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5 19:02
建築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相當分量的比重,既影響着國民的經濟增長,又關係到人民的生活幸福。本文通過總結梳理日本過去近70年的建築行業發展歷程和近些年來日本四大建築企業大林組、鹿島建設、清水建設和大成建設的企業最新發展趨勢,努力為中國當前的建築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借鑑。筆者認為,中國國內基建增速雖在放緩,但仍有提升空間,長期來看建築業將會逐漸邁向工業化。與此同時,中國建築央企在海外業務拓展方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行業發展
覆盤日本建築業發展
從失去的20年陰影中逐漸走出
國內人口老齡化與地產衝擊影響建築行業發展。2024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23年末全國人口140967萬人,比2022年末減少20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這是我國人口自1980年后首次出現負增長,也是我國年度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延續了人口減少的趨勢。同時未來的老齡化率將加速,根據國家衞健委測算,我國到2035年前后將步入重度老齡化階段,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2023年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及房屋新開工面積持續負增長,居民和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增速也出現一定程度下降。長期以來,房地產業的繁榮持續帶動着建築行業的發展,而近年來隨着房地產投資和交易的承壓,疊加人口因素的影響,建築業正當思變。
老齡化問題進一步深化的趨勢以及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的轉變對於建築行業的發展影響深遠。展望海外,目前中國建築行業面臨的現狀或許可以在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找到相似的經驗。在20世紀90年代房地產下行前后,日本的建築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日本政府和建築行業自身應對危機的舉措以及轉型之路對於中國建築行業的發展趨勢又有怎樣的借鑑意義?本篇報告將對上述問題進行重點探討。
1955年—1959年:戰后復甦,重新起步
1955年—1959年,日本建築業GDP產出從0.38萬億日元增長到0.65萬億日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4.5%。戰爭中日本的工業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大量城市建築物也被摧毀,日本的建築業面臨着巨大的重建任務。在這一時期,建築企業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修復受破壞的建築物和基礎設施上。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建計劃和政策,鼓勵建築業的發展,並通過提供貸款和補貼等方式支持重建工作。此外,隨着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在日本建立軍事根據地,帶來了許多軍工廠以及港口建設的訂單。這些因素都為后續日本經濟的騰飛過程中建築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0年—1975年:大興土木,高速成長
1960年—1975年,日本建築業GDP產出從0.89萬億日元增長到14.32萬億日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0.32%。自1960年起,日本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建築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日本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建設一批基礎設施。日本政府為東京奧運會的總投資達到1萬億日元,其中90%的投資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1964年10月1日,世界第一條投入商業營運的高鐵線路東海道新干線通車,成為這一時期日本基建繁榮的註腳。日本政府趁此契機帶動了房地產、建築業、通信業等快速發展。1972年,田中角榮內閣發表《日本列島改造論》,開始實施日本列島改造政策,意圖興建「新25萬人城市」,配置大規模工業地區,進一步通過實施大規模基建拉動經濟增長。
1976年—1990年:成熟穩健,持續增長
1976年—1990年,日本建築業GDP產出從15.18萬億日元增長到43.44萬億日元,年複合增長率為7.26%。1985年,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廣場協議后,美元兑日元的匯率大幅貶值,從廣場會議前一天的1美元兑238日元下滑到1986年7月的1美元兑154日元,這對日本的出口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從而導致了短暫的「日元升值蕭條」。但從1986年開始,日本政府以日元升值為契機,引導經濟增長結構由外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為此,日本政府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加大了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擴大了公共投資和公共項目預算,這些措施作為擴大內需的先導,有力促進了經濟增長結構的轉變。日元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和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在日本國內造成了設備投資、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的過度膨脹,「泡沫經濟」開始出現。
1991年—2010年:「失去的二十年」
1991年—2010年,日本建築業GDP產出從44.96萬億日元下降到26.20萬億日元,年複合增長率為-3.32%。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的人口紅利出現了拐點,日本適齡購房人羣開始大幅減少,日本政府意識到房地產危機的即將到來,主動挑破泡沫,將利率從2.5%提升至6%,控制貨幣供給,減少房貸提供,上調土地税,房地產泡沫破裂。與此同時,在1991年—1996年期間,政府依舊投資基礎建設,建設投資一直穩定在800萬億日元左右。因為有基礎建設的託底,雖然房地產泡沫破裂但依舊沒有很大影響到建築業,建築企業數量繼續上升,建築工人數量在1996年達到歷史最高的692萬人。1996年之后,隨着基建投資的減少,建築工人數量也開始減少。1999年起至2009年,日本建築企業數量開始下降,年均破產建築企業超過3000家,日本建築行業進入谷底。
隨着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震后重建相關工程的需求以及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舉辦,需要對國內基礎建設進行一輪升級,推動了日本國內基礎建設訂單的增長。與此同時,2013年起安倍內閣採取了新的經濟刺激政策和貨幣寬松政策,以東京都市圈為首的各城市推進的大型再開發項目、國土強韌化帶來的大型土木工程也在增加,日本建築業進入了復甦期。從破產企業數量來看,復甦期破產的日本建築企業數量以及負債額都維持了逐年減少的趨勢,同時新冠疫情的到來並未加劇企業破產問題,近年來年均破產建築企業只在1000余家的水平,破產企業的負債額也只有2008年的1/10左右。
疫情逐漸緩和后,日本建築業復甦加速。據日本建築業聯合會統計,2022財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4月1日)日本國內建設訂單總額同比大增8.4%,達到16.2609萬億日元,創出過去20年來的新高。這一數據是日本建築業聯合會對在2022財年接到建設訂單的93家會員企業的統計結果。2022財年,來自日本民間的建設訂單額增長6.8%,達到11.8593萬億日元。其中來自制造業的訂單增長41.6%,達到3.0575萬億日元,拉動整體增長。來自日本政府機構的訂單額也增加11.5%,達到4.3234萬億日元。例如,由於日本各高速公路公司推進的「高速公路更新項目」,建成超半個世紀的老化高速公路的修繕和更新工程訂單就有多個。同時,將於2025年召開的大阪世博會以及大阪國際綜合度假區的建設預計也將進一步推動日本建築業的持續復甦。
1960年至1996年期間,日本政府和民間始終在基礎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等項目上注入大量投資。日本建築行業投資主要分為2種:建築投資和土木投資。建築投資主要指投資房屋建造等項目,土木建築主要指投資基建建築投資等項目。土木建設項目上,政府投資遠高於民間投資;在建築投資項目上,民間投資明顯高於政府投資。建築投資與土木投資增速趨勢基本一致,土木建築投資波動相對於建築投資波動較小,主要原因是政府一直在執行投資建築的政策。
日本的建設投資從最初1960年的1.54萬億日元增長到1992年的約84萬億日元,32年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1.60%。此后,即使是政府依舊堅持投資基礎建設政策,也依舊無法抵抗因房地產泡沫破裂而導致的經濟倒退,建築投資大幅下降。至2010年度,建設投資額僅為約42萬億日元,相當於1992年頂峰的一半程度。2011年后,因震后重建的復興工程和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舉辦需要對基礎設施再升級,建築投資開始有所回升。2023年度日本建設投資額達到約70.32萬億日元,同比增長2.2%;其中,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分別為25.34萬億日元/44.98萬億日元,各自約佔總投資的36%/64%,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4.5%/1.0%。
經驗借鑑
國內基建增速放緩但仍有提升空間
長期逐漸邁向工業化
筆者使用資金來源為日本政府的日本國內建築及土木投資之和作為日本的基建投資進行測算,並與中國的情況作對比。根據Wind數據,在中國的建築業發展中,2017年后中國基建投資佔GDP比重開始下降,隨着城鎮化率達到較高水平,城鎮化進程放緩;同時老齡人口比重達到臨界值,老齡化成為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缺口以及人力成本升高的預期疊加城鎮化進程的減速,可能導致基建需求增速出現放緩。回望日本建築業發展歷史,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日本的基建投資佔GDP的比重在1978年達到8.60%的相對高點后出現下滑,在1990年后加速下行,近年來在各種因素的拉動下實現緩慢提升,維持在4%左右。從日本經驗看建築業發展仍需政策刺激,國內基建未來發展趨勢基本相似,更多依靠中央財政發力帶動基建投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城鎮化率在2022年底達到65.22%,尚不及日本1965年的水平,眾多中西部省份基建密度仍明顯較低,未來隨着城鎮化的穩步推進以及欠發達省份的基建補短板,國內基建空間仍較大。
日本總務省勞動力調查顯示,建設業就業人數以1997年(685萬人)為高峰持續減少,2022年為479萬人,相當於高峰時的69.9%。其中,建築技能人員為305萬人,相當於高峰時期(1997年464萬人)的65.7%。此外,據日本建築業聯合會「超時勞動削減方針」公佈,從2024財年起,日本建築業將實施每年720小時加班上限的規定。這進一步加劇了日本建築行業的人手不足問題。日本建築行業同樣飽受老齡化問題的困擾,據日本總務省的勞動力調查,2022年度建築業從業者中55歲以上的人員佔比約36%,同時29歲以下的從業者佔比只有約12%,同全行業相比,建築業的老齡化程度更加顯著。在老齡化與就業人數減少的問題日益成為制約建築業發展的最大因素的同時,日本建築業也從傳統的大基建模式開始向裝配式建築與數字化發展轉型。
在工業化住宅的發展道路上,日本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典範。早在1955年,日本就為推動住宅工業化發展,制訂了一個住宅建設10年計劃,並且在隨后每過3—5年就作一些修正。日本政府在1965年制訂的住宅5年計劃就明確要求,工業化住宅所佔的比率(預製構件住宅建設户數/住宅建設總户數)要達到15%。不僅如此,為推動住宅產業的發展,日本政府還設立住宅產業的政府諮詢機構——審議會。審議會建立了優良住宅部品的審定製度、合理的流通機構和住宅產業綜合信息中心,推動標準化工作,發揮了行業協會的作用。此外,政府實行住宅技術方案競賽制度,使參賽獲獎的成果商品化,成為企業支柱產品。這從整體上推動了日本預製住宅產業的發展,提高了住宅產品質量。1975年后,日本政府又出臺《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規程》和《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技術基準》兩項規範,對整個日本住宅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工業化住宅行業的大規模發展,有賴於政策和標準的完善與推行。
從發展規模上來看,日本裝配式建築行業目前已進入成熟期,自2010年以來行業規模維持相對穩定,預製住宅是按照日本建築中心對工廠化住宅的認定標準來認定的,該認定標準十分嚴苛,要求全套住宅建造過程中的2/3或以上在工廠完成,主要結構部分(牆、柱、地板、梁、屋面、樓梯等)均為工廠生產的規格化部件,並採用裝配式工法施工。事實上,在日本85%以上的高層集合住宅,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預製構件。日本的建築工業化發展道路與其他國家差異較大,除了主體結構工業化之外,藉助於其在內裝部品方面發達成熟的產品體系,日本在內裝工業化方面發展同樣非常迅速,形成了主體工業化與內裝工業化相協調發展的完善體系。
公司發展及經驗
日本四大建築龍頭在行業下行期築起高壁壘
積極轉型拓展海外業務及數字化業務
案例1.大林組
國內建築工程業務為核心,努力掌握信息技術創新優勢
持續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在綠色低碳領域,大林組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業務,在2019年公佈的中期計劃中制定了2030年碳排放較2019年降低50%的目標。公司還頒佈了「2050年可持續發展願景」,通過以建築業務為中心的舉措實現「低碳、循環、和自然共生」的社會,併力爭在205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案例2.鹿島建設
近年來利潤率提升,海外市場拓展優勢明顯
鹿島建設成立於1840年,至今已有超過180年的歷史,1981年,鹿島建設成為日本第一個年合同額超過1萬億日元的公司,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受日本經濟衰退的影響,公司竭力保持繼續穩健發展的態勢。鹿島建設以其在超高層建築以及海外市場的拓展方面的優勢在日本受到矚目。
海外市場拓展優勢明顯。在日本四大建築承包商中,鹿島建築的突出優勢在於海外市場。鹿島在海外市場的發展相對成熟,根據公司年報,2022財年公司海外營收佔總收入的30.9%,遠超其余三家公司的海外市場佔比,且近年來海外市場的營收佔比維持增長趨勢。廣闊的海外市場彌補了日本本土市場較小的缺點,為鹿島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和更大的市場拓展空間。
案例3.清水建設
目標成為智慧創新型公司,不斷提高海外收入佔比
清水建設創建於1804年,在日本的建築界內,清水建設作為先進技術企業代表,對技術的積累和創新十分注重。公司是日本最早吸收西方施工技術的建築商之一,1944年,公司為加強技術方面的優勢,在原設計部門基礎上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至今已發展成為頗具規模水平的清水技術研究所,此外,公司還擁有14家子公司並在27個國家建立分公司。
清水建設設定了截至2030年時的遠景目標,期待成為一家「智慧創新型公司」。公司將致力於提升海外業務以及非建設業務的佔比,到2030年時,使公司的海外營收佔比達到25%,非建設業務的營收佔比達到35%;同時力爭使集團的經常利潤達到2000億日元以上。
案例4.大成建設
通過數字化技術及業務集約化來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
大成建設二戰前為大倉財閥的核心企業之一,目前則是日本四大建築公司中唯一的非同族企業。根據公司官網及年報,大成建設為2023財年設下經營目標包括集團營收達到2萬億日元,淨利潤達到1000億日元。公司將增長的主要支撐落腳在日本國內的建築業務,通過數字化技術以及業務進一步集約化來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
整體看,對比日本,國內建築承包商的海外業務佔比及豐富程度仍顯不足。2004年以后,日本建築公司簽訂的以中東地區為中心的海外工程訂單大幅增加,但由於之后全球經濟衰退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海外工程訂單急劇減少。2022年度海外工程訂單隨着疫情影響的減退再次恢復到超過2萬億日元。其中四大建築公司,尤其是大林組及鹿島建設所佔比重較高。根據各公司年報,2022財年大林組與鹿島建設的海外營收佔比均超過20%,鹿島建設海外營收佔比超過30%。
目前國內建築央企及海外工程公司海外業務比重仍處在低位,「一帶一路」催化下建築央企海外業務佔比提升空間大。根據Wind數據,建築央企在中國大陸的營業收入比重普遍較高,海外業務佔比均低於25%,處在低位。海外業務佔比最高的為中國化學,比重為21.57%,海外業務佔比最低的建築央企為中國中冶,比重為3.88%;另外,不同央企間海外業務比重差距較大,中國電建、中國化學等公司的海外業務佔比在10%以上,中國鐵建和中國中冶的海外業務佔比則處在5%左右及以下。這表明目前央企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海外業務收入的比重仍處於低位,預計未來隨着「一帶一路」的發展和推動,建築央企的營業收入提升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