,而是以一種‘去中心化’賦能和生態協同方式進行的,各個被投資公司能夠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也成了騰訊多年來的投資方法論。
以上述11月的三起投資案例為例,被收購的工作室(或公司)基本保持獨立經營。11月初,騰訊全資子公司Supercell完成對英國遊戲工作室Space Ape的全資收購,后者將成為Supercell在倫敦的辦事處;11月中旬,騰訊子公司MiniClip宣佈以12億美元從Embracer集團手中收購了休閒遊戲公司EasyBrain100%的股份, EasyBrain將保持獨立運營;11月底,騰訊將庫洛遊戲原股東英雄互娛持有的51.4%股份全部收購,庫洛遊戲內部信顯示其自主經營戰略不變。
相比索尼、微軟等海外遊戲巨頭在收購公司時就把IP(知識產權)收為己用不同,騰訊通常尊重開發團隊、保留獨立創作權。騰訊也嘗試將自己對遊戲的探索融入被投企業,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馬曉軼曾表示,騰訊面向Supercell輸出瞭如何將遊戲進一步平臺化的經驗,這是因為騰訊已經在國內探索出了運營長青遊戲的經驗。
在這種方式的指引下,過去近20年間,騰訊投資或收購了全球上百家遊戲企業,其中不乏動視暴雪、育碧、拳頭、藍洞等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業務遍及虛幻引擎、IP開發、項目管理、遊戲運營、社區和直播平臺等遊戲全產業鏈。
這些佈局也反向為騰訊乃至中國遊戲輸送了技術和經驗。以在今年TGA(The Game Awards,有「遊戲界的奧斯卡」之稱)獲得四項提名的《黑神話:悟空》為例。據瞭解,雖然騰訊僅對其經營主體遊戲科學進行了5%的投資,但在遊戲的開發和發行環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黑神話:悟空》的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來自騰訊2012年投資的Epic Games公司;使用的項目管理平臺TAPD(敏捷協作平臺)是騰訊開發的;旗下游戲平臺WeGame在《黑神話:悟空》的發行階段也給予了定製化支持。
目前,騰訊遊戲國際(IEGG)旗下共有三個團隊,分別是主要支持持有少數股權工作室的Level Infinite團隊,及聚焦管理持多數股權和控股工作室的Venture Lab和Pteam團隊。他們不僅自研遊戲,還鏈接投資的數百家工作室,從技術、研發和推廣等層面為工作室提供助力。
對應到經營業績上,五年來海外遊戲在騰訊遊戲收入中的佔比逐步提升,已從2019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0%。今年三季度財報會后,馬化騰表示:「2024年第三季度,我們的遊戲業務收入實現強勁增長,得益於長青遊戲在全球的穩健表現及具備長青潛力的新遊戲貢獻。」
數字化出海:做中國企業淘金的「賣鏟人」
疫情結束后,大批新興企業在海外成立。這些新興企業大部分是中資背景,他們來做電商代運營、做新消費、做金融支付、做雲計算。但在中國企業主出海的早期階段,往往會遇到面對陌生市場的困境。企業間有「出海一個月法則」的調侃:如果出海一個月,產品和人都水土不服,就可以當成一個月的試錯成本了。
「約20年前,騰訊出海是從投資開始,后來延伸到產品出海,再到現在騰訊開放平臺給合作伙伴,服務和支持他們出海。」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在回顧騰訊的出海歷程時説。
湯道生分享經驗稱,企業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產品如何與目標市場進行匹配,摸清目標市場當前行業狀況,思考如何差異化競爭。此外,優選出海目的地、儘量不打價格戰、信任本地團隊和提供生態服務都是騰訊雲出海的「生意經」。
今年,美的開始在巴西建設智能工廠,要快速搭建數字化基礎設施。綜合了多種方案后,美的巴西工廠最終選擇騰訊雲CDC(商業計算模型)本地專業集羣實現了基礎設施搭建,滿足了數據放在本地的合規需求。美的全球化的過程中,騰訊會議還支持了全球19萬員工,200多家子公司的協同。
今年是騰訊雲出海的第8年,據其今年9月公佈的國際業務數據:騰訊雲目前已在全球21個地理區域運營着58個可用區,有3200個以上加速節點。過去三年,騰訊雲國際業務持續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2024年上半年,其在亞太地區同比增超50%,在中東地區收入同比增超85%。
下一個趨勢:技術出海,本地服務
中國企業目前出海的更多是商品和產品,而包括騰訊在內的一些企業則在探索技術出海,比如利用社交和支付產品延伸出的技術出海。
近日,騰訊發佈刷掌技術出海計劃,與Visa(維薩)合作,將刷掌技術引入國際支付市場,首站落地新加坡。相比不少國家仍以現金支付為主的海外市場,這無疑為遇到支付難題的企業主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同樣向外走的還有微信小程序。微信團隊表示,2023年境外主體小程序日活和交易筆數都取得顯著增長,日韓、東南亞等出境遊熱門目的地尤為明顯,微信今年還專門成立了小程序境外團隊,針對境外場景提供了一系列「開箱即用」的能力和工具。對創業者來説,小程序的便捷性在於「快」,無須重新理解軟件,就能快速將項目落地海外。
11月底,商務部印發《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國企業的大航海時代再迎新助力。騰訊除了自身的遊戲、影視劇等出海外,也在將數字技術能力打包出海。這種自己下場,也給他人「賣鏟子」的思路,或許是逆全球化趨勢下,大企業出海破局不得不探索的新思路。
記者聯繫郵箱:avril-1989@163.com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金蕾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