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9 17:47
期數 | 第 3478期
作者|大鵬審覈 | 步步 美編 | 亞恆
近日,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公佈了2024/2025年度上半年業績。
數據顯示,上半年維他奶實現營收34.43億港元,同比增長2%;經營溢利2.57億,同比增長52%,以港幣計算,集團毛利率增至51.6%。
維他奶執行主席羅友禮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股東對未來維他奶的增長充滿信心。
瞭解維他奶的人可能知道,現任執行主席,83歲的羅友禮是名副其實的「創二代」,其父羅桂祥是維他奶的創始人,其女羅其美已於去年11月獲任董事會副主席,將成為維他奶的下一任「掌門人」。
創始人羅桂祥
驚濤駭浪建功業
在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於1938年淪陷,大批難民一路南下,逃向香港,因為長期食不果腹,很多難民因營養不良患上腳氣病。
為幫助難民補充營養,羅桂祥在1940年成立了香港豆品公司,生產一種以大豆為原料,酷似牛奶的乳白色的漿體,羅桂祥將其命名為「豆奶」。
至此,「窮人的牛奶」就此誕生,這也是維他奶的前身。
但是,在公司成立之初,羅桂祥就面臨着多重困難。
一方面,國難當頭,普羅大眾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時局動盪的背景下,企業的生產經營也面臨着各種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公司成立之初只有1.5萬港元的啟動資金,因為資金、人力、技術和設備限制,產品消毒處理不過關,產品滯銷,不足一年羅桂祥就虧光全部投資。
后來,羅桂祥通過老鄉搭上銀行界的關係,在銀行的幫助下,獲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1953年,羅桂祥對高温消毒工藝進行了改進升級,豆奶業務開始慢慢走上正軌。
隨后,羅桂祥以中國香港為總部,出口至向澳洲、新西蘭、東南亞等國家,其豆奶產品風靡一時。
但是,隨着石油危機的爆發,維他奶再次成為被殃及的「池魚」。
1973年,OPEC決定提高石油價格,隨后阿拉伯國家宣佈減少石油生產,疊加西方國家經濟衰退,引發了全球經濟危機。
受石油危機影響,1994年糖、大豆等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玻璃瓶裝豆奶產品因保質期短,銷售停滯等問題瀕臨停產,維他奶工廠大規模停工,產量逐月下降。
羅桂祥第六子,剛剛擔任公司副總經理羅友禮對生產工藝、營銷宣傳進行了革新升級。
工藝方面,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無菌利樂紙包裝,使維他奶的貨架期得以延長,也解決了長途運輸對產品保質期的挑戰;
在品牌營銷方面,羅友禮聯合廣告公司,提出了「維他奶,點只汽水咁簡單」的經典廣告語。
在羅友禮的主導下,維他奶最終渡過危機,併成功進入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成為全球大型豆奶公司。
「食二代」羅友禮
資歷最深的傳承人
在石油危機中嶄露頭角的羅友禮,在1978年從父親手中接過總經理職位,全面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
1994年,羅友禮迎來了屬於他的「高光時刻」。3月30日維他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同年其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的廠房開始投入生產,以液態豆奶的形態在廣東紮根,維他奶至此進入內地市場。
羅友禮在第二年接替父親成為集團執行主席后發現,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發展緩慢,人均豆奶飲用量不足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於是,羅友禮推動了一系列改革,以加速內地市場的拓展。在佈局方面,羅友禮分別在深圳和上海建設了生產基地,推動維他奶的生產和銷售本地化;在營銷上,羅友禮明確了維他奶的定位,即「即飲豆奶專家」。
煥然一新的面貌,讓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其業績也開始快速增長,從2005年開始形成了由華南向全國擴張的態勢。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引燃了國民的憤怒,也引爆了維他奶等植物蛋白飲料的市場。
財報數據顯示,2008-2019財年,維他奶中國內地的銷售額複合增長率高達26%,領先其他市場的增長速度。
到2016財年,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銷售額已經超越香港地區。同時,在2016年,在中國內地豆奶市場,維他奶市佔率第一,超過40%,成為名副其實的「豆奶大王」。
21世紀20年代中期,內地消費市場逐漸火熱,隨着居民收入增加,「滬港通」「深港通」的先后啟動,資金南下炒港股成為一股新潮流,維他奶作為內地知名的港股,受到了內地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巔峰時期維他奶的估值被炒到60倍,成為名副其實的「港股小茅臺」。
商業精英羅其美
逆襲的「女三代」
羅友禮認為傳承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將其的心得、看法逐步移交給繼承人,才能安心退休。
在去年11月中期業績報告發佈會上,82歲的羅友禮宣佈其唯一參與維他奶運營的女兒羅其美為公司董事會副主席。
至此,維他奶的三代接班塵埃落定。
羅其美是QS世界大學排名13的康奈爾大學理學學士,還在麻省理工大學史隆管理學院取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是擁有「管理學碩士+理工思維」的高材生,在她進入維他奶之前,曾任職投行公司,甚至在一家全球資產公司擔任過基金經理。
不同於其父羅友禮接班時的輝煌,羅其美面臨的是一個業績下滑的維他奶。
隨着健康意識的覺醒,居民消費偏好被重構,企業也看到了健康飲品賽道的無限可能,大量傳統企業和新興品牌開始加速入場,作為維他奶曾經的兩大「王牌」,豆奶和檸檬茶都受到了衝擊。
曾經市佔率超過40%的維他奶已經被蒙牛、伊利、達利豆本豆等品牌擠佔,市佔率萎縮到不足17%;在檸檬茶賽道上,也不得不與統一、香飄飄、元氣森林等品牌短兵相接。
被寄予厚望的羅其美擁有金融圈的投資經驗,同時也熟悉父輩傳統經營管理理念,為其在現代公司發展模式下做出更開放、更長遠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於是,在上任半年以后,羅其美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成績單。
今年5月,維他奶披露了2024財年盈利預告,資料顯示,中國內地業務經營溢利大幅增加,帶動公司整體盈利增長,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將錄得1.06億港元至1.26億港元,較上一財年大約大增132%至176%。
其中,內地、香港市場分別實現營收20.30億港元和11.74億港元,分別佔當期總營收的58.96%和34.10%。同時,澳洲及新西蘭業務收入增速回升至7%,新加坡地區業務收入及盈利能力也有所改善。
在羅其美的帶領下,維他奶正在逐漸「收復失地」。
老品牌的新故事
事實上,維他奶的市值也出現了明顯的止跌回升,到12月初,維他奶市值已經回升至140億港元,高於羅其美接任時的98億港元。
或許正式看到了維他奶未來的發展潛力,新加坡首富家族盯上了這塊「肥肉」。
新加坡黃氏家族由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的胞弟黃志達打理的新加坡公司遠東機構、遠東機構旗下飲料公司楊協成以及黃志達控制的家族辦公室,增持了維他奶307.4萬股,持股比例從4.94%增至5.22%一躍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其中,飲料公司楊協成主要經營豆奶、馬蹄爽、檸檬茶,與維他奶在業務是明顯的競爭關係。
此次收購到底是黃氏家族以維他奶為跳板,進軍內地市場,還是以資源賦能維他奶,進一步增強內地市場競爭力,一切都還難以評判。
未來,維他奶面臨的市場環境可能變得更加複雜,但是三代人的故事還將因維他奶這個品牌而持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