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6 13:29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瀟雨 北京報道
在今年上半年最近一輪小規模「擴容」之后,中美直飛航線在兩國航司每周各50個往返班次的限制下繼續保持着一種「冷熱不均」的態勢,一方面是中國航司迅速瓜分全部新增配額,另一方面則是美國航司仍有增班空間但迟迟未有動作。
這一局面隨着美國達美航空公司(下稱「達美」)在10月宣佈將於2025年6月恢復上海與洛杉磯之間直飛航線而開始有所變化。而12月初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下稱「美聯航」)申請在明年開通洛杉磯與北京之間的直飛服務,或許也意味着一個時期以來對於中美直飛航線興趣寥寥的美國航司態度開始發生變化。
小幅增班
根據美國交通部披露的文件顯示,美聯航提交申請計劃在2025年5月1日起執行洛杉磯-北京首都的航班,每周三班,使用波音787-9執行。
美聯航的787-9機型客艙佈局為257個座位,其中包括48個商務艙座位、21個高端經濟艙座位和188 個經濟艙座位。
這也意味着,這條航線開通之后,兩個城市之間的直飛航線每周將迎來超過1400個座位的運力增長。
洛杉磯與北京一直以來都是中美兩國之間航空交往的核心樞紐,在疫情前也是兩國航司熱衷通航的目的地。但目前只有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航」)每周運營CA987/988以及CA983/984兩個北京與洛杉磯之間的直飛航班,每周運營四個班次。這個航班量甚至不及在正常時期兩地之間一天的航班數量。
國航與美聯航同爲星空聯盟成員,如果美聯航在明年開通運營北京與洛杉磯之間的直航,也將與聯盟夥伴之間形成競爭中有合作的局面。
美聯航去年11月復航了北京與舊金山之間的直飛航線,也成為自2020年2月4日以來第一個恢復北京直飛美國航線的航空公司。目前美聯航在北京與舊金山提供每日一班的航班頻次。
目前,中美航司每周可以分別直飛50箇中美間客運往返航班,這較疫情前每周超過300班的總量相比,恢復速度緩慢,尤其是和中國與其他國際市場的恢復相比就更為明顯。這其中雖然有國際旅行和貿易需求受到抑制的影響所致,但實際上目前的航班量顯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尤其是中國旅客赴美的需求在過去幾年里因為航班量下滑,價格高企受到了比較明顯的影響,因此每次「配額」提升,中國航司往往表現更為積極,迅速將釋放的資源「瓜分殆盡」。
相比較之下,美國航司疫情后在諸如跨大西洋市場以及拉美等實現了較快的增長以及較好的收益, 因此主要注意力也並未更多關注中美航線,在開航或者復航方面遠沒有中國航司積極。
在逐漸擺脫疫情對航空市場的影響之后,按照之前的計劃,中美兩國的多家航司實際上都已經準備了一套大規模的開航或者復航計劃,但在航班總量受限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很多仍然停留在紙面。
比如達美雖然將在明年復航上海-洛杉磯航線,但實際上這個復航計劃也經歷了推迟。在這條航線重新開啟后,達美每周將運營17箇中美直飛航班,包括目前的上海至底特律和西雅圖兩條航線。
美聯航也有多條早已經列入計劃的中美航線暫時處在「休眠」中,而美國「三大航」中的另外一家美國航空公司則目前只運營上海與達拉斯之間的航線,遠不及該公司疫情前在中國的航線網絡規模。
「目前美國航司不願意在中美線投入太多資源有很多因素,其中經常被拿出來説的空域問題只是部分原因,對美國航司來説把資源優先投放到像大西洋航線這樣優先級更高的市場, 更不用説還有拉美這樣猶如‘后花園’一樣的區域,從投入產出比來説目前看吸引力都更大。」一位在航空商業分析機構供職的分析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中美之間的商務旅行需求確實難以跟疫情前相比,而以往這部分需求是支撐起中美之間龐大的航班量以及眾多航司競爭的基礎。」
轉機將至?
儘管航班總量受限制,但中美之間的航空客運市場需求顯然客觀存在,並無法充分釋放。
航班數據分析機構航旅縱橫向《華夏時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月1日-12月3日),中國內地往返美國的民航旅客量超128萬人次;中國內地往返美國的航班量超8600班次,比去年同期增長約1.3倍。
「雖然目前因為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導致中美之間關係處在較為複雜的局面,也影響到了諸如簽證、航空業等方面,但歷來兩國之間的交往需求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包括商務、旅遊、求學以及探親等方面的市場潛力都遠超過目前航空運輸所能承載的水平,」一位長期經營中美之間旅遊服務的私營旅行社業主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今年5月第14屆中美旅遊高層對話期間,美方發佈的相關數據顯示,在2019年新冠疫情之前,美國接待了近300萬中國遊客,旅遊消費達到330億美元,中國是在美國消費最高的海外市場。2023年,有110萬中國遊客訪問了美國,是疫情前訪問量的38%。
按照美國旅遊業界的最新預測,從2023年到2025年中國赴美人數將增長150%,比同期整體海外赴美人數增長速度快4.7倍。
美國旅遊推廣局不久前發佈的數據顯示,美國今年1至8月的國際遊客市場同比增長了10%,達到2019年90%的水平。其中,亞洲市場增長速度最快,同比增長25%。而在今年1至10月的美國前十大國際客源市場當中,中國市場即便是在中美航班量遠不及疫情前的情況下,仍排到了第八名。同比增長56%的幅度為各市場中最高,達到139.9萬旅遊人次。
從疫情前兩國航空公司大規模開通中美直飛航線,鼎盛時期除了京滬穗這樣的核心樞紐,一大批中國二線城市與美國東西海岸甚至中部地區建立了直飛連接,過度競爭也一度使得中美航線大打價格戰,政府補貼背后大量「白菜價」機票的涌現在推升了市場熱度的同時,也使得一些美國航司開始在中國市場收縮戰線,陸續停掉一些航線。
而隨着疫情期間兩國之間保持最低限度的航空客運交往,再到疫情后「擠牙膏」一般緩慢增加直飛航班量的限額,中美航空市場在十幾年里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中國的航空公司在暫時無法重新大規模返回北美市場的情況下,也在國際市場開拓的方向方面發生諸多戰略性變化,比如開通大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航線,同時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一些海外新興市場的小眾目的地,同時通過對航空樞紐的分級和資源規劃來減少此前那種依靠補貼大量開通國際航線的亂象等諸多變化。
但對於需求遠大於供給的中美航線而言,在短時間內航班量仍受限的情況下,對包括周邊日韓、東南亞乃至中東地區幾個主要做中轉生意的樞紐和航空公司來説可以説是「天降富貴」,吸納了大量的中國大陸地區客流,這實際上也是中美兩國航空公司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事實上,中美兩國的幾家大型樞紐網絡型航空公司機隊規模龐大,尤其是遠程寬體飛機數量眾多,而像中美直飛航線這樣的市場也非常適合消化這些大型飛機運力,在其他市場基本趨於穩定之后,不管是從樞紐培育還是航線網絡競爭的角度來看,中美航線顯然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