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5 09:02
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廝殺將繼續。
36氪從產業人士處獲悉了多家新造車公司2025年的初步銷量預測指引。
蔚來CEO李斌曾公開表示,2025年的目標是銷量翻倍。36氪從產業獲悉,蔚來2025年的銷量預測與此一致。
在明年翻倍的預測量中,樂道品牌的銷量預測為24萬輛左右。今年前1-11月,蔚來及樂道銷量總計20萬輛。促銷政策下,其全年交付量預估可達到23萬輛。
2024年累計銷量15萬輛的小鵬,12月大概率將延續3萬輛的交付成績,達成全年18萬輛的總量。其明年初步預測銷量為35萬輛,增長預期接近翻倍。
零跑汽車則將衝擊50萬輛的年銷量數字,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曾表示50萬是保底數字。該預測銷量如果兑現,零跑將連續兩年實現100%的同比增長速度。
理想汽車為2025年給出了70萬輛左右的銷量預測。今年前11個月,理想汽車累計銷量已達44.19萬輛,免息政策刺激下,理想汽車有望達成50萬輛的年銷量成績。如果明年的70萬輛目標能夠實現,理想將獲得40%增長。
鴻蒙智行暫未向供應鏈給出明確的銷量指引。不過明年,其將有超10款車型在售。可以預見,鴻蒙智行的銷量預測或將不低於理想汽車,同時有消息人士透露,在余承東對內的2025規劃中,曾計劃衝擊百萬銷量。
比亞迪也尚未給出明確的銷量指引,不過市場對比亞迪明年的銷量預測在550萬輛左右,佔據中國新能源車銷量近三分之一,並且比亞迪內部也一直有「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
小米在開啟交付的第二年,給出了36萬輛的早期銷量預測。相較今年13萬輛的交付目標,小米將繼續攀爬新的品牌銷量高峰。
不過,預測銷量指引這只是新一年車企及供應鏈準備工作的初步參考,具體執行還將根據實際情況變更與調整。
今年4月底實施的國家汽車補貼及報廢更新政策,刺激了約150萬輛的消費增量。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處於快速上升期,銷量達977萬輛,同比增長33%。
在政策支持與企業努力下,新造車公司銷量水漲船高。
小鵬汽車通過兩款新車,將月銷量成績從年初的5千輛,提升至11月的超3萬輛。理想汽車10-11兩個月銷量達10萬輛,超一季度8萬輛的交付成績。
在高漲的消費熱情下,新造車公司的增長節奏呈現向好趨勢。新車與新技術的籌備,更是讓車企對2025年信心倍增。
新勢力的熱賣,必定伴隨着市場份額的變化。2024年,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在華銷量呈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36氪汽車從產業人士處獲悉,2025年,奔馳寶馬的初步銷量預測將繼續有10-15%的下調。
不少車企人士向36氪表示,2025年,置換補貼很可能延續,但考慮到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50%,也可能是補貼的最后一年。
「車企都需要做好這個準備,抓住時間窗口,加速往前衝」,所以2025年,對於所有車企,都是富有希望又險灘暗生的一年。
新勢力保持樂觀,但風險不容忽視
2025年,新勢力車繼續迎來產品大年。
接連創造兩個爆款車型的小鵬,在11月實現了月銷3萬輛的突破,今年累計已賣出15.33萬輛。用MONA M03、P7+兩款車型摸清爆款公式的小鵬,明年將乘勝追擊,繼續擴大車型隊列。
上半年,小鵬將推出一款與基於P7+同平臺打造的B級SUV車型;下半年則將推出一款增程動力的C級SUV。在售車型中,P7i、G6、G9也將迎來改款。
無論新車還是改款,小鵬的技術核心都將聚焦於AI座艙及AI智駕的上車,繼續驗證小鵬的爆款公式:更具性價比的售價、更有智能化競爭力的產品。
另一個創造爆款的車企小米,明年也繼續精選爆品的路線。旗下售價高達81.49萬元的高性能車型SU7 Ultra將於一季度開啟交付;據財經汽車報道,小米旗下首款純電SUV車型也將於明年一季度推出。
以兩款主力車型追逐36萬輛的年銷量目標,也就是説,小米需要實現月均交付3萬輛的成績。自3月SU7上市后,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熱情持續不減,至11月,其周新增訂單規模仍能達到5000輛以上。
相較訂單,小米麪臨的壓力更多來源於交付。36氪此前曾報道,小米汽車一期工廠經歷產線調整后,產能即將拉滿;二期工廠將於明年6月竣工。生產與交付會是小米汽車2025年的頭號挑戰。
相較於開局順利的小米汽車,蔚來對銷量的增長無疑更為迫切。公司因鉅額投入,仍困於虧損,急需銷量大漲來擺脫困局。
李斌曾表示,蔚來將在2025年實現銷量翻倍、2026年實現盈利。
從今年前11個月數據來看,今年蔚來旗下兩個品牌有望完成23萬輛的成績。而爲了達成明年的翻倍目標,蔚來需要更多、更強的產品——蔚來品牌將發佈基於3.0平臺打造的旗艦車型ET9。
樂道品牌明年將推兩款新車,分別對標理想L8的6/7座中大型 SUV,以及對標理想L7的大五座 SUV,李斌對樂道汽車的目標是明年3月實現月交付2萬輛。
此外,蔚來旗下第三個品牌「螢火蟲」也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始交付,其目標為月銷5000輛左右。
今年年底發佈的ET9,其包含的900V高壓架構、自研智能駕駛芯片首次上車、以及新升級的智能底盤系統等技術,便是蔚來明年預測的信心所在。蔚來將通過不同程度的技術下放,帶動三個品牌銷量增長。
不過,技術與銷量並不直接相關。蔚來需要面對新技術與新品牌快速破局的難題,也需要平衡多品牌發展,避免旗下產品的相互競爭。
同樣採取多品牌戰略的鴻蒙智行,2025年的規劃是繼續打造爆品。
36氪曾報道,鴻蒙智行明年將有超10款車型在售,其中包括對標理想L9的新車問界M9、增程版的享界S9、以及定位百萬級的尊界S800與第二款車型。
其中,多位行業人士向36氪表示,問界M8是鴻蒙智行2025年核心重磅產品之一,華為對問界M8傾注心血不少,其銷量目標預期很高。
與鴻蒙智行旗下問界品牌展開正面競爭的理想汽車,其2025年銷量預測為70萬輛,這個數字並不簡單。
2024年1-11月,理想汽車累計賣出44.19萬輛,其中純電車型MEGA僅佔8680輛。
根據理想汽車規劃,其2025年的新車規劃以純電系列為主。但有供應鏈人士告訴36氪,其純電系列的預測銷量並不高,增程纔是銷量支柱。
36氪瞭解到,理想汽車明年將至少推出兩款純電車型,增程L系列也可能有改款動作。不過,隨着明年市場增程新車增多,賽道逐漸擁擠,理想也將面臨新的考驗。
產品競爭力方面,作為首個全量推送「車位到車位」全場景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車企,智駕體驗將成為理想汽車的核心能力。此外,理想還在積蓄更多智能底盤能力,試圖打磨出更強競爭力。
從這些銷量預測看,新勢力車企明年的市場預期都相當樂觀。然而,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將會加劇。
今年,中國車市進入平臺期。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處於快速上升期,銷量達977萬輛,同比增長33%,但乘用車總銷量僅實現1.5%的同比增長。
補貼政策之下,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提升,但乘用車總銷量增度已經放緩。
並且,在今年的刺激性政策后,通常會有一年的緩衝期用來減輕政策退出帶來的銷量衝擊。明年補貼政策力度將面臨退坡,單車補貼或將減半,車市消費熱潮將進入冷靜期。
同時,美國大選結果落定,特朗普政府的施政方向,將對中國進行更多關税和產業限制,這有可能增加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歐盟針對中國純電動汽車的高額反補貼關税磋商結果未明,也將對全球汽車供應鏈產生影響。
在政策及國際形勢尚未明朗的情況下,中國新勢力車企面臨的壓力並不會驟然減少。
豪華車進入冷卻期,合資品牌加速尋找出路
豪華市場一直是汽車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能在豪華領域站住腳跟,意味着車企能夠掌握技術話語權,並且享受品牌力帶來的高利潤率,從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這一領域30年來被奔馳、寶馬、奧迪等外資豪華品牌牢牢把握。在性價比市場苦苦打拼的中國車企,現已逐漸深入這一高售價、高利潤的競爭禁地。
2024年前三季度,奔馳、奧迪在華銷量同比下降均超過10%。凱迪拉克、雷克薩斯、沃爾沃等二線豪華品牌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今年,50萬元以上銷量排行榜中,售價46.98萬元起的問界M9殺進去了,並且以12.47萬輛的成績位列榜首。
這對外資豪華品牌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衝擊——豪華市場,品牌力已不再是銷量保障,豪華車用户同樣對新技術有需求。
不過,外資豪華品牌的轉型已正在進行。
2025年,奧迪推出的主流車型Q5L、A5L將搭載與華為聯合研發全場景智駕能力。
奔馳則將在新產品CLA上,推出旗下最新款的車機系統、以及與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聯合研發的全場景智能駕駛功能。
到2026年,BBA將迎來自己的產品大年:
寶馬面向未來的新世代系列,將於2026年在沈陽工廠投產。這一系列車型採用寶馬全新的外觀設計語言及座艙系統。
奔馳則將迎來產品大年。基於全新純電平臺打造的純電C級、GLC、E級,將於2026年推出。旗下中大型SUV GLE也將在2026年迎來國產化落地。
豪華品牌痛定思痛后的轉型之作,雖然速度滯后於中國自主品牌,但整車技術與品牌積累深厚的BBA仍然值得忌憚。
並且,2024年第三季度,奔馳的自由現金流為23.9億歐元(約合180億人民幣),淨流動資金高達287.3億歐元(約合2.2千億人民幣)。擁有豐厚家底的外資豪華品牌,抗風險能力不容小覷。
2025年,無論自主車企還是合資車企,其面臨的市場競爭都將進一步加劇。整車廠面臨新一輪產品戰與技術戰,價格戰則將進一步傳導至供應鏈,「內卷」將繼續成為2025年的主基調。