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華社評論:「比特幣狂飆」背后的美國金融生態與風險

2024-12-06 16:49

比特幣價格5日首次突破10萬美元,成為加密貨幣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最近一個月以來,受美國共和黨籍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公開表態和「親比特幣」提名影響,比特幣再度走出狂飆行情,漲幅超過40%,備受全球資本市場關注。

比特幣狂飆,一定程度體現美國下一政治周期政策走向,關乎監管與資本的長期博弈,關乎美國經濟是否持續「脱實向虛」。究竟是放松監管加入資本狂歡,還是改善治理發展普惠金融,看似簡單的抉擇背后藴藏着深遠的影響。

投射在政治上的影子

「我不喜歡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它們不是貨幣。這些東西的價值虛無縹緲,極不穩定。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助長非法活動滋生,比如毒品交易或其他犯罪活動。」

「我正在制訂計劃,確保美國成為全球的加密貨幣之都和世界的比特幣超級大國。」

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態,均來自特朗普。前一表態來自他2019年發表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后一表態來自他今年在田納西州參加比特幣大會時的演講。當下的比特幣狂飆正受到市場對特朗普放松加密貨幣監管的預期所推動。

時隔5年,特朗普對加密貨幣的態度為何發生如此變化?有觀察人士認為,這反映美國從事或支持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交易的機構和資本政治影響力正在提升。

在今年7月舉行的比特幣大會上,特朗普曾表示,他是美國曆史上首位接受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捐款的主要政黨候選人,主張美國建立「國家戰略比特幣儲備」。

特朗普勝選后擬提名的多名內閣成員都是比特幣「擁躉」,特別是最新提名加密貨幣支持者保羅·阿特金斯擔任監管機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直接「引爆」比特幣行情。

這從側面顯示,持有或從事比特幣和加密貨幣交易的機構正在美國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事實上,成員由大型加密貨幣行業機構組成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已旗幟鮮明地出資,幫助支持加密貨幣的候選人競選國會議員。

政治行動委員會是利益集團在美國各級選舉中籌款並支持特定候選人的機構。多家美國媒體報道,加密貨幣行業政治行動委員會「公平對待」組織雖成立只有兩年左右,其籌款規模卻已超過其他行業性利益集團組成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大。

美國選舉生態變化是社會經濟投射在政治上的影子。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17%的美國受訪者曾投資、交易或使用過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這一比例在高收入羣體中為23%,在30歲以下的成年人中為41%。有分析人士表示,潛在選民基礎的擴大讓美國政治勢力更願意對比特幣採取不反對、迎合或支持的態度。

無可奈何的選擇

「它既昂貴又緩慢,不是一種可行的交易媒介。比特幣已成為一種純粹的投機性金融資產。」談到使用比特幣的體驗,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埃斯瓦爾·普拉薩德這樣説。

這位經濟學家曾嘗試用比特幣買咖啡,但比特幣驗證流程還沒結束,咖啡就已經涼了。

普拉薩德表示,儘管不同加密貨幣體驗可能不同,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都存在着價值不穩定的問題,不是進行交易的理想媒介。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美國人對於比特幣態度矛盾。儘管參與加密貨幣投資、交易的美國人比例不低,但大多數人對加密貨幣安全性和可靠性「完全不信任」或「不太信任」;只有5%的人表示「非常信任」。

為什麼不信任比特幣還去嘗試?這體現了美國金融體系下投資者的貪婪和無知。

一方面,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最大特點是波動性強,容易受大資本控制。由於缺乏流動性和使用價值,比特幣極易受市場情緒、監管調整、黑客攻擊、莊家操盤等影響,經常暴漲暴跌。大資本和機構更容易在監管松懈環境下憑藉加密貨幣收割散户「韭菜」,牟取暴利。正因如此,不少大資本頻頻使用「美國政府限制創新」「比特幣造富神話」等輿論造勢。

另一方面,美國聯邦政府近年來持續向市場「撒錢」,推高通貨膨脹,降低普通美國人錢包的實際購買力,迫使人們尋找財富保值的方法。由於傳統投資理財渠道獲取資本增值的機會越來越低,更多美國人不得不嘗試轉向並不熟悉的「金融創新」。

美利堅大學華盛頓法學院教授希拉里·艾倫在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撰寫的文章中説,比特幣熱度持續升高,並非使用方便或投資潛力巨大,而是因為美國金融體系存在弊病,在服務普通金融消費者的過程中表現很糟糕,特別是缺乏普惠金融產品和有力的金融監管。

持續累積的風險

歷史一次次證明,貪婪的資本和盲目的投資者同時出現時,往往導致巨大金融騙局,給普通人帶來致命傷害。美國聯邦調查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涉及加密貨幣的詐騙活動給美國人造成的損失超過56億美元,同比增加45%。

美國非營利組織改善市場協會長期以來呼籲政府關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帶來的風險。該組織首席執行官丹尼斯·凱萊赫表示,比特幣飆漲可能會引發普通投資者盲目跟風投資,最終成為金融騙局的受害者。

凱萊赫説,通過加密貨幣賺到錢的億萬富豪,往往經歷了「賭博式的投機」,其中還不乏有人利用加密貨幣從事洗錢等犯罪活動。「(他們賺的)錢都來自那些認為比特幣是新型金融產品的投資者,但實際上他們被這種投機工具騙了。」

研究顯示,美國金融資本市場早已脱離了幫助實體經濟融通資金的初心,服務於大資本和富人的利益。數據顯示,美國勞動收入的基尼係數是0.5,而財富基尼係數高達0.8。這意味着資本市場存在富人「錢能生錢」的馬太效應,其金融市場服務於大資本的利益,不僅不能幫助中小企業獲得發展所需資金,還助長了貧富分化。

艾倫認為,美國政策制定者如果繼續放松監管,推動比特幣一次又一次「狂飆」,不僅不能改善金融治理體系,反而會加重美國經濟金融化、空心化的沉痾宿疾,不僅普通投資者可能受到傷害,而且資金難以流向實體產業,因此加劇美國實體經濟「梗阻」。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全球金融活動主要參與方,美國政府如果不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金融監管,不僅會傷害美國投資者,更會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本文來源:新華社,原文標題:《國際觀察|「比特幣狂飆」背后的美國金融生態與風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