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9 09:01
成兆才先生字捷三,藝名東來順,灤南縣繩各莊人,生前創作劇本121部,代表作有《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杜十娘》等,是我國戲劇史上傑出的劇作家、評劇藝術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1874年12月20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成兆才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父成順,父成永義,均為長工。家有沙地4畝、草房3間。家境貧寒,時無隔夜糧,常乏蔽體衣。成兆才從12歲起就給本村大户人家放豬、打雜、做小工。稍長,不但勤勞儉朴被親朋誇獎,而且聰穎多藝受鄰里讚美,諸般樂器如橫笛、板胡、嗩吶等無師自通,15歲就成為當地有名的秧歌角。他少年有志,深感不識字很難有所作為,故多方留意,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識字的人學認字。並在閒暇時以樹枝代筆、沙地為紙,練習寫字,竟由此粗通文墨。結婚后為養家餬口,拜蓮花落藝人金開福(金長腿)為師,學唱蓮花落,並參加了二合班。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成兆才入豐潤縣魏莊趙小齋班,隨二合、慶順、義順、義合等班首次進天津演出。是年,灤州發生饑荒,隨之又流行瘟疫,成兆才父母相繼去世,他只得棄藝還鄉。但因無法維持生活,又同族兄成兆文到喜峰口外唱蓮花落行乞。未幾,妻子和兩個孩子也染疾死去,成兆才不勝悲哀和孤獨。爲了生活,他同叔父成永玉又先后加入趙小齋和樂亭縣廟上崔家班演唱蓮花落,除當演員,有時還領班、當箱倌,從此他成了職業蓮花落藝人。由於成兆才勤奮好學,很快就成為一名能與西路蓮花落著名藝人「西來順」相媲美的男旦,深受灤州鄉村集鎮羣眾的喜愛,得藝名「東來順」。
在藝術實踐中,成兆才深感對口蓮花落節目單調,不能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也不利於演員藝術水平的發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他開始編寫《烏龍院》等拆出劇本,作品多為移植、改編自其他劇種,從此開始他的創作生涯。他編寫的劇目,表現了清末農村生活的某些側面,反映了農民朴素的道德觀念和對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農村觀眾的歡迎。第二年,成兆才與二合、慶順、義順等9個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樓、下天仙和胡家墳等地演出蓮花落,被直隸總督楊子驤以「有傷風化、永干力禁」的禁令驅逐出天津。同年,繼室張氏與帶來的幼子皆亡,成兆才內外交困,陷於悲苦之中。一連幾年他不進城市演出,只在鄉村斷續演出。歇業期間,他當過釀酒工人、扛過活、打過短工,也賣過香料「荷包」、蓋蓮(鍋蓋)等,歷盡艱辛,但也為他的舞臺生涯和劇本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病亡,百姓戴「雙國孝」。在此期間,全國禁止戲曲活動,蓮花落班紛紛解體,蓮花落藝人陷入絕境。秋天,待禁令略松動,爲了爭取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成兆才同任連會、杜知義(金菊花)、張化文、張德禮、侯天泰、張化龍、劉春生等人聚集在灤縣吳家坨張德禮家中,對拆出蓮花落進行大膽改革。成兆才從劇本入手,創作了具有本劇種特色的大型劇本《告金扇》《六月雪》《馬寡婦開店》《秦雪梅弔孝》《劉伶醉酒》等。大劇本的出現促進了各行當(小生、小旦、老生、老旦、醜、武生)的出現和聲樂的改革。他又會同名演員金菊花等進行唱腔的創新,在保持蓮花落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秦腔、樂亭大鼓、灤州皮影的板調,使不同行當具有各自的唱腔特色。
1909年(清宣統元年)正月,蓮花落以新的姿態出現在冀東農村。成兆才等人在灤縣吳家坨亮相演出《告金扇》《劉伶醉酒》等劇目,獲得巨大成功。演出五天五夜,臺前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壓肩疊背。隨即,成立京東慶春班,成兆才為編劇、演員。該班由灤縣進入永平府(今盧龍縣),由於當地官府多次下令禁止蓮花落演出,為混過官府耳目,慶春班以「平腔梆子戲」的名義在永平府演出了《馬寡婦開店》《烏龍院》《鬼扯腿》三出文武俱全、唱作俱佳的劇目,博得官民稱讚,打開了永平府禁地。在京東慶春班影響下,「雙國孝」期間解散的蓮花落班社又紛紛組建,重新活躍起來。
同年4月,開明紳士王永富爲了適應日益增多的產業工人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靠唐山鐵路工廠工人的資助,在唐山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園」。成兆才隨班由永平府進入唐山,佔用永盛茶園演出蓮花落。第一天演出就遭當局制止,成兆才等人一方面與當局據理力爭,一方面被迫花錢買通警察局,這才被批准演出。由於有成兆才創作的新劇目,有金菊花等出色的演員,慶春班在唐山一場演紅,影響日益擴大。此時,蓮花落被稱唐山落子。
慶春班在唐山站穩腳跟后,成兆才集全力編寫劇本。成兆才的早期劇作,由於受自身修養和時代的侷限,爲了迎合下層羣眾的觀劇趣味,多為表現家庭瑣事,悲歡離合的情節,題材狹小,表演風格粗俗,有許多不足,但瑕不掩瑜。進入城市后,他后期創作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越來越接近生活,越來越靠近時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成兆才受民主思潮的影響,不斷有佳作問世,連續寫出了《花為媒》《杜十娘》《王少安趕船》《佔花魁》等借古喻今的愛情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中《花為媒》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該劇取材於《聊齋志異》中的《寄生》篇,描寫王少安之子王俊卿與李月娥的愛情故事,表現了青年男女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並賦予時代特點和民間生活的色彩。原劇本中,張五可去花園與賈俊英相見時道:「你看我的頭,你看我的腳,説什麼我六寸金蓮蠢大難瞧!你説我腳大,我也不臊,現如今講文明大卻為高。」這在藝術上雖然似欠文雅,但在思想上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該劇久演不衰,成為評劇傳統劇目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經加工提高還搬上了銀幕。
1909年到1912年,金菊花、小金龍等著名演員先后離開慶春班,成兆才培養並大膽起用任善豐、成國禎、金開芳等年輕演員。任善豐以「月明珠」藝名挑起了大梁,成為評劇史上第一個最能完美地表現成兆才劇本中典型形象的旦行演員。隨着慶春班在唐山唱紅,經濟收入增加,少數演員中出現了賭錢、嫖妓的現象以及驕傲自滿的情緒。成兆才洞察歪風,訂下了班規偏見十大條款,煞住了歪風邪氣。其他班社也競相仿效,由此評劇界法無偏見自然形成。他還確定了共和班體制,從演出收入中支付園租、箱租,留公積金,其余按人頭大小份分給大家。大小份由全體演員按藝術水平高低共同評議,又根據演員藝術的發展情況,隨時評定調整,不吃死份,以鼓勵演員力圖進取。這些是慶春班生存、發展的重要措施。1913年,京東慶春班改名為京東永盛合班。
1915年,成兆才第三次到天津演出,「平腔梆子戲」以其生活氣息濃郁、聲腔流暢的藝術特點,懲惡揚善、警化世人的內容,贏得了天津各界人士的讚譽,觀眾以月明珠主演的成兆才劇作《開啼》《馬寡婦開店》《花為媒》《佔花魁》與名赫天津劇壇的京劇名師劉鴻聲的「三斬一碰」相媲美。門票由3個銅板漲到10個銅板。這時,成兆才的劇本、月明珠的演唱,可謂珠聯璧合,譽滿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